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谱》意义之我见

 槐里闲人55 2019-05-21

    《书谱》,孙过庭书法论著,原著分序、谱两卷,有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编(六部分),内容涵盖了书法的各个方面。是唐时最有影响力的书论著作,亦可谓历史上最早“书法概论”,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书谱》更值得习书者研读。下面,就将自己研读的一些见解公布预后,纯属一孔之见,全当抛砖引玉,敬请道友斧正。

    《书谱》在书法发展观上,能运用唯物的、发展的、变化的观念看待书法的进步,反对一味厚古薄今。他认为书法时风与发展水平,受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时代氛围的影响。指出,虽然文字创造最初是为了记录语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书风亦会不断变迁,“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符合事物流变沿革的常规。书法今不同古,古风质朴,今体妍丽,质朴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丽亦随世俗变化在更易。书法贵在既能继承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体现时代风尚,又不混同时下弊俗,“文采与质朴相融合,有高雅的君子之风”。列举了“东晋士人,互相陶淬。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 即,东晋文人墨客,互相陶冶影响,到了王、谢族人,郗、庾之辈,他们的书法水平即使没有完全达到通神出奇的境界,也都有其时代风韵。“去之滋永,斯道愈微。”离开当时风韵的滋漫,影响渐远,书法技艺就愈加衰微的历史势态。

     对书法本体的认知上,一,认为书法肇于自然,点画线条当“同自然之妙”,有象有势。如,点有奔雷坠石之奇势,画似雁飞兽愕、鸾舞蛇惊之殊姿。有的像绝壁险峰之态,有的犹如危崖枯木之形姿。笔画重得像黑云欲崩,笔画轻得如秋蝉的翅膀。笔势顺导如同泉水流注,笔锋停顿就像大山般安稳。纤细般如同天涯升起月牙,疏落的如同银河布列的群星等。二,指出书法在掌握了各种书体特点及执使转用的基础上,“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告诫后学们,书法的表情达意是建立在对书法知识、技能掌握的基础上,而不是毫无法规技巧,恣肆任性的胡乱涂鸦。三,认为书法是“埏埴以为器”的创造性劳动,体势形态的千变万化,风韵神气的彰显,是智慧与技巧兼优,心手双畅的结果。四,认为书法 “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书法作品受主体性格、情绪,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情动于内而形于外的意象呈现,若缺乏性情,背离自然之理,就没有什么体格可言!再则,认为习书者的秉性对其书体姿态有较大影响,“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并列举出了不同秉性习书者会产生的弊端,从另一个侧面告诫后人,若过分坚持独特,片面追求个性,就会出现偏颇,就将背离书法规范,也就不可能全面理解书法,当然,就不可能运用书法这种艺术形式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多视觉的、辩证的看待书法本体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书法审美上,认为书法“同自然之妙”,点画要有象有势。运笔“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有芒。”“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即,一点一画内须有变化。不依尺规就能遂方就圆,弃用钩绳准则也能曲直合宜,笔锋忽露忽藏,运毫若行又止,极尽形态变化于笔端,凝聚情趣感受于纸上;心手相应,毫无拘束。行笔要迟疾兼施,“留不常迟,遣不恒疾,”皆有变化。结体、章法须“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具有和谐统一的整体美。用墨有韵,燥湿合度,浓枯遂意,“带燥方润(燥墨中有润墨),将浓遂枯(浓墨中见枯墨)”。这些论点,为书法美学奠定了基础。

在书法学习观与授书观上,一、认为“君子立身,务求根本。”书法具有宣扬礼乐之功用,又有神仙般的妙术,当以笃学。二、坚信“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抱定,在了解书法演流、明白先贤成功经验、掌握关键要点的基础上,脚踏实地,认真实践,谦虚自勉,博采众长,“必有可通”的学习态度。反对 “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拟而不能似,” “ 分布犹疏,形骸未捡,” “图真不悟,习草将迷。”“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不懂摹效之法),手迷挥运之理(未掌握运笔的诀窍)。”却喜欢标新立异,自吹自擂,华而不实的学风。三、在授书观上,反对误人子弟、诡秘奇异说教的做法,提倡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师范精神,主张教授书法要探究根源,辨明技巧流派,综合诸家精妙,列举前人之未及,启迪后学掌握正确法规,尽力做到文辞简练顺畅,义理充分明瞭易懂,示范下笔顺畅不滞,画晰势明易于把握。

在书法学习的步骤环节上,一、认为学书始于点画,“积其点画,乃成其字。” 练成优美点画,是写好字的基础。 二、提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的目标分段、学习分步、螺旋提升的习书步骤与方法。三、指出学习书法,纵使勤勉不辍,亦要经历三个阶段,且每段皆有大的变化与提升,逐级攀升,终生进取不止,才能使其书艺达到高的境地。认为“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年轻时因缺乏阅历,体验理解不够,书法无法通会,只有上了年岁,“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 有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动不失宜”(行为规范),“言必中理”( 言谈有理),达到了一定的思想境界,书艺才能臻于老成。为后学者指明了,学书当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终生进取不止的正确道路。

在对笔法的认知上,一,认为笔法学习是学书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指出用笔“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即,用笔差之毫厘,效果就会差之千里,若悟得用笔之诀窍,便可诸法兼通。用心不厌其精细,动手不忘其纯熟。若笔法尽于精熟,规矩了然于胸,自然可以意先笔后,纵横自如,潇洒流畅,神采飘逸。二,简明扼要地撰述了执使转用的内涵与作用。指明执笔有深浅长短之异,使(运)笔纵横须有伸展、收缩之别,转笔要把握回环曲折一类的笔势;用笔须讲究点画揖让向背之规则。运笔一画之中,令起伏变化于锋端,一点之内,区别顿挫回旋于毫芒,“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告知后学者,要融会贯通各法,罗列众工之巧,集诸派之妙,综合应用,“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三,指明了行笔劲疾、迟留之道。指出劲疾笔势是表现超迈飘逸的关键;迟留笔势具有赏心会意的情致;能速而迟,是达到荟萃众美的途径;沉溺于迟缓,会失去流动畅快之妙。告知后学,行笔要心境安然,手法娴熟,懂得迟留、劲疾之理,迟速兼施、快慢相宜。四,指明了在掌握各种笔法奥妙的基础上,还要追求点画的骨力气势,有了骨力气势,还须增加遒劲圆润之品味,要骨力与遒丽并存。就犹如树木枝干,经过傲雪凌霜后,愈显得坚挺;亦好似鲜花茂叶,与白云红日相映,显得更加娇美。并指出,若“骨力偏多,遒丽盖少”,虽少了秀美之气,而形体气质却还存在。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 虽秀美之气甚优,而形体气势上就会显得单薄。五,指出了不同书体的不同特点与功用,篆书崇尚婉转圆通,隶书须精巧严密,今草贵在流畅奔放,章草务求简约便捷。“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等不同书体的用笔特点。告诉后学,“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 各种书体工巧和使用多有变化,然若能相互补益,便可促成各自的美妙,且皆有适宜之处。指出作草不兼楷法,易失去规范法度,写楷书若未旁通草意,只可称为写字,不可称作书法。列举了钟、张“专精一体,以致绝伦,”因为他二人在掌握楷、草的基础上,又分别能融会草、楷笔法。自此以后,楷、草不能兼善者,无法赶不上钟、张,也就算不上是专精了。揭示出不同字体虽形态不一、不同笔法虽妙用不同,但义理却是相关联的,犹如同源之分流,同树的分枝,虽有所不同,规则却大致相通,是可以相互借鉴的道理。为后学者指明,学书当认真体察执使转用,窥其根源,析其枝派,旁通大篆、小篆,俯习贯通八分,潜游浸润飞白书,真草相兼,其书方可绝伦之途径。

对读帖、临帖的观念上,提倡读帖、临帖“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认为 “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 “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有的恬淡雍容,内涵筋骨;有的曲折交错,外露锋芒。既是同为王书的《乐毅》、《黄庭经》、《兰亭》等,风韵各有不同。“慕习之辈,尤宜慎诸。”若观察不细致,摹拟不能相似,分布粗疏,间架不合规范,未能按照原帖法则认真练习,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并指出右军书法“博涉多优” “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 “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 “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即,右军书法博采众优,不仅通古会今,而且情趣深切,笔意和谐。晚年书法大多精妙,缘于他已思虑通达审慎,志气和雅平静,不偏激不凌厉,而才风规自远,为各代书家所赞誉、学习,当为效法之宗师、学习之方向。指出《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兰亭集序》等,可谓楷、行临帖的最佳范本。

在书法创作上,指出书法创作与书者思绪心情、气候环境、纸墨相发,笔毫顺手等内外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总结出了书法创作过程中的“五乖”( 神离事杂、迫于情势、炎热风燥,神情疲惫、器材不称)、“五合”(神怡务闲、意合心顺、时润气清、纸墨相发、灵动欲书)。 认为“合则流媚,乖则雕疏。”当内外条件相合时,书法则流畅隽秀,否则,则凋零流落。当“五合交臻”内外条件具佳时,“神融笔畅 ”,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这也告诉后人,呈现出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十分不易的!

在对书法鉴赏评品的认知上,一、认为书法鉴赏品评是一门学问,鉴赏品评者应具备相应的能力与水平,有娴熟的技能、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专业修养。指出,“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即,不入书法道门,怎能深解其中的奥妙?如果挥运转用功夫还未能到位,也是无法全面理解书法的;而只有到了“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 即,书法达到了迭宕起伏之境,从内心理解了其中的秘奥,就一定能够通晓点画所表现的情趣,全面明白书法变化的规律。指出“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能探究精微之理、判断美妙之境者,才可欣赏到书法变化的奥秘。“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能鉴赏书法风采者,才能汲取先贤书法之精华,真正明白书法的义理。并引用老子“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名言来旁证。列举了蔡邕鉴赏无失,伯乐相马无误,耳聪目慧不滞,皆因为他二人具有真知实学和辨别能力与水平。二、倡导书法鉴赏品评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屑于“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用浮浅华丽语言描述外表形态,而阐释不清内在道理的评论。反对“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凌诮。” 和“愚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即,谈出不所见作品的优劣,只凭传闻所悉而评说一通,或凭借年高资深,随便非议讥讽,以及平庸者随声附和,竞相赞赏笔调奇妙,很少谈到书写失误的浮夸作风。列举了历史上,有的书家时有盛名,身后书法作品流传下来,声望愈加荣耀;而有的书家,生前凭借显赫地位被人捧高,身后声誉坠落,墨迹少有问津的历史必然。当然,《书谱》并无不足,指导意义远不止上述几条,限于篇幅只好就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