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潍坊赋(文化篇)

 黄盟工作室 2019-05-21

潍坊的历史厚重悠远。

    潍坊的文化博大精深。
    早在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周初,武王封邦建国,封太公姜尚于齐,都营丘(今昌乐境内)。
    春秋战国,这里大部属齐。
    秦代,这里属胶东、临淄、琅玡三郡。
    明清时,今境属青州、莱州二府。当时潍坊以手工发达而声振大江南北,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美誉。郑板桥曾在此7年任县令,曾写诗:
    “云外清歌花外笛,
    潍洲原是小苏州“。
    潍坊自然条件优越。潍坊自然资源丰富。南部有山林之盛,山美林幽,物产丰富。北部富渔盐之利,卤水资源、溴素产量居全国之冠。中部平原沃土,是山东重点粮棉产区。
    《史料》记载:“海岱潍青州,潍淄其道”。潍坊史前文化丰富而发达,潍坊文化与北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一脉相承,影响广远。先秦时代,潍坊地区已率先步入文明,成为文化中心区,与中原文化并立抗衡。秦汉之时,潍坊作为一个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域,历有郡县所置。唐宋时期,潍坊古城经济繁荣,文化名人层出不穷,为潍坊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由于当时佛教兴盛,潍坊成为著名的佛教盛地。
    明清时代,潍坊文化走向博大精深。教育、文学、艺术、医学及民间文化艺术兴旺发达。明代,潍坊仅青州一地就考中进士近八十名。清代,潍坊一地进士也有七十七名之多,位于潍城的麓台书院、思乐书院、潍阳书院、青州的矮松园,都是文人学子们教学相长切磋学问之基地。
发达的教育,良好的文风,使潍坊许多家庭成为书香门弟,进士世家。请看下列一组数据:
    潍城张翔一家,祖孙三代四进士。
    临朐冯裕一家,历经明清六代考取九进士四举人,被誉为“北海世家”。
    昌乐阎世绳一门五世七进士。
    青州曹璜家一门兄弟三进士。
    陈经家父子二进士。
    刘羽与刘澄甫祖孙二进士。
    金中羽正、钟锷叔侄二进士。
    一门之中俊杰迭出,传为美谈。
    清末潍城西南关一条巷子之中,先后出现曹鸿勋、王寿彭两位状元,更成为传奇或佳话。
    文风浓郁,教育发展。明清时潍坊名人辈出,文人群体不断出现。文学方面,潍坊的科举才子大都是工于诗文的学者,多有诗文专集问世,请看下列一组名人著作之数据:
    张兆栋著《凤翔纪事诗存》、《守歧公牍汇存》。
    冯裕著《方伯集》。
    阎循观著《尚书读记》。
    刘羽著《古直集》。
    钟羽正著《崇稚堂集》。
    曹珖《大树堂集》等等。均有一定学术成就。
    明末潍县知县周亮工,喜藏秦篆汉印,又精于篆刻鉴赏研究,著有《印人传》、《赖古堂印谱》等金石著作传世。
    清乾隆年间,郑板桥知潍县,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上行下效。上述两位知县使潍坊出现了经久不衰的嗜书爱画、藏印治印的文化氛围。潍坊地区书法、绘画、篆刻、收藏,蔚然成风,名家辈出。
    今日潍坊是植根于广厚深远的历史沃土之上的大树。这棵参天大树上结满了工艺美术之果实。
    潍坊的杨家阜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它创始于明代,源于潍县西杨家阜村,有“公茂”、“永盛”、“吉兴”等数家画店。1861年(清咸半丰年),西杨家阜画店已发展到60余家,全村画匠最多时达到500多人,附近村庄到西杨家阜当画匠的也有300多人,最高年产量达5000万张。清同治初年至光绪末年,是杨家阜木版年画的极盛时期。这时,西杨家阜画店已达100多家,生产各种年画200多种,画贩达5000多人,大批年画销往山东各地及江苏、安徽、山西、河南、东北等地。另外,杨家阜的工匠还将杨家阜木版年画的技巧与风筝制作工艺巧妙地结合,制成造型优美、扎工精巧、起飞平稳的潍坊风筝。
    潍坊红木嵌银漆器是潍坊的特有手工艺品。其产品驰名中外,畅销不衰。
    潍坊仿古青铜器有300多个品种,仿制的钟和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很受古玩爱好者的欢迎。
    潍坊刺绣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远销欧美。精巧草编工艺品,质朴优美的布玩具,精致典雅的刻雕和雍容华贵的金银首饰等,都是潍坊的手工艺品,都有着久远的历史,产品远销大江南北,有的远销海外。
    淳朴的潍坊人用精美的手工艺品表达美好的追求。敦厚的潍坊人用灵巧的双手制造新生活。这里是一片积淀着厚重文化传统的热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