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拼音;计算会乘除;思维刷完举一反三、32讲;中英文能自主阅读;”。幼升小群里以这些配置去装备一个孩子的头脑,他们的父母大多奔着民办幼升小面试。但实际上, 现在的民办小学面谈正在发生变化。 近年来,“择校热”不断成为社会热点,幼儿园、小学已然成为竞争的“起跑线”。但实际上,随着幼儿园“去小学化”等措施的出台,面试的内容正在悄悄地改变,根据对政策以及近几年民办幼升小的面谈研究,我总结了一下民办名校的面谈套路。这一“经验秘籍”今天来告诉你…… 在与教育界专家深入交流后,我发现从培育完整的人的角度出发,评价体系大致分为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发展三个维度。 认知发展:这个维度不考查学科知识,而是考查学生学科知识以外的核心基础能力以及学生在现实世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学生潜能发展的重要表现。 社会性发展:这个维度反映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它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社会层面的表现。社会性发展强调学生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合作以及适应学校或环境的能力。 身心发展:这个维度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该维度主要测查的内容涉及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与心理品质。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育指南》,幼升小评估会考查运动健康、语言发展、科学认知、自我和社会性和学习品质五个方面的能力。 实际上,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5个维度之间并非各自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大部分民办学校幼升小面谈都会采取与幼儿园游戏化学习相接近的方法,如小组游戏、动手操作、角色扮演、故事听说等。不同主题活动各有侧重,又能全面反映儿童的整体发展水平。 初步了解完民办面谈对幼升小儿童的整体评估思路后,我们再通过具体案例来看看上面的五大能力到底是如何来评价的,下面将逐一为各位家长进行分析。 01 运动健康 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习惯是将来学习的基础。 例如曾经在部分民办学校面谈中出现的“对着感应电脑屏幕做互动游戏”“一起来跳舞”,其实就是通过基本的走跑跳、攀爬、投掷、拍球、跳绳、踢球等简单运动进行考核,观察孩子基本的动作发展、身心健康,包括细微的习惯以及在考核中的倾听和表达能力。通过团队分配合作也能考核孩子的社会适应性。 我为什么把运动健康放在第一位呢?这里涉及到两个原因:
因此,家长平时多陪伴小朋友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既增进了与孩子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又养成运动的习惯和对待体育活动的正确态度。 02 语言发展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语言发展状况对儿童未来的学业表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简单的听故事回答问题,就可以观察孩子是否有倾听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这些需不需要去机构,后面详细说。 父母平时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讲一讲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自己是怎么想的。在日常中,家长们可以多问问孩子们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并且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生活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比如,听读故事、创编故事、关注孩子从交流中获得信息的能力,综合理解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生活经验进行适当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小学可能面谈的方式有3个:师生对话、看图说话、看图(动画片)和听故事回答问题。师生对话就是上一段说的这些。而看图说话则是看孩子的表达能力,这是一个综合孩子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题型(首先得观察到所有细节,其次能正确地表达出来),实际上这就是进入小学之后看图写话的雏形。而看图、看动画片、听故事回答问题,其实可以看成是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雏形。 说到了语言,自然除了中文还有英文。不过如果大家问一下前两年升学的小哥哥小姐姐,你就会发现,各大民办小学,即使是外语类的小学(体制外国际学校不算)也基本只考一个内容:语言模仿。这个还不一定是英语,去年某校的模仿是西班牙语或德语(因为孩子爸爸是日本人,从小学英语,回家说肯定不是日语和英语)。语言模仿是一个外语学习的最根本的能力。小学根本不介意你学前有啥基础,而是看你先天的能力如何。 03 科学认知 并不是指让孩子超前学习小学数学内容,会几百几千以内的加减法及一些奥数内容。而是希望在于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行探究类的思维活动。 比如平时去超市,孩子可以了解到数字的应用(如:价目表、零散称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计算中,理解数量关系(一个品种拿几个,一一对应),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计算购物总价)。例如:世外的“VR”“魔镜”考核,就是观察孩子是否具有好奇心、思考并推理和应用,因为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才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潜能。 这里我也说到一个误区,曾经无数次讲过。数学的加减法运算如同识字一样。只是个基础。可是有些家长误入歧途。就像军备竞赛一样。你认识1500个字,我认识2000,可是遇到他认识3000就不好意思说出口了。认识再多的字不会表达和运用都是无用的。现在哪个民办小学还有简单粗暴的识字考查? 数学也是一样的。你会20以内加减法,我会100以内,他会1000以内……这些真的是走入了歧途。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还是为了解决应用题,是为了应用题服务。而不是为了学习运算而运算。什么叫应用题?就是生活中的数学题呀。楼上举的一些例子就是这样。 04 自我和社会性 良好的社交能力是孩子在学校和未来社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孩子通过认识周边的社会环境,内化社会行为规范。 例如,在团队合作中将考查,是否能在游戏中会遵守规则、处理矛盾,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有自尊、自信的表现,能够和他人有效交流。 如何在平时培养这些能力?父母一定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需要留空给他们,在幼儿园或游乐场玩耍时,孩子自主制定游戏规则,结交朋友。在家庭中,父母也可以和孩子讨论建议建立一些家庭规则,逐步树立他们的规则意识。 这些东西看起来和直接入学或者考试成绩无关。但是实际上进入小学之后,孩子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和幼儿园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一个班20几个人,还有3个专职老师。小学一个班将近50个人,问题是可能还没有一个专职老师,搞不好你的班主任都还兼着隔壁班的语文课。如果你这方面做得好,将来是可以更快地融入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做得好,将来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你就可能拔得头筹。 05 学习品质 有研究发现,小学之前超前进行知识学习的孩子在1、2年级成绩上有一些优势,可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以后这些优势就没有,甚至有些还因为对课堂内容缺乏新鲜感,造成学习兴趣不足,无法集中注意了。 那么民办学校面谈时,老师最关心的是什么呢?“轻学科,重品质”。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才是保证孩子持续进步的基础。这些学习品质包括好奇心、求知欲、接受挑战的意愿、克服困难的决心、从经验中反思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态度等。 通过完成三大任务的过程体现孩子潜在的学习品质,挑选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而孩子的这些品质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形成的,无法通过机构短期培训养成。 这里我一直强调学习习惯。什么学习习惯?第一个习惯就是上课认真听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小学班级50个人,一节课总共就35分钟。第三分钟甲的笔袋掉地上去了、第五分钟乙忽然站起来看风景(不是笑话,我们孩子就读小学真实的事情,老师吓了一跳)、第九分钟丙要上厕所、第十五分钟丁口渴了要喝水……请问你是这个班级的任课老师,你怎么办?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把自己比喻成几块木板(要钉成箱子),学知识比喻成装粮食。这个学习习惯就是对你本身原材料进行组装的过程。习惯不好,就相当于这几块木头做成了一个狭长形的长方体,甚至是不规则的形状。学知识就是往这里运粮食。最后考试当然是比比谁里面的粮食重(分数高)。习惯好的孩子可能会更早地塑造形状,因地制宜,可能搞成正方体或接近正方体。这个基本几何定理大家都知道,同样周长情况下正方形面积大于长方形。 其实习惯这方面最坑爹是,等你装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发现你拼尽全力装满了也赶不上别人了。这时候如果想重新塑性,就意味着要抛弃掉之前装入的所有的粮食从头开始,这个代价就太大了。很多小学高年级的孩子的家长问我,5年级了孩子叛逆了,怎么办? 说实在的,真的很难了,习惯应该是幼儿园阶段养成、1年级进行巩固的。2、3年级就已经比较晚了,因为这时候大家塑性9成结束再往里装粮食,你重新塑性再装粮食很难很难再追上大家了。 最后,再次用一个非常直接的比喻。你的智商是140,你的未来未必会140(可能是0-140,但是这里不考虑情商和其他外界因素),我的智商是120,我的未来可能是0-120.但是如果我的习惯好,我未来的成就可能就无限接近120,比如118.而习惯不好的孩子,空有比别人多20%的木板,可惜只能达到一半多一点的成就,比如105。 听故事,回答问题(播放朗读录音) 或对刚才进行的活动进行反思。
这类面谈设计没有办法进行事先的准备,考查孩子的倾听能力、专注力、思考和表达能力。 所以总体来看,幼升小面谈考核的绝不是孩子死记硬背了多少知识点,比如汉字认识了多少,英语单词背了多少,或者数学百位以内加减法——因为这些知识点如果只是机械记忆,不能迁移应用,反而会干扰孩子高品质学习思维的养成。 各个小学更喜欢综合素质强换句话说是未来潜力大的孩子 ,而不是现在潜力就被挖光了的孩子。 …… 发现了吗?这些能力和素养不是单单报培训机构就可以获得的(如果比谁拉卡多谁能赢,岂不是太简单了?)。那些民办名校更看重的其实是孩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养成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而获得这些能力和素养的培育都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和引导。我一直说的,小学80%靠家长,初中50%(进入初中后,这50%不再是辅导功课了,尤其是初二以后,而是一个政委工作,做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的),高中20%(这20%里面一半是在外寻找信息,一半是后勤服务员,也就是老妈子,哈哈)。所以你觉得幼儿园阶段百分之多少靠家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