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慧养猪、无人机植保、农机自动驾驶、“牛脸识别”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兴起时,建筑领域的智能化进程仍显得迟钝。有人说建筑业的智能化应用在各行业里排名倒数第二,而农业的智能应用发展起来后,建筑业可能是倒数第一。 建筑业和科技行业都存在较高门槛,懂得人工智能技术但不懂建筑行业,仍旧无法打破壁垒。这也加大了建筑行业的智能化进程。 在美国,地产科技自2017年开始盛行,而中国地产业的科技化进程,刚刚开始。 建筑设计阶段的人工智能化尝试,设计师会消失吗? 建筑设计的主要流程是:拿地强排、概念方案、方案深化、施工图设计,其中,前两个环节存在大量重复性、机械性工作。 在建筑设计阶段,强排方案反复调试耗费大量时间。设计师需在保证容积率、建筑密度、限高、日照间距等关键规划指标的同时,满足开发商追求获取最大利润的需求,人工穷举基地内所有可能,拿出最佳强排方案。而当开发商有修改需求时,强排方案需重新设计,再次反复调试关键指标。强排方案只占整个建筑设计前期规划工作的40%,但设计师需投入50%的精力。 沟通阶段,设计师同开发商的认知差异加大设计师工作负担。设计师所借助的设计图纸存在理解门槛,开发商无法理解设计图纸,设计思路的阐述过程中存在沟通偏差、阐述困难等现象。 此外,建设行业内部沟通不足,常出现无效率重复设计的情况。而建筑设计所使用的工具,从早期的铅笔直尺,到电脑制图,CAD设计辅助,只是画图工具的改善,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没有实质性变化。 明星建筑设师库哈斯有着强烈的建筑行业危机感,曾提出建筑行业会为它过于缓慢的发展付出代价。设计师被束缚于重复劳动、无效沟通,创意的实现力不从心。 在设计阶段的人工智能化尝试上,小库科技是排头兵。它的设立初衷,便是解决建筑设计前期阶段重复、低效劳动的痛点。 借助小库智能智能设计云平台,设计师可在线查当地建筑规范,周边配套分布相关信息,如周边建筑信息、楼盘价格、热力分布等;传统设计师做图时,需解读指标、选择楼型、考虑CAD排布、进行日照检测,而小库的智能操纵互动技术能一键生成数个符合指标的最佳方案供设计师选择;当开发商需调整需求时,设计师无需在方案修改后,进行日照检测,反复循环调试,小库可实时在线修改设计方案,并自动调节至符合指标的方案。 设计师设计强排方案的过程 沟通协作阶段,设计师可在线分享设计图案,设计师可协同项目交互编辑,实现不同人在同一时空里有效对话;而最后的生成阶段,传统设计师需绘制方案总图、整理经济技术指标、建立三维模型进行方案汇报,小库则可直接输出多样格式成果,包括EXCEL、PPT,节省沟通成本。 在5月18日的新品发布会上,小库从强排方案走向楼栋设计,推出koolplan 功能,可在线生成楼栋平面、立面设计。小库可提供户型大概轮廓设计,设计师只需输入户型等参数,根据自动生成平面轮廓设计进行调整;而从整个楼栋设计角度,立面的楼型设计,外观材质选择,楼宇颜色皆可在线调试,实时观看设计效果。 设计图案可直接通过手机端之间查看、评论。值得一提的是,借助VR技术,设计方案得到更直观呈现,观者可直接感受楼宇设计,道路设计,整体效果,实时移动,多维度查看。项目基地信息、热力图、基地价值分析等数据也在前端有所呈现。 设计变得更加简洁、直观、高效。设计师可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从思考创意呈现中解放,关注产品创意本身。 建筑阶段的智能化进程也不遑多让。每小时砌1000块砖的升级版全自动砌砖机器人“哈德良X”, 一小时内砌好300-400块砖的砌砖机器人山姆100,中铁碧桂园工地一次可搬运4-6块预制墙板的遥控搬运小车,焊接机器人(Robo Welder),仿生机器人“T-HR3”,建筑业机器人的运用,使建筑阶段效率提高。 新技术在改变建筑进程,让建筑业这个缓慢的巨头逐渐苏醒,更加快捷、高效、智能化。 地产科技:建筑行业的发展未来 问题一:为什么这两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行业得到发展? 微软加速器CEO檀林: 建筑行业当下迎来地产科技、房产科技的高峰期,既与技术发展有关,也同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相符。 目前,地产科技正在探索第二曲线,寻找除了拿地、造房、卖房以外的新业态,增加日后增值服务的方向。 北京构力创新中心总经理,BIM+智慧城区研究院院长赵昻: 一方面,新技术在倒逼整个房地产行业技术上的发展;另一方面,前些年提出大数据的国家战略、“互联网➕”国家战略、数字中国国家战略、到最近人工智能战略,房地产行业、建筑行业,要积极响应和进行转型。 此外,身处建筑业,整个建筑业的信息化水平相对其他行业比较落后,房地产行业需要通过新技术进行建筑行业本身的升级更新。 AECOM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 在全球化趋势之下,中国的地产有一些特殊的背景。第一是大量的城市化,巨大的人口从农村走到城市,对居住的条件形成大量刚需,在中国催生大量机会,这个机会不易在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看到。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近几年国家发展迅速,国家对土地价值、土地控制进行多轮调控,对地产的发展形成很大冲击,而冲击的结果是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难拿地,开发的利润越来越单薄。 地产追求的是高周转、高效益的产业,而科技是高精准、高投入,高迭代属性。二者的结合只有一个共性,追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这个诉求在中国现在的市场机遇上有得天独厚优势。 问题二:在房地产行业,我们与国外发达国家科技水平上的差距是什么? 赵昻: 对新技术的运用方面,无论是建筑业本身的新技术还是建筑业之外的颠覆性、跨行业应用方面,中国并不落后。尤其是近年,中国在各种技术的深度、体量、规模上都不错。建筑业和国外的差距主要是中国前期的粗放型发展,是我们对建筑本身和建筑关注人、关注生活方式的理念上研究不够深入。 我之前考察加拿大一家Top 1 的房地产商时,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我们销售的不是房子,而是一种全新生活方式。通过房地产打造全新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从人的体验的角度设计建筑。 RECAS集团主席、原工商联房地产商会香港及国际分会主席高广垣: 香港房地产行业在应用科技上也非常慢。当赚钱非常快的时候,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去考虑应用科技,但是将来科技肯定会在房地产上有所应用的。如果市场钱没有那么好赚了的时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可以培养出优秀的房地产科技公司。 问题三:技术发展会给建筑行业带来怎样的发展? 清华大学简直系教授徐卫国: 小库科技也许会代替设计师,如曾经的铁匠。铁匠辉煌了几百年,但是锻造机器发明使得铁匠成为历史的符号,设计师面临和铁匠一样的困境。如住宅设计的单体,小库的终极目标不应光是替代建筑师的繁琐的劳动,而是进化出全自动化设计软件。 全自动设计软件的实现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优秀设计师调研的分析;二是发明一种设计智能算法,把设计师黑箱过程破译;三是极高的计算能力。量子计算机可以提供这种能力,目前IBM已经发明出来量子计算机。彼时,设计过程会更快。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 建筑设计是一个多维度的事,建筑师群体不会消失掉。人工智能在不同的维度的专项上会做的非常的极致,缩小甚至屏蔽很多门槛,让没有那么多经验的人也能拿出很优秀的方案,如很多艺术家可能会变成建筑师,而建筑师会做更深层次的设计。 前海柏涛总经理吕学军: 每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一些职业的衰退。如淘宝、天猫对零售造成打击。但是建筑师追求的是质,而小库追求的是多、快。 问题四:对于智能建筑产业链升级的未来畅想有哪些?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晨: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做的事是:怎么让人类更加像人类。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起码是一个艺术家,建筑行业应该向人文方向升级。 三磊设计创始合伙人、清华博士张华: 小库需要思考的是基于超级运算能力和对数据的把控能力,怎样用最佳的方式把各个环节结合起来,将所有和建筑相关的材料整合到一个平台里,把人类空间建设的更美好。设计阶段不应是目标,它只完成了智能建筑的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