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成为象棋高手–黄少龙大师自传3

 风吟楼 2019-05-20

第三章  入迷

我通过叔父让双马关之后,不久叔父让单马也感到困难,就很少同我下棋了。我开始找成年人下平手棋。11岁那年,我在棋盘上已能战胜一些邻居、亲友以及所认识的成年人,这件事大大提高了我对棋艺的自信心。如果说,11岁以前只是把象棋作为可有可无的游戏,而自此以后就截然不同了,象棋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12岁那年,我离开广州去香港读书,也就在棋艺上离开了叔父的指导,往棋界独自闯荡。香港是传统上棋风较盛的地方,早在 30年代初,华东的七省棋王周德裕以及林弈仙南下,与广东四大天王之中的李庆全、冯敬如对抗,轰动一时的东南大战就是在香港举行的。

整个比赛共下16局,双方团体积分打平,而个人成绩方面,李庆全与周德裕均积10分并驾领先,但李庆全保持不败,并战胜周德裕,所以华南棋界盛称无敌将军挫败七省棋王。客观上评论,以棋艺全面衡量,还是以周德裕见长。

此时是周德裕棋艺的全盛时期,无论港、澳名手或从北方南下的名手,都未能对他构成威胁。他在香港停留下来,主编《华字日报》象棋专栏,并亲自主持象棋开局讲座。1934年举办广州、香港、澳门三角赛,周德裕代表香港,在最后决战击败冯敬如,夺取冠军,该局着法如下,周德裕先胜冯敬如:

红得子得势,黑认输。

由于周德裕坐镇香港,设馆授徒,对香港棋坛的发展影响很大,直至日军侵入香港,周德裕才返回上海。4O年代中期,抗日战争胜利,香港棋坛又重新活跃,但已涌现新一代棋手。而我在5O年代初去香港时,棋坛高手主要是李志海、苏天雄、黎子健、梁庆全等,而先前在港的陈松顺、覃剑秋等已返广州了。

 李志海原籍广东省新会县人,身材瘦小,智力却机敏过人,少年时代在广州读书,课余时间经常去样珍茶楼找名手下指导棋,坛主卢辉初时让他单马,过两三个月后就感到很吃力,逐渐改为让二先了。再过一段时间,李志海的棋艺更显著提高。1947年广州举办全市象棋赛,18岁的李志海初登大场,英气勃勃,连连击败老棋手吴文英、苏秀泉,勇夺冠军,一鸣惊人。不久李志海拜卢辉为师,深得桔中三味。40年代末赴香港,又获得全港象棋冠军,著书立说,开设讲座,名声很大。

苏天雄早在30年代的广州翩翩茶室就已初露头角,作为青年棋手已达到二流水平。后赴香港棋艺更进一步,曾一度称霸香港,颇有著述。

黎子健原籍广东省东莞县入,从师于‘“粤东三凤”之一的曾展鸿,30年代就是香港棋坛新秀,冯敬如让长先已难抵挡。湖北名将方绍钦来港曾与之对局,黎子健以初生之犊不畏虎的气概,以先手中炮获胜。梁庆全是广州棋坛后起之秀,当时亦挟技来到香港。

作为棋迷的我,哪里有棋下,就往哪里去。在我上学那所学校附近有一个老头摆残局,约有六七盘江湖棋局,许多人围着看,我每天放学后都要在那里蹲上半个多钟头,看别人攻擂,自己在旁猜着,这样能锻炼算度能力,也学会许多残棋技巧。其中有一盘棋给我印象很深,如图,红先行。

表面看来似乎很容易取胜,即走:

但我看见有人执红方攻擂时按此走法并不能取胜,反而败北,着法如下:

黑胜,其中老头执黑方用车吃兵的棋出人意外。我默记这个棋局,回家拆了半天还是不通,第二天晚上终于找到了答案,着法红先:

黑左卒无法入宫,双卒联系不上,未能构成攻势,红炮兵亦无杀局,此局面发展下去便成和。

这个棋局与《象棋谱大全》中的“晴天霹雳”局相仿,子力位置稍有改动,但不影响着法。当时我不知道这些排局大多载于古谱,看到摆棋老头无论执红方、黑方都能赢棋,有一种神秘感。有一天棋摊无人攻擂,在旁的同学怂恿我跟老头商量下全盘平手棋,老头见我是个孩子,也就答应让我长先。不料激战 3盘,结果我 2胜 1和,实在出人意外。至此我才明白,老头赢的残局,只是因为熟读棋谱罢了。

有一次我去荔枝角乐园观看梁庆全表演,攻擂者执红方摆五七炮横车进攻,梁庆全执黑方以单提马横车应战,布局新颖。其开局着法如下:

黑左车压马右炮封车,牵制了红方的子力,并有挺边卒跃出边马的后续手段,局势发展前景乐观,红已感到失先。本局对弈结果黑胜,下略。

如上图,黑左车压马右炮封车,牵制了红方的子力,并有挺边卒跃出边马的后续手段,局势发展前景乐观,红已感到失先。本局对弈结果黑胜,下略。

 当大棋盘弈至上图局面时,坐在我身旁的一位老年棋迷自言自语道:“如红接走兵七进一,再冲过河便会占优。”我听了思索一下,觉得他的话有问题,便以请教的口吻向他说明自己所拟的变化,即红先兵七进一后,黑有炮2平3打车兑车的应着,红如接走车八进九,炮3退3,车八退七,炮3进4,车八平七,车7进1,黑得子优。

老者听后觉得我的分析有道理(其实第三步红应改车七平六不致失子,但已失先了),说我这个孩子能想到8步棋的变化,值得赞许。

当时我13岁,老者约50岁,看完棋邀我一同吃宵夜餐谈棋,遂成忘年交。

 这位老者名叫何乐如,在一家小公司当职员,热爱象棋,经常到各处棋坛观棋。在跟我对弈之后,感到难以应付。便认为我的棋艺发展有前途,热心地带我去找职业棋手下棋:他先带我去臂箕湾餐室找吴兆平下指导棋,吴兆平早年是广州棋手,棋路怪僻,攻杀凌厉,号称“通天教主”,善于下让子让先棋。我见到吴兆平时,他已是年近半百的老棋手了,开始让我两先,我胜多和少,便改为让先,互有胜负。何乐如又带我去铜锣湾找香港名手白乐弈,他见我是个小孩子,提出让单马,不到一个钟头我连胜两局。便改让两先,也是我多胜,最后让长先,则属我吃亏。总之在香港读书两年间,何乐如为我创造练棋条件,棋友情谊感人至深。

当时我在香江中学读书,有许多同学喜欢下象棋,课余之暇飞车跃马,棋乐无穷。我每天都要跟同学下几盘棋,其中比较入迷的要算陈文兴同学了,连星期天他都要约我去厮杀半天才过瘾。不久学校举办象棋比赛,我获全校冠军。后来我离开香港,没想到三十多年后老同学又重逢了,那是后话。

在香港期间,我靠自学钻研、观摩表演、外出对弈,积累了许多开局、残局知识,锻炼了一定功力,为后来棋艺起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入迷是象棋大师在少年时代必经的阶段,通常在 12岁至 15岁期间,思想单纯,注意力集中投入到棋艺上,不入迷是难以成为象棋大师的。

特级师王嘉良念小学时就对象棋入了迷,别看他上课时安静地坐在位于上,脑子里却默念着车马饱,口袋里整天装着象棋子。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发现王嘉良的坐位空着,就去他家里询问,其父亲一听他逃学,就往街上到处找,终于在一所破庙里找到了王嘉良,他正在跟小伙伴们下棋呢。其父怒火中烧,正要举手打他一个耳光,但举起的手又放下了,因为自己也是一个棋迷啊,是能够理解儿子的,只是喊一声:“再逃学我就打断你的腿。”拉着王嘉良回家了。

特级大师李义庭自幼随父学棋,10岁时已成为居院胡同里的小棋王,于是外出到游乐场的棋摊下棋,那里有数不清的棋摊,简直把他迷住了。由于家中生活困难,爸爸只给他两三毛钱,带在身上舍不得花:在棋摊下一天棋,中午饿了,随便吃一点自带的干粮就凑合算午餐。去游乐场半年时间,李义庭几乎把每个棋摊的板凳坐遍了,他很少输棋,却练出一身攻杀本领。

入迷是成为象棋大师的必经阶段,但在众多的少年棋迷中却只有极少数人有可能成为象棋大师,这是什么缘故呢?除了客观原因外,恐怕是多数人迷不得法,即未能遵循正确有效的练棋途径。

第一,要把实战与拆棋结合起来。虽然,对局实战是练棋最主要的实践活动,但只下棋还不够,还需复盘拆棋,找到得失胜负关键,提高局面判断力,丰富临场经验。拆棋能把实战中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论上来分析,并指导以后的实战。

第二,要把钻研与观摩结合起来。练棋要靠个人钻研,但有局限性,应该多观摩名手比赛。每步棋都要开动脑筋,替双方猜想最优着法、将自己的设想与高手实际着法对照,从中可以学到名手的先进棋术。各位名手都有自己的一套看家本领,观摩他们的棋艺,就可以博览众家之长,使自己棋艺全面发展。

第三,要重视布局研究。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布局好坏往往影响到全盘棋发展的优劣,这就要多看开局谱和名手对局选集,分析其中的变化,同时要阅读象棋理论书籍和象棋刊物,掌握开局原理提高象棋的理论水平。可把名手对局中的开局阶段分类汇编,比较各局的变例及演变结果,找到得失的关键。在一段时间内,也可以在实战时集中采用某种布局,以体验其中变化。

第四,锻炼棋艺基本功。少儿时代练残棋很有好处,从中学会七个兵种的运用,学会各种典型的攻杀技巧,提高算度能力,掌握例胜例和定式。但残棋侧重局部与战术,同时还要在全盘棋的实战中,锻炼对棋势的全局观念,增强局面直觉,这也是一项基本功。

第五,要有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少儿时期的棋力略低,与高手对弈时可以请教指导棋,即让子、让先棋,这样逐步取胜上升,一步一个脚印,棋艺根底扎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