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 | 支修益教授:磨玻璃样结节与早期肺癌的正确认识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5-21

随着胸部CT筛查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肺部磨玻璃结节在体检中被发现了。

所谓的GGNs(磨玻璃结节)通常是指胸部CT平扫中可观察到的云雾状淡薄影子,类圆形病灶,边界清晰,可为早期肺癌表现。但针对肺部磨玻璃结节处理方式,专家们各持己见,部分医师采取积极态度,建议尽早手术,部分医师采取稳中求胜,建议随访观察,视其变化再进一步斟酌诊疗对策

面对重重困惑,在中山胸部微创论坛现场,拓麦也有幸采访到了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为诸位带来最新的早期肺癌与磨玻璃样结节的诊治资讯。

GGNs可先观察随访

判断何时干预GGN主要依靠GGN的大小、实性成分比例和动态随访变化。

·  孤立性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glass nodule,pGGN)——非实性结节,对于亚厘米、甚至<2cm的纯磨玻璃样肺内阴影,以及无实性病变的肺内阴影,癌变的可能性较小,建议不要急于手术,先进行观察,并定期复查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应根据肺小结节的形态学特征选取半年或一年。

·  孤立性混合磨玻璃结节(mixed ground-glass nodule,mGGN)——部分实性结节, 对于实性成分≤5mm,建议3个月后随访,若病灶仍存在且实性成分<5mm,则3年内每年复查一次,若复查胸部CT病灶内实性成分≥5mm,或实性成分大于25%,则可以考虑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对于首次胸部CT发现的实性成分>5mm的mGGN,同样建议3个月后复查,发现病变增大时应考虑恶性病变可能。

既往研究发现良性 GGN 可自行消退,而恶性GGN 则会持续存在,且直径和CT值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因此目前仍需要积累更多的随访数据,通过更多的临床数据或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最终达成专家共识,提高原位癌、微浸润癌术后生存率,以达到五年生存率接近100%、十年生存率超过95%的目标。

早期肺癌的治疗发展

目前早期肺癌的标准术式是肺叶切除+淋巴结采样或清扫。

·  对于小于2个厘米的早期肺癌,亚肺叶切除对比肺叶切除的临床多中心研究正在进行中。

·  针对CT影像肺部亚厘米微小结节,如术中冰冻病理证实是原位癌一般采取局部切除或亚肺叶切除,根据其所在部位选择肺楔形切除、解剖性肺段切除或复合肺段切除。

·  对于没有肺门淋巴结和段门淋巴结转移的早I期肺癌,通过手术切除就可以实现临床治愈,不需要术后辅助治疗。

·  若影像学诊断中提示疑似早期肺癌且可能存在异常淋巴结肿大的,术中则需常规送冰冻病理,如明确是微浸润癌或浸润肺腺癌,则常规进行淋巴结采样或清扫。

·  若术后病理明确出现段门淋巴结、肺门淋巴结或/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需要进行术后辅助治疗,包括辅助化疗、辅助放化疗、辅助靶向治疗。无法耐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早期肺癌患者,可以选择调强放疗技术SBRT或CT引导下射频消融物理靶向治疗技术。

肺癌外科手术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切除病变组织,以及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组织。传统的早期肺癌手术方式为肺叶、复合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加系统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针对直径小于2厘米或亚厘米早期肺癌,正常肺组织切除过多,会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术后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对于影像学特别是PET-CT提示没有段门和肺门淋巴结的早I期肺癌,系统清扫了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及组织,可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同时对延长生存和改善预后并没有帮助。

为此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对于肺的外1/3周围型的亚厘米病变,尝试进行亚肺叶切的临床多中心研究,初步的研究数据表明:亚肺叶切除对于特定早期肺癌人群来说,可被认为是一种可靠的替代选择。目前解剖性肺段切除也在临床试验中,优势是可将肺段门淋巴结同时送检,确认是否有N1淋巴结转移,指导术后治疗决策。

医工结合获益多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泛,特别是在医学影像肺部小结节辅助诊断、术前定位和术中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另外,抗肿瘤新药研究、机器人辅助诊疗系统、大健康管理模式、康复医疗体系建设、互联网+医疗和远程会诊、基因检测指导下的精准医疗、便携健康管理理设备、现代化信息化医院管理、分子生物医学研究等也都在迅猛发展。

以早筛早诊系统为例,早期肿瘤患者的筛查通常靠人工登记核查制度,工程量巨大,还会存在数据遗漏和错误登记的问题。如果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参与肺癌筛查,管理早期肺癌患者数据库信息,运用大数据智能地对患者进⾏筛查分析和诊疗指导, 将极大提高筛查项目中的肺癌患者的被检出率,降低医务工作者的劳动量;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特别适合于地市级以下医疗机构,有助于推动市县乡诊疗一体化建设。 

当前,人工智能可利用肺癌筛查平台建设,发现肺癌高危人群筛查项目中的肺部小结节和微小结节,利用智能化肺部结节诊断系统和基于基因组学的分子生物标志物诊断系统,包括血液肿瘤标志物、肺癌血清抗体和痰端粒酶检测等技术,建立肺癌筛查新模式,健全中国肺小结节患者数据库,并提出肺癌一体化早筛解决方案,排除疑似患者,最终确诊早期肺癌进行临床干预,大大降低肺癌死亡率,提高早期肺癌患者的五年和十年生存率。

人工智能AI技术就相关的肺小结节影像学分析对于肺癌早期筛查起到了很好的协助作用。因此在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的同时,重视术前的肺小结节诊疗质量控制管理,通过医工结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肺小结节术前诊断、术前定位、术中定位、术中导航的作用,可明确哪些肺部小结节需要医疗干预,哪些肺部小结节疑似早期肺癌,哪些早期肺癌通过哪些外科手术方式进行临床干预后,能够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以及更好的生活质量。

支修益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
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
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副总编辑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
国家老年肺癌防治联盟主席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肺癌预防与控制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控烟与肺癌防治工作部部长
国家卫计委《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专家组组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