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孩子,从爱自己做起

 老實修行360 2019-05-21

爱孩子,从爱自己做起

~『人人都爱”好“的孩子,爱正常孩子的优良的表现。但这不是爱的全部定义。如果爱只是这样而已,那爱有什麽可贵?又有何难?爱,是当“我”不好,不够好,做不到,不想做,很糟糕的时候,仍然喜欢,接纳,理解,不离不弃。那才叫做爱吧。所谓的爱自己,考验恰恰就是在这裏。』

爱自己本来就不是一件生出来就自然可以会的事情,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
爱,产生于关係中,我对你,你对我,婴儿对妈妈,妈妈对婴儿,
没有关係,没有对象,没有体验,爱这个词,就只是一个词罢了。

所以你懂得爱,会爱自己,是因为你拥有过爱的体验,有爱的关係,
因此你习得了这样一件叫做“爱”的事情,
因为有人爱你,对你好,所以你也学会了爱别人,对别人好,
更重要的是,你当然也就学会了爱自己。

但是,不是每个人ㄧ出生的原生家庭都有这样的机会。

因此,当一个人问出,“我不知道怎麽爱自己”这样的问题,一点都不令人意外,
这说明在他的关係裏,在他的原生家庭裏并没有作为一个“我”被好好地爱过,
因此他也没有习得那种叫做爱的能力。

她可能因为匮乏和价值感低,一再去讨好和付出,用自己的牺牲和投入想换来被爱,
她也许在现实中也拥有着一些叫做“爱”的关係,但是,他爱这个自己吗?

人人都爱好的孩子,孩子的好的表现。
这当然不是爱的全部定义。如果爱只是这样而已,那爱有什麽可贵?又有何难?

爱,是当“我”不好,不够好,做不到,不想做,很糟糕的时候,
仍然喜欢,接纳,理解,不离不弃。那才叫做爱吧!
所谓的爱自己,考验恰恰就是在这裏。

什麽叫做爱自己,就是当你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达到预期,觉得自己很糟,觉得很丧,
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做得不好的时候,你仍然在内心对自己进行着支撑,
你不攻击自己,你不惩罚自己,最重要的是,你不离自己而去,
就像妈妈对一个孩子,孩子哭孩子闹孩子不写作业,
妈妈还是爱这个孩子,这就是爱自己。

所有不会爱自己的人,都是因为,没有一个知道如何表达爱的妈妈。
读到此处,也别急着找妈妈的麻烦。
你还可以问一个问题,为什麽你没有一个爱自己的妈妈呢?
那一定是因为你的妈妈,也没有一个有能力去爱孩子的妈妈。
你的妈妈连自己都不爱,不觉得自己可贵,
也不珍视自己,那麽她怎麽有能力和本事做到去爱孩子呢?

说下去,这就是一个家族意识传递的问题。

一个孩子因为不被妈妈爱,所以不爱自己,没有价值感,总觉得自己不好,
然后她做了妈妈,她也同样地不懂得爱孩子,觉得孩子不够好,
孩子要足够优秀,才配得到爱,因为她自己关于爱的体验就是这样的。

所以她不可能凭空成为一个爱不完美的不够好的孩子的妈妈,
她不可能凭空做一个包容接纳的容器的能力,除非她曾经被很好的爱过。

所以,罪魁祸首就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
基本上你如果不懂得爱自己,你往上追溯自己的家族史,
你就会很容易地发现,这个故事裏面的每一个妈妈在婴儿时期,儿童时期,
都不曾很好地很安全地很幸福地被父母好好爱过。

所以,其实没有罪魁祸首

集体创伤、文化影响、百年前人类都没拥有安全感的物质生活、上上几代人对心理创伤的零认知、再之前的战乱、灾害、颠沛流离等等这一切都导致了,几代妈妈都活在没有被很好地爱着、缺乏关注的、缺乏基本安全感的原生家庭裏。

所以,如果你一直是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那麽你真的是个幸运儿。

而如果你是你们家族第一个问出,如何爱自己这样一个问题的人,那也意味着,
你是一个幸运儿,你比你的上几代人至少要更进一步。

你开始思考开始觉察、开始试图弄清究竟发生了什麽,
你希望建立一个清晰的关于“健康自我”的概念和界限,
希望自己的余生可以跨越原生家庭代际的影响,活出自己,
相比在外人面前从不敢跟别人起衝突,表现全方面优秀,
对自己的孩子、老公甚为苛刻,丝毫不能放鬆,内在自己的价值感低,
充满焦虑,总是活在别人评价裏的连自我概念都不清晰稳定的母亲们,
你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了。

华人世界裡的女人集体意识创伤就是重男轻女。
很多女孩,一出生,就被父母期待应该是个男孩,
很多父母将对男孩的期待,加重地放在了女儿身上。

这句话,说到了本质。

说得好听点,是的,女儿和儿子一样重要,父母对她们很有期待很重视。
但是如果我将这句话翻译成——她们背负了父母的期待。
如果她们只做一个女孩,而做不到男孩的优秀——传统意义上的理想化的光耀门楣,
那麽她们就是“wrong baby”.,所以女孩被要求着“成为一个男孩”;
男孩被要求着“成为一个家族的荣耀”。
如果做不到,你就是个“错误的孩子”,当我翻译成这样,你觉得这还是爱吗?

一个接受了自己不完美的母亲,才能去接得住孩子的不完美。
一个接受了自己不是圣贤的父亲,才能去接受孩子的不圣贤。

可惜的是,这样的父母并不多。

一个婴儿,得到的爱越多,他对自己的接纳度就越高。
反之,爱越少,对自己的接纳就越少。

很多孩子说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乎出现了一样的特征——
我的父亲或母亲希望我是一个“。。。。。。。”的孩子,而不是我本身。

你可以在省略号裏面填进去很多词,比如公务员、律师、出国留学镀金、道德完美的人、
一个值得炫耀的孩子。

父母对他的爱,只存在于,他符合那个期待的完美人设时。
如果不是那个人设,这些孩子完全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容纳和爱意。

所以这导致了什麽?
导致了一个孩子是不能活成他自己的,他得完成父母的期待,
活成父母心裏想要的那个样子。

一个人的生命是自己的,但是却一定必须要活成妈妈/爸爸要的样子
才可以得到爱,否则就是个“wrong baby”,
而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爱在人生中又是那麽重要,
重要到不能失去,如果成为了父母心中的wrong baby ,
那麽随之而来的就是被整个世界遗弃的恐惧感觉。

这一切都在潜意识中不断加深,不断发挥着作用,即使你的父母离开了人世,
你摆脱了现实父母对你的控制,你内心内化的父母还是在发出着和童年一样的声音——
那麽这件事对于一个生命而言,是否有些残忍?是否很残忍?
极端的例子,就是社会新闻中的弑母案。

大家刚庆贺了母亲节,都说母爱好伟大。我们可以认同的是,爱这个词,和母亲相关。

我们第一次体验到爱,就是从母亲那裏得到的。但母亲不是神。
母亲也是从一个婴儿开始长大的,被很多因素镌刻进她的人格。

她不可能天然地因为是一个母亲就获得了爱的能力,
不可能因为是一个母亲就马上人格发展完整。
这是一种我们对母亲美好的期许,可惜并非现实。

如果每一个母亲节,我们不只是感恩母亲,我们还能审慎地去思考如何做一个母亲,
或者能够去思考,自己的母亲与自己人生之间的种种关係,
那麽也许会让这个节日更具有其意义。

如果一个妈妈,可以让孩子成为孩子本身,而不投射太多的期待在裏面,
如果一个妈妈能够去完成一个妈妈的功能——抱持,接纳,理解,关注,
而不是只有在孩子符合期待时才爱他接受他,那麽可以说,
这就是一个当妈妈本然的角色。

可是,成为一个自然本色的妈妈角色,如同神爱世人如同造物主对其子民无条件的爱,
是一件绝不简单的事情,这需要爱,需要勇气,需要环境,需要人格条件,
还需要妈妈作为一个个体不断的自省和觉察。
这是几代人的努力才能造就的事情。

做一个接纳孩子的妈妈,需要从接纳自己做起。
爱孩子,从爱自己做起,

守护、抱持、共情、理解,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允许孩子与自己的分离,
好像一个容器,容纳你的孩子的不足,不同,震荡,叛逆与痛苦,人生的高高低低。
这就是做母亲的品格。

而每一个人内在都有一个孩子,希望你也能好好守护你的内在小孩,
不要把它当做“wrong baby”,也不要陷入被人当作“wrong baby”的关係,
这就是爱自己的真义。

文字:周小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