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古诗词赏析:品味语言,赏析技法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9-05-20

第14讲 品味语言,赏析技法

1语言赏析

(1)抓关键词。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

(2)描述画面。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3)体会意境。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4)把握情感。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观点或表明的志向等。

(5)领悟哲理。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6)把握语言风格。①清新自然,晓畅易懂。代表人物:山水田园诗人。②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代表人物:陶渊明。③绚丽飘逸: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代表人物:李白、李贺。④形象生动:既是诗又是画,有声有色。代表人物:王维。⑤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曲折倾诉。代表人物:李商隐、晏殊。⑥粗犷豪迈:意境恢宏阔远,积极向上。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⑦慷慨悲壮:多指边塞诗。代表人物:高适、岑参。⑧沉郁顿挫:内容博大精深,题材严肃,感情深沉。代表人物:杜甫。

2技法赏析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用修辞手法例释

名称

定 义

作 用

例句及出处

比喻

古汉语中常称之为“比”。“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起兴

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

托物起兴,引起下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说的事物。可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体。

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叫拟物。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更形象生动。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排比

把内容紧密相连、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用多个意象组合来渲染某种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

设问

先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

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突出、鲜明地表现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反复

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多次出现。

一咏三叹,增强节奏感和音韵美;前后呼应,加深主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诗经·秦风·蒹葭》)

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或互为补充的同一件事。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用语简洁、含蓄而凝练,言简意丰。

同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邻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用典

运用前人典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达含蓄,意味丰富。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

顶真

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

文气贯通,表达感情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古诗词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对比、哀乐对比等。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代人赋》)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表达方式有叙述、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五种。古诗词常用到的是抒情和描写两种。其中抒情又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描写按对象分,有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场面描写(动景、静景)。按详略分,有细描和白描。按方法分,实写、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①烘托或对比: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突出。

②渲染:仔细描摹以加强效果。

③抑扬: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真实意图。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先扬后抑,所要强调突出的都是后者。抑扬的使用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把要赞美或鞭策的人、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的描摹、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

⑤典故: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⑥以动写静:通过描写“动”来体现“静”,更显其“静”。

⑦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感伤现实。

⑧虚实结合:虚写和实写相结合。可大大丰富意象,开拓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2015·襄阳)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后面的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品析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先看炼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是何效果。(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本题可以从上述的第(1)、(3)两个方面入手来进行品析。首先解析“长精神”的含义,再赏析“长精神”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刘禹锡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参考答案】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或“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意对即可)

(2015·潍坊)阅读《山房春事》(其二),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 ①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思路点拨】 本题是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及相应的表达效果的考查,综合而言就是对诗歌的技法赏析能力的考查。诗中三四句“不知”将“庭树”进行了人格化的描写,这是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春来发花”本是春季的一乐景,却是在“庭树不知人去尽”的情况下“发”出的供人欣赏的花,用乐景来反衬哀情。而且本诗是一首吊古之作,诗人所要着力描写梁园的萧条。三四句表现手法的运用,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参考答案】 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

2.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对人事变迁的无限感慨。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最后一句“暂凭杯酒长精神”直抒胸臆,表明作者仍没有摆脱被贬的抑郁,仍然看不到希望。

3.请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4.首句“梁园日暮乱飞鸦”中“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5.全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开放性试题)

6.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