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两个与梁余子养有关的“和顺”。一个是山西和顺县,一个是云南腾冲的和顺。
《和顺县志》载:和顺,春秋时名盖与,为晋梁余子养邑。古城在和顺县城北关古城,流经城边的一条河流因梁余子养而自古即名为梁榆河,亦称梁余河。
《通志·氏族略》:梁余子养当年的封邑被后世称为梁榆城,亦称梁余城、榆城,故址就在今云南省腾冲和顺的西北部。
梁余子养姓梁字余子名养。《左传·文公十一年》唐孔颖达正义曰:“古人连言名与字者,皆先字后名。”王引之按曰:“传中有姓名与字并称者,若百里孟明视,苑羊牧之,梁余子养之类,皆先字而后名。”
余子即支庶。范雎原也是“梁余子”。商鞅原是“卫之诸庶孽公子也”。韩非出自“韩之诸公子”。这一类的例子比比皆是。总之,贵族、官宦的庶孽、后裔大部分落入了士这个阶层。目前我们虽无法作出具体统计,但这类人物的数目是不会很少的。例如齐靖郭君田婴有四十余子,其庶孽之多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庶孽沦落的第一站就
是士。符合晋国授受封邑的条件。
那么,到底是受封到山西和顺靠谱,还是受封到云南和顺靠谱呢?就凭梁余子养在晋国供职而和顺属于三晋而论,梁余子养封邑在山西和顺,不言而喻。梁余子养跟随申生伐东山皋落氏有功,而东山皋落氏又有和顺近邻昔阳说,后来晋国采用魏绛的建议采用购买、讨伐并举。而后迁赤狄别居,或把赤狄之地赏赐给下属做养邑等政策,把东山皋落附近的和顺封给梁余子养做采邑,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梁余子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复姓省文简化为单姓梁氏、余氏者,也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养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云南养氏。迁徙到云南腾冲后把聚居地称为和顺也名梁榆城,只是为了纪念他。
可见,中国绝无仅有的两个“和顺”原来是有渊源的。这个渊源就是梁余子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