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孩子讲道理不听又不能打,还能有其他办法吗?

 一葉一如来 2019-05-21

教育孩子的一个真理:唠叨和说教的效果最多等于零。

游戏才是和孩子同频、同波段,孩子听得懂的、能有效沟通的语言。在游戏中,孩子会把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情绪表达出来,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他们不会也无法用别的方式来告诉你的。

如果我们能把生活变成游戏,能带着一颗童心去面对孩子,面对生活,不仅能带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更能传递给他热爱生活的态度,持续一生的幸福快乐的能力。

其实,大多数家长是非常不赞成体罚的,他们大都会先讲道理,而且讲道理一定要让孩子服气,不许顶嘴,马上照做。如果孩子还是犟头倔脑,万一家长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气,忍不住修理孩子一番,那就是孩子自找的!

很多亲子之间的对话,就这样:“……你听懂了吗?你错了没有?你……”讲道理的爸爸,一边压制自己的怒火,一边就开始摩拳擦掌了。

如果没控制住发生点“小摩擦”,事后的解释大概就是:“这孩子完全不听我讲的道理,我还不能揍他吗?都是让你们给惯的……”

当然不能揍啦!面对熊孩子,除了讲道理和动手,还有别的办法吗?

孩子不听道理?

他已经处于掉线模式啦!

作为高中、大学时期的最佳辩手,我特别爱给孩子讲道理。老大今年暑假不肯上游泳班,每次至少提前一天就开始叽歪:“妈妈,我不想上游泳课……”

而我基本上每天课前都会跟他战斗两个小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历史典故、亲身经历,动员鼓励、威逼利诱……很多次都把我自己都讲感动了。

结果呢,完全没用。孩子还是害怕,还是不肯去。

这充分说明了教育孩子的一个真理:唠叨和说教的效果最多等于零。等于零,那是往好了说,其实就是负数。

讲完道理,孩子依然紧张、焦虑,觉得你特别不理解他,甚至不爱他,感到更加无助;我自己呢,也是挫败得不行。我都使出浑身解数了啊,怎么就是搞不定这么个小小人儿呢?

有一天,我们童书妈妈读书会的Amy园长一语道破天机:孩子让家长觉得无力或者抓狂的时候,就要警觉了,你跟孩子的联结已经掉线了,得赶紧把自己跟孩子,调到同一频道上。

Amy说,人和人三岁一个小代沟,五岁一个大代沟,我们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之间,简直隔了千沟万壑。怎么才能越过这些千沟万壑,与孩子同频呢?主动权掌握在家长手中,需要我们花点心思去了解孩子的思维特点。

如何与孩子同频

你得理解孩子的思维特点

资深儿童应用心理学专家王辉说:

现代脑科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3~6岁孩子的大脑发展和认知能力,只支持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和情景,比如要他理解1+1=2,最好的方法是给他一个苹果,再给他一个苹果。他们还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小朋友基本都在6-7岁才上小学?因为7岁以后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才发展出来,才适合去学习算术、字母、汉字这些抽象的知识。

同样,家长一句紧接着一句的道理,孩子连这些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无法理解,怎么可能理解领会,并且记住家长讲的道理呢?

因为孩子的这种认知特点,跟他讲道理,那真的是对牛弹琴。比起讲道理,游戏才是儿童早期最好的教育工具。

这里的游戏,当然不是王者荣耀那种电子游戏,也不完全是躲猫猫、丢手帕那种专门的游戏,而是和孩子相处的日常,随时随地都可以的游戏。从枕头大战到逛商场;从早上叫孩子起床,到鼓励他参与体育运动;从一起做饭,到让夜哭郎破涕为笑。

游戏才是和孩子同频、同波段,孩子听得懂的、能有效沟通的语言。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游戏是情境化的,比如假设在游戏里他是警察,你是小偷,随之而来的是一套相应的行为规范标准。小朋友在情境中,自然习得警察应该这么做,小偷这么做,而不是凭空讲道理,这就非常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

其次,游戏还有一个特点非常重要,就是所有的游戏都伴随着快

有没有引发欢笑,有没有让你和孩子在快乐中融为一体,是检验游戏好坏的最重要标准。因为具有快乐的情绪体验,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的某些能力、方法,才会固化到他日常的行为规范之中。

或者孩子之前积累了一些负面的情绪,通过游戏可以有效地缓解。比如,很多孩子喜欢扮演医生,给爸爸妈妈或者洋娃娃打针。这其实是在通过角色置换,释放自己被打针时候的害怕情绪,享受当医生的强大和控制感。

▲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万能的游戏

对成人来说,游戏是休闲,可是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工作,是他们认知世界、探索学习最主要的方式。

首先,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玩过家家,假模正经的学做爸爸妈妈;当医生、老师、警察叔叔,还有很多专门的职业体验,对小朋友来说永远有神奇的吸引力。因为那让人体验长大、有本领、有权力的感觉。还有玩王子公主、蝙蝠侠、孙悟空,更是超越现实的美丽、魔法、超能力,让小人们增长自信和勇气。

游戏更大的功能其实是情感功能。就像小狮子一起打闹除了学习如何用爪子,同时也在相互进行爱的触摸和联结。

而人类的孩子对联结的需求,对亲密情感的需求更是无尽的。孩子不时会感觉到累了、寂寞、害怕、伤心,就好像孩子会饿、会困一样,这时他就会跑回来到父母那里,寻求安慰和勇气。

游戏是孩子最本能的平复手段,通过游戏可以蓄满孩子情感的杯子,就好像喂饱孩子空虚的胃一样。杯子能经常被蓄满的孩子,能够具有足够安全的依附感,又能够能量饱满的出去探险。

想想不肯去游泳的儿子,这种时候道理讲破天都没有用,因为他最需要的其实是爱、是能量,是蓄满他的杯子。如果我能抱着他,让他坐在我的膝头玩一个简单的充电游戏,就像瑜伽冥想里一样:“现在我的爱充满了你的每一个手指头,你的手掌、胳膊……”可能他至少会感觉好一些。

或者我带他到泳池,我扮演一个笨拙的不会游泳的人,大喊“我要淹死啦!”还不停地呛水,让他当一回威武的教练,在屁股后面指手划脚,他的不安恐惧可能也会得到释放。

游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不像说教那么高高在上。

30岁的妈,当然比3岁的孩子能干,可是妈妈越能干,就越对比出孩子的弱小和无能。你给他出再多的主意,讲再多的道理,他也Get不到!因为那是30岁成人的经验和道理,不是从一个3岁孩子生命里生长出来的。

而游戏则不同,游戏中家长是要放下身段,充分示弱,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当更高一级的角色的。他当警察你当小偷,他当医生你当病人,在打闹游戏中也不妨假装输给他。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更多的掌控力,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内心的修复,也更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和创造力。

假设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挨了打,游戏的方式可能是这样的:家长扮演挨打的孩子,假装在地上挖洞,“我挖个坑躲起来,你就打不到我啦。”孩子肯定笑着过来揍你。你再披一件衣服在身上,“我现在隐形了,你看不到我啦。”

你的方法越可笑,孩子越能在欢笑中平复自己的情绪,也越能想出比你更高明的方法。那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比你苦口婆心的教他一百个招数都管用。

所以,就像科恩在《游戏力》里说的:不玩游戏,错失的不只是乐趣。在游戏中,孩子会把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情绪表达出来,他们不会也无法用别的方式告诉你。孩子不会说:“我今天在学校过的不好,我可以跟你谈谈吗?”但他们可能会说,你可以陪我玩吗?如果我们同意,他们可能将发生的事表现出来,或者他们什么也没说,但游戏结束,已经增强了下信心,得到了关爱。

▲ 幼儿园老师会用场景再现和模拟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规则

家长不会玩游戏怎么办?

可虽然游戏有千般好,是真正的哄娃神器,可是当妈的表示“我不会玩啊。我是成年人,我天生严肃,我腿脚都硬了,我哪有这个时间?哪有这个心情……”,家长不会玩游戏、也不喜欢玩游戏怎么破?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们分解一下吧。

首先是没有时间玩游戏。比如,早上孩子不肯起床,上学的上班的都要迟到了,还云淡风清地玩游戏,这是要闹哪样?

可是仔细算一下,不用游戏的方法,你唠叨、发脾气、不断催促,难道不用花时间吗?恐怕只会更多还完全无效。一个小游戏可能就会轻松让孩子愿意合作,孩子心情愉悦,你也不再面目可憎了!这样的时间花下去,投入产出比不要太高哦。

好,我愿意花时间,可是我游戏商等于零,给孩子讲道理一套套,做游戏完全抓瞎,怎么办?

像我这样不会玩游戏,或者难以从游戏中感受到乐趣,其实原因就一个——老了,童心早没了。

和孩子一块儿疯,从山上滚下来,一起打水仗……孩子都会乐得发疯,如果我们体会不到,那就是我们自己的童心丢了。

▲ 爸爸陪孩子住院时,也不忘和孩子一起游戏

也有可能,是我们自己过了个假童年,从来没有无忧无虑、尽情游戏过。我们从小被教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游戏人生是可耻的”。我们内心深处觉得游戏就在浪费时间,焦虑孩子学不到那些有用的知识。我们一边假装要和孩子玩游戏,内心却在极力地抗拒游戏。

还有的时候,是我们放不下强烈的控制欲,执着地要教孩子学会正确的抛球动作,或者跟孩子比赛总是你赢,孩子感受不到乐趣只有挫败。这种时候其实根本不叫游戏,那只是在教学或竞赛。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轻言放弃,放下执念,试着体会:游戏不仅能疗愈孩子,更能疗愈自己。

也有孩子不喜欢游戏,那是他们被忽视被压抑太久,出于自我保护,用拒绝包裹自己。对于成人来说,这种自我保护更是经年历月,渴望爱渴望联结的心,被怀疑、恐惧、焦虑、控制欲层层包裹。

所以跟孩子一样,你也需要游戏来放飞自我,放松紧张。

开始游戏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借助一些书来照猫画虎,可能很不自然很笨拙,但是没有关系,只要你持续去做,就是在给自己松绑。而且游戏具备突破一切自我保护盔甲的穿透力,因为游戏的本质是快乐,是情感的联结。

当你和孩子抱在一起欢笑,所有的身份、伪装、担忧都统统消失,你内心的那个纯真的孩子就出现了。还记得《冰雪奇缘》吗?真正能够融化坚冰的,唯有爱。

所以,放下你的手机,放下你的一本正经,放下你的年龄,痛痛快快地陪孩子尽情游戏,尽情欢笑吧!如果我们能把生活变成游戏,能带着一颗童心去面对孩子,面对生活,不仅能带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更能传递给他热爱生活的态度和能力,持续一生幸福快乐的能力。

推荐书目:《游戏力》作者劳伦斯·科恩。这本书很好读,娓娓道来。但是又很难读,它不教你穿珠子、搭积木之类的游戏方法,它有点散漫,实用主义的父母会觉得抓不住重点。但绝对值得一读再读,每一次都更深入了解游戏背后的真意,孩子用这门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如何解读如何应答。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 )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