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瓘接连干掉三国三大名将,为何却死在了一个女人手里?

 伟天英 2019-05-21

朝堂中的是非,哪里是题中所说的“死在一个女人手里”可以概括的。卫瓘之死,是多人使出的“连环计”,而不是单单因为一个女人。

卫瓘出身于儒学官宦世家,其父卫觊为曹魏尚书。虽然父亲在自己十岁时去世,但卫瓘并未因此消沉。相反,他在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还努力追求上进,获得了时人“性负静有名理,明识清允”的评价。二十岁时,卫瓘就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了曹魏的年轻尚书郎。

有人说,卫瓘是个阴险的人。因为他一个人杀了钟会、姜维和邓艾三大名将。细看那段纠葛,我们确实能看到卫瓘的手段。

卫瓘杀死这三人,大体上可以归为一件事。钟会和邓艾同为魏国大将,和身为监军的卫瓘算得上是同僚。而姜维则是蜀汉大将,后投降并归附于钟会。

景元四年(263)钟会、邓艾和卫瓘三人,受命前去攻打蜀汉。功成之后,邓艾沾沾自喜,越来越不把钟会和卫瓘放在眼里。于是看邓艾不爽的钟会和卫瓘,便密奏当时掌权的司马昭,说邓艾意图谋反。

司马昭本人这时候都还没做皇帝,又怎么可能容得下想要谋反的手下呢。司马昭随即借魏元帝之手下诏,要求用囚车把邓艾押送进京。

正如丘吉尔所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钟会看到邓艾在朝中即将失势,便又把主意打到了卫瓘身上。钟会派卫瓘率领少量人马,前去成都捉拿邓艾。在钟会看来,卫瓘凭借那么点兵力,只会惨死在手握重兵的邓艾手中。而邓艾要是杀死了卫瓘,那他谋反就变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卫瓘当然看出了钟会的这个计划,但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成都捉拿邓艾。到达成都以后,卫瓘先发制人,在当天夜里就策反了邓艾的手下。第二天一大早,卫瓘就率领众人,将还在闷头大睡的邓艾父子抓捕。后来邓艾的手下也想过救出邓艾父子,但最终造成混乱,给了卫瓘趁乱杀死邓艾的机会,

等到了第二年,钟会终于不满于自己的所得,决意谋反。而促成钟会谋反的“得力干将”,正是投降的蜀汉大将姜维。

此时卫瓘还在钟会军中担任监军。钟会最初还想拉拢卫瓘。他告诉卫瓘自己想杀了效忠曹魏的大将胡烈等人,而卫瓘明白钟会的意思,拒绝为伍,并把消息传给了胡烈等人。由此两人彻底反目。之后卫瓘利用当时共同攻打蜀汉的胡烈等人的军队,围剿了钟会大军,将钟会和姜维双双杀死。

我们可以看到,卫瓘是个极其会利用手边的资源的人。他杀死邓艾利用了钟会和邓艾的手下,杀死钟会利用了胡烈等人。这么一个善于化被动为主动,能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利的人,在朝堂中政敌一定不会少。

卫瓘在担任尚书令期间,把和自己同等地位的尚书当做自己的僚佐看待,把其他部门的尚书郎也当做自己的手下使唤,且他对待下属即位严苛。虽然他确实为官清廉,朝野一片赞誉,但众臣心里却对他实在谈不上有多喜欢,甚至还有不少人把卫瓘当做政敌。

不仅朝臣和卫瓘有不和,后宫之主惠贾皇后贾南风和外戚杨骏也与卫瓘有矛盾。一次,杨骏抓住迎娶了公主的卫瓘之子卫宣沉迷酒色这一把柄,便打算通过告发卫宣来逼迫卫瓘主动告老还乡。事情果真如杨骏所愿,卫瓘主动请辞。不过晋武帝不许,杨骏此次未能得逞。

到了元康元年(291),卫瓘和司马亮一同辅政。司马亮上奏建议让所有藩王都回到各自封地,希望借此来削弱藩王在朝中的势力。当时朝中大臣对此都默不作声,只有卫瓘站出来表示支持。这一站,便激怒了诸侯王司马玮。之后司马玮与皇后贾南风联手,以“意图废立”为罪名,先是下诏罢免了卫瓘,再以罪名论刑。

随即司马玮派司马遐率兵包围卫瓘家,曾经被卫瓘斥责的下属荣晦也在司马遐手下。在荣晦的辨认之下,卫瓘在家的子孙九人全都被杀害,只有不在家的两个儿子逃过一劫。

卫瓘的死,本质上还是因为朝堂斗争,而不单单是题中所说的那个女人贾南风。卫瓘当初有多擅长利用时势,后来就被时势害得有多惨。古代朝堂就是这样,盛时兴,衰时亡,充满变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