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话建筑科学(47) | 后现代建筑思潮之挑战现代派(2)

 zhangzhiminghh 2019-05-21

真正在理论上给现代派建筑以最后一击从而完成造反事业的,是1977年英国人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1939- )写的《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它明确地宣告了现代派的死亡,首次提出了“后现代”概念,痛斥了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些反对者在内的所有“在船上”的人,就差骂对方是“资本主义走狗”了。

到了1981年,一个建筑界的外行,美国人汤姆·伍尔夫(TomWolfe, 1931-) 在著名的右派杂志《哈泼斯(Harper's)》上写了一篇长文《从包豪斯到现在》(后来印成了小册子),历数了现代派的罪恶。

(《后现代建筑语言》封面)

他们的主要思路是反对以功能出发的简化,反对他们认为冷冰冰、缺乏人性的理性,最终的靶子就是工业化。他们要的就是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时甚至故意追求破碎、分离、扭曲等奇特的效果。总的来说,他们强调的是建筑和历史、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注意装饰的象征意义,注意建筑的外在形象在公众眼中以及心理上产生的效果,追求建筑具有隐喻性。斯特恩曾经用“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引喻主义(Allusionism) ”和“装饰主义(Ornamentation)”来概括后现代建筑。可以说在“现代派之后”的诸建筑风格中,他们是最极端的。

“真后现代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有这样一些:

文丘里为其母建造的费城切丝努特山住宅(1964年建成)。

(费城切丝努特山住宅)

莫尔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Piazza d'Italia, 1978年 建成),混杂着各种风格。

(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

盖里的著名建筑有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艺术馆(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1997年建成)。

(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艺术馆)

最典型也是最出名的“真后现代派”建筑是皮亚诺等人设计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Gcorges Pompidou, 1977年建成)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关于蓬皮杜艺术中心,可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它最明显的特征是整个儿把传统的建筑里外颠倒了一下。大量的管线和通道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建筑外。虽然刚建成时备受争议,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为工业化时代的标志。而建筑本身具有隐喻性,正是“真后现代派”建筑希望达到的效果。

下期预告:后现代建筑的造反过程仍在继续,下期我们将为您继续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真后现代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