分享

家庭教育:胆小的孩子都在怕什么?

 度麦心理 2019-05-20

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孩子胆小的根源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喜欢孩子“阳光自信、胆大勇敢”的个性,而讨厌孩子“胆小怯懦、自卑内向”的表现。如果孩子比较“胆小”,家长就会希望孩子能变得“阳光自信、胆大勇敢”,并想尽办法、绞尽脑汁去改变孩子。

当然,家长的努力往往是成效甚微的。而孩子在家长带有目的的鼓励和带有焦虑的催促下,往往会因心理抗拒而变得更加内向、更加胆小。

其实,“胆小”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作为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接待青少年来访者尤其是儿童来访者的过程中,经常会与家长探讨一个共性问题——孩子为什么胆小?带孩子前来做心理咨询的家长不明白:孩子的成长环境一直很顺利,家长对孩子也照顾得很好,但是,孩子却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不敢尝试。

通过心理咨询,家长在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认知:一方面,家长深入了解了“胆小”的根源,并改变了对“胆小”的看法,亦不再把“胆小”看成孩子的缺点,而是学着透过孩子“胆小”的表象,看到孩子内在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家长不再把自己的认定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学会了尊重孩子的感觉,并允许孩子在某些时候采取“胆小”的行为。

面对孩子的“胆小”,家长需要从两个角度入手:


首先,对于特定情境引发的“胆小”,家长丢弃自己想要为孩子贴标签的想法,全面深入地感受孩子当下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如果家长能做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孩子胆小的秘密”——孩子在什么时候表现出胆小的样子,害怕会发生怎样的结果,以及怎样去改善这种状况。

比如说,孩子每次听到别人吵架就变得“胆小”。家长用心感受孩子就会发现:别人吵架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结果;因此,孩子真正害怕的并不是别人吵架,而是“吵架”。孩子最初接触“吵架”行为,一定是在家庭关系中,而最有可能的示范对象就是父母。然而,情绪激动的父母在吵架过程中无法关注到孩子的心理状态,才让孩子产生害怕而造成心理创伤并逐渐泛化,对凡是与“吵架”相关的情境都感到害怕。

了解到这一点,父母就能从改善家庭关系入手,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帮助孩子逐渐摆脱“吵架”造成的心理阴影。

其次,对于孩子因“过度谨慎”而造成的“胆小”,家长要懂得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掌握“谨慎度”,并通过适当认可、及时鼓励、共同成长的方式,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

比如说,孩子在考试过程中因害怕出错,所以对做过的题目进行反复检查;最后因时间不够,没有做完整套试题,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下,家长必须要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真诚地与孩子沟通。孩子在成绩不理想,最害怕会受到家长的责骂;如果家长能冷静对待,孩子就愿意对家长说实话。在得知孩子考试失败的原因后,家长先要认同孩子在考试过程中“反复检查”的谨慎行为。在得到家长的认同后,孩子往往会放松下来,愿意与家长继续探讨。在认同之后,家长再与孩子就“如何能够在确保时间充足的前提下再进行检查”达成共识,就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说到底,孩子的每一种表现都有其根源,亦有其意义。只要家长能充分地接纳孩子的行为表现,并用心感受孩子的心理状态,就一定能够发现“胆小”背后隐藏的能量,并帮助孩子有效运用这些能量去收获更大的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