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用中草药性味归经之二

 郭利荣 2019-05-21

29.北沙参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阴虚的肺热燥咳,干咳少痰,或痨嗽久咳,咽干音哑; 胃阴虚或热伤胃阴,津液不足的口渴咽干,舌质红绛,胃脘隐痛、嘈杂、干呕等症。
【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
【按 语】 南沙参与北沙参是两种植物,一般认为两药功用相似,但南沙参偏于清肺袪痰,养胃生津的作用较差;北沙参养胃生津的作用较佳。
30.平贝母
【性味归经】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用法用量】 3~9克,研粉冲服,一次1~2克。
【用药宜忌】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31.玄参
【性味归经】 苦、咸,寒。归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 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 9~15克。
32.生地黄
【性味归经】 甘苦,凉。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 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5克,大剂50~100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宜忌】 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33.生何首乌
【性味归经】 苦、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截疟解毒,润肠通便。适用于阴血不足之肠燥便秘以及瘰历疮疡、痈疽肿毒等症。
【用量用法】 15~50克,煎服。
【按 语】 何首乌生用润肠、解疮毒,制用补肝肾、益精血,功用不同。
34.白及
【性味归经】 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研粉吞服或冲服每次2~3克。外用适量。
35.白术
【性味归经】 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
【按 语】 如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必致里湿不化,水湿停留,而发生痰饮、痞满、泄泻等病症,都可应用本品。至于胃阴不足,舌苔光剥,津液缺少,唇燥口干者,不宜使用。
36.白芍
【性味归经】 苦、酸,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肝气不和所致的胁痛、腹痛,以及手足拘挛疼痛; 肝阳亢盛所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
【用药宜忌】 不宜与藜芦同用。
37.白豆蔻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胸闷气滞,以及湿温初起等症;恶心呕吐。
【用量用法】 5~10克,入汤剂宜后下。
38.石决明
【性味归经】 咸,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用于头晕目眩;目赤肿痛,视物模糊等症。
【用量用法】 25~50克,先煎。
39.石斛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能主治】 养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胃阴不足,津亏口渴,热病津伤烦渴;阴虚津少,虚热不退。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鲜者用量加倍。鲜者清热生津之功较佳,故凡遇热病肺胃火炽、津液已耗、舌绛干燥或舌苔变黑、口渴思饮者,可用新鲜石斛。
【用药宜忌】 石斛能敛邪,温热病不宜早用;又能助湿,湿温尚未化燥者忌服。
40.地骨皮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肺、肾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退虚热。用于肺热咳嗽、气喘,或痰中夹血;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阴虚发热等症。
【用量用法】 15~25克,煎服。
41.当归
【性味归经】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能主治】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及血虚体弱; 跌打损伤瘀痛,痈肿血滞疼痛,产后瘀滞腹痛,风湿痹痛及经络不利等症。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
【用药宜忌】 湿盛中满、大便溏薄者忌用。本品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如属崩漏经多,使用时必须谨慎。
42.竹茹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眼,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
附:竹沥
取新鲜淡竹截断后,架起,烧其中央部份,二端即有淡黄色的汁液流出,以器皿盛容,即为竹沥。
【性 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的作用比竹茹强。可用于肺热痰多咳嗽、气喘胸闷,以及中风昏迷、痰涎壅塞等症。常与生姜汁同用。
【用量用法】 50~100克,单独饮服或用药汁冲服。
43.红花 
【性味归经】 辛,温。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斑疹色暗。
【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
【用药宜忌】 月经过多,孕妇忌用。
附:藏红花
【性 味】 甘,寒。
【功能主治】 功效与红花相似,临床应用也基本相同,又兼有凉血解毒作用,可用于温病热入血分及斑痧大热等症。
【用量用法】 1.5~5克,煎服。
44.红景天
【性 味】 甘、苦、涩、凉。
【功能主治】 润肺止咳,活血止痛,清热解毒。治咽喉痛,肺痛;有补肾、养心、安神、调经活血、明目之效用。
【用法用量】 (切片)开水浸泡,每日2~3次,每次5克。
45.西洋参
【性味归经】 味甘、凉、微苦。归心、肺、胃经。
【功能主治】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症症;可供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口于而渴,大汗出者服用。
【用法用量】 一般用量为5~15克,煎服。
【用药宜忌】 本品忌用藜芦同用,虚寒者忌用。
46.吴茱萸
【性味归经】 辛苦,温,有毒。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 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7.5克;或入丸、散。
【用药宜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
【按 语】 本品温中散寒的功效,与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吴萸、干姜,每常同用。但干姜尚能温上焦,可温肺化饮;吴萸还能温下焦,暖厥阴以治寒疝,助肾阳而治寒泻。
47.怀牛膝
【性味归经】 平,味苦、酸。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滋补肝肾,壮腰膝: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筋骨酸软、腰膝疼痛。
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肝阳眩晕。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疾病、高血压和咽喉肿痛等。
【用法用量】 10~15克。
48.杜仲叶
【性味归经】 微辛;性温。归肝、肾经。
【性味归经】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主治肾虚腰痛、肢体痿弱、久遗滑精、五更泄泻、虚损之虚劳、头目眩晕、小便余沥。胎动不安、胎元不固。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
49.沙苑子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润肤嫩肤、强腰健骨。可用于护肤美颜及治疗肾虚腰痛、阳萎遗精、头晕目眩、白带过多、视力减退诸病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15克;或入丸、散。
【用药宜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
50.牡丹皮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高热、舌绛、身发斑疹,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以及阴虚发热;用于经闭、跌扑损伤,疮痈肿毒、肠痈等症;对于疮痈肿毒、肠痈等症,本品也是常用的药物。
【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
51.芦荟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肝热,通便。用于用于热结便秘或习惯性便秘; 肝经实火、头晕头痛、躁狂易怒; 用于蛔虫腹痛或小儿疳积等症。
【用量用法】 内服,入丸散,1.5~4.5克。外用,研末调敷。
52.苍术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
【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
53.补骨脂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肾、脾经。
【功能主治】 补肾助阳,温脾止泻。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
【用法用量】 煎服,6~15克。
【用药宜忌】 阴虚火旺、大便秘结者忌服。
54.诃子
【性味归经】 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 涩肠敛肺,降火利咽。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肺虚喘咳,久嗽不止,咽痛音哑。
【用法用量】 3~9克。
55.赤芍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用量用法】 6~12克,煎服。
【用药宜忌】 不宜与藜芦同用。
56.远志
【性味归经】 苦、辛、微温。归心、肾经。
【功能主治】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解毒消肿治惊悸,健忘,梦遗,失眠,咳嗽多痰,痈疽疮肿。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30-10克;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酒调敷。
【用药宜忌】 心肾有火,阴虚阳亢者忌服;《本草经集注》: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畏真珠、藜芦、蜚蠊、齐蛤。
57.麦门冬
【性味归经】 甘、微行、微犁。归肺、心、胃经。
【功能主治】 养阴润肺,养胃生津 ,清心除烦,润肠通便。用于温燥伤肺,干咳无痰,咽干鼻燥;肺阴亏损,劳热咯血;胃阴不足,舌干口渴;温邪人营,烦躁不安;阴虚肠燥,大便秘结等症。
【用法用量】 煎服,10~15克。
【用药宜忌】 麦冬性寒而润,外感风寒咳嗽、脾虚泄泻者忌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