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易”折射中国理性思想成长史

 老沈阅览 2019-05-21
            ■施云江

   中国历史沉淀的“五易”,折射了一部理性思想的成长史:最早的盘古《连山易》教人在连绵山峦中合作围山狩猎,之后伏羲《洛书易》教人在洛水边开展畜牧业生产,女娲《河图易》教人利用黄河水开展农耕作业,女匽《归藏易》教人利用货币开展金融贸易,最后文王《周王易》教人在王道中为人处世、求长进。

   沿渭水、黄河中下游形成的中国北方族群很早就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团体围猎中创新了一种合作方法,后人将其总结为《连山易》。

   6000多年前,北方伏羲与女娲两大部落完成了一次跨部落、跨血缘的融合。两大部落融合不但实现了畜牧业和农耕生产力创新互补,而且促成了女娲巫文化的《河图易》与伏羲《洛书易》的融合,最后形成了以双鱼太极图为标识的伏羲理性。

   女娲又称女巫。巫字的意思是,上面一横为天,下面一横为地,两边两个人,在讨论关于天与地之间一竖的道(最早巫字还有讨论人与人之道的一横)。在女娲部落从狩猎向农耕转型过程中,伴生了天文、历算和医术,形成了中国最早成系统的八卦文化。

   可是,千里之外由畜牧业创新崛起的父系部落突然向东进兵,打败了有农耕创新但社会还没有转型的母系部落。落后社会的天塌了,女娲于是去向新兴力量讲和,最后是兄妹两个部落融合了。这又反映了先民文明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太极图犹如北斗星光一般,成为引导中国人文演化的源头。但是,这一图案理性导入文字中来扩展应用和传播是有难度的。单单沿用仓颉发起的象形造字也是不够的,还要有“象形+会意”的创新才行。这个机会落到了帝尧之次女、货币发明人典龙之妻女匽身上。

   据说,帝尧听到虞舜与典龙在历山种稻捕鱼惠乡邻的故事,便带上两个女儿前去考察。次女女匽看到舜、龙分别在两块水稻田里耕作情景,就地划了一幅图:两块地+耕地上走个圈+两人各牵一头牛,成了一个“典”字。尧以此为典范,号召民众来黄淮平原种稻。

   同时,女匽对渔民用围堰捕捉的一种鱼进行深入研究,并将“鱼与甾”字合并,造了一个鲻字,为运鱼车造了一个辎字。女匽造“贝”字,更是造了贵、贤、贮、赊、贪、责、败、贞等字。由此,文字才能成系统,周文王也才得以作成《周王易》。

   总之,《易经》中的道及其变化逻辑,针对的是人类生存优化和效率。中国理性精神的价值,就在于持续引导人类扩大包容、实现创新,顺应天道、地道、人道的时势变化,继而达成天人合一无咎的境界。

   (作者为上海典龙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