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报·经典 《建安帖》(内附高清大图)

 百了无恨 2019-05-20

《建安帖》

行书。4行,41字。别称:《建安灵柩帖》《四月五日帖》。王羲之曾为临川太守、江州刺史。考羲之为临川,在咸和七年(332)前后,为江州则在咸康六年(340)。羲之去官在永和十一年(355)三月,此次从建安移灵柩当在羲之为会稽内史时,若以“垂三十年”计,家慈之殁,当在成帝咸和初年,即226年顷。

王家葵解读王羲之《建安帖》

王羲之《建安帖》 行书 4行41字  国家图书馆藏

 释文

四月五日羲之报。建安① 灵柩至。慈荫②幽绝垂卅年。永惟(崩③)慕。痛彻五内。永酷奈何。无由言苦④。临纸摧哽。羲之报。

注解

①建安:江州建安郡,其地在今福建建瓯一带。

②慈荫:早期文献主要用指尊长或神佛之庇荫,并不特指女性长辈。

③崩:《淳化阁帖》漏刻此字,《右军书记》有,《宝晋斋法帖》亦有此字。

④苦:《淳化阁帖》《宝晋斋法帖》皆作“苦”字,据《右军书记》作“告”,应以“言告”为正。

帖文大意

《建安帖》局部

四月五日羲之报:灵柩从建安郡运抵,与慈亲幽明异路已近三十年了,永久的悲哀怀想,痛贯肝肠。痛苦折磨,告诉无门,临纸悲感哽咽。羲之报。

解读

《建安帖》局部

《建安帖》见于《右军书记》,是贞观内府旧藏,《宝晋斋法帖》所刻首行还有梁代徐僧权押署,故来源可靠。

《建安帖》局部

此件与友人书信提到亲人的灵柩从建安郡运回,倍觉伤感。

《建安帖》局部

祁小春在《迈世之风:有关王羲之资料与人物的综合研究》中认为此帖与同载于《右军书记》的《兄灵柩帖》,及刻入《淳化阁帖》卷二误题锺繇书之《长风帖》,所讨论者应是一事,措辞亦类似,如“慈萌幽绝垂卅年”“计慈颜幽翳垂卅年”“灵柩幽隔卅年”,所言之事,乃是从建安郡迎还其兄王籍之的灵柩。其说合理可信。

《建安帖》局部

《右军书记》谓此帖为“真草书”,《宣和书谱》著录在王羲之行书下。全帖以行楷为基本格调,写到“五内永酷”以后,情绪逐渐激动,“奈何”两字草书,“无由”连笔,然后稍舒缓,至“羲之报”草率结束。初唐弘文馆搨书人赵模集王羲之《千字文》,从本帖摹取了“建”“灵”“慈”“慕”四字。

《建安帖》局部

《建安帖》局部

校订

《建安帖》局部

又称《建安灵柩帖》。刻本四行,四十一字。《右军书目》第三十八“四月五日羲之报(五行)”即此。《右军书记》云:“四月五日羲之报,建安灵枢至,慈阴幽绝垂卅年,永惟崩慕,痛彻五内,永酷奈何。无由言告,临纸摧哽。羲之报。”《淳化阁帖》《宝晋斋法帖》等收刻。《契兰堂法帖》中此帖乃从《淳化阁帖》摹出,行格又有调整,但均为四行,与《右军书目》记五行不合。据《洞天清禄集》描述此帖墨本,“其'建安灵柩’字提起别作一行”,如此正为五行,则知《淳化阁帖》上石时调整行格。《宝晋斋法帖》应据墨本,故亦为五行,于“建安灵柩”处提行平出。

收载法帖

《淳化阁帖》《孙氏澄清》《紫藤澄清》《东书堂》《大观》《绛帖》《懋勤殿》《契兰堂》《淳熙秘阁续》《清鉴澄清》《宋宝晋斋》《快雪堂》《宝贤堂》《海山仙馆》《王虚舟摹古》等。

著录文献

《右军书记》《褚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