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家附近的桥

 国民一员 2019-05-20


小桥、流水、人家

文人墨客题咏不绝

我家附近的桥

岁月悠悠,几经变更

小时候,我家东首有一座石桥,跨丁家港(今永红中心河)。据民国《川沙县志》载,这座桥名公济第二桥,建于1925年,费750银元。听父辈说,原来只有木桥,一遇风雨,险象环生,容易腐朽,常常重建。为一劳永逸计,私人捐款建石桥。公济第二桥是一跨石板桥,桥面宽1.5米。桥身两侧,凿有“公济第二桥”五个猷劲的楷书大字,当是名家题词。每字周围,都刻有各不相同的花纹。桥名两旁,雕刻象征和谐吉利的图案。这座石桥,风光半个世纪,1980年代被冷落、废弃。

▲据民国《川沙县志》载,这座桥名公济第二桥。

为何被冷落、废弃?还得追溯一甲子。

解放前和解放初,灌溉以牛车为主。1959年12月,合庆首家电力排灌站诞生于永红一队。抽出的河水通过渠道输送各队。而渠道被永红中心河隔断。于是在我家西首建造渠道桥,宽1米。我们从渠道桥上过河,品尝了冒险的滋味。

但渠道桥昙花一现。低,不利水上交通。而且无论渠道桥、石桥,都不能行驶拖拉机、机动车。60年代末,淘汰渠道桥,改用倒虹管在河底接连两岸渠道,建筑钢筋水泥桥,由集体投资。水泥桥高耸挺拔,桥面宽3.8米,两侧装扶手栏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村民为之欢呼雀跃。桥上,农机畅通无阻;桥下,舟楫鱼贯而行。

永红中心路水泥桥(简称永红桥),不仅是永红村南往北来的要道,而且是集镇合庆到暮紫桥、王桥的咽喉。随着经济发展,车流量越来越大,永红桥不堪重负。坦克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载重卡车、抓斗车、橄榄车......穿梭而过,碾得桥面伤痕累累。村里出资多次维修,好景不长。

2008年,国家拨款,拆除旧桥建新桥。新桥放缓坡度,拓阔桥面,桥面内净4米。桥上栏杆美观大方,桥堍坚固结实。

十九大的浩荡春风,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河道,疏浚淤泥,加固岸坡,河水变清。创建美丽庭院,清除垃圾。永红桥畔,美庭绿树,交相辉映,水中倒影,富于诗情画意。永红桥西侧,宽50米的凌空北路桥穿越永红中心河,车辆分流,大车子与她亲密接触,永红桥得以舒展健美的胴体。村民时而在桥上凭栏临水小憩。人、桥相拥,沉浸在一派宁静祥和的氛围中。

我家附近的桥

历经木桥、石桥

渠道桥、水泥桥的演变

见证了解放后家乡建设的飞速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