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古传心 | 书房雅器,古琴。

 闲情偶的 2019-05-21

琴棋书画,琴居四雅之首。琴,是古代士人身边必不可少之物,也是书房最重要的雅器之一,《中国书房》第五卷耗时一年,精心策划,尤其《天工开物》版块更是遍访名家,探究古琴文化精髓。从问古、寻真、修复、流派、考辩、赏析等多个角度力邀十余位业内前辈、学者,一起为您奉上古琴的文化大餐。

此外,本期《天工开物》共刊名琴五床、名家藏古琴拓片一帧、近现代琴家老照片四十余张、古琴古籍文献十余张,部分古籍文献首次刊出,文章观点深入浅出,以飨琴人与文林雅士。

雷氏曰:选良才,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倘遇木而斫,不问材之美恶,亦何异琢燕石而求为玉哉?

北宋斫琴文献《斫琴秘诀要录》一文,收录于明代古琴文献《琴曲要录》,编辑部据此文献点校而成。

斫琴师除了会斫琴,也应该能弹奏,更要眼界开阔。要多听和辨析每个时代流传下来的老琴的音色,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社会流俗,偏执于某一家某一音,必须摒弃地域和门户的成见,不被时人左右。

郑磊先生在此文中道出了一床好琴的选材、制作流程、工艺、用料、真假断纹的形成与对音质的影响等古琴要义!

宋增霖师傅演示斫琴流程


受访人与采访人简介

郑磊 / 大生

郑磊,浙江诸暨人,2003年从事斫琴。2010年浙江省文化厅举办「浙江古琴艺术系列展示 —— 郑磊斫琴展」。自2014年开始以「独幽 —— 郑磊古琴艺术展」为主题分别在杭州恒庐、重庆三峡博物馆、宁波天一阁等地开展,出版有琴器画册《独幽》《邻鹤》,论文散见在《紫禁城》《物器神韵》等刊物。

大生,又名刘蟾,80后作家,《中国书房》主编。研究方向为佛教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史。出版《诗经密码》《悬崖边的名士》《诗说中国》等。

王鹏先生说:「修复老琴,根本原则,就是修旧如旧、敬畏古人意」。某张老琴可能形制不够精巧,你也得遵循它本来的样子,不能随意更改。比如说它缺了一片焦尾,怎么去补它呢?一定要跟没掉下来的那片风格一致。即使留下来那片,看上去比较粗犷,我们再做另一片时也要相得益彰,气韵通达。恢复历史本来面貌,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作者简介

王鹏,著名斫琴师、古琴演奏家,钧天坊创始人、钧天云和乐团创始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先后修复了唐代名琴「九霄环佩」、宋琴「龙吟虎啸」,以及赵孟頫和李清照等人用过的百余张历史名琴。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古琴,「丝桐合一」也,但古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常常被人忽略的部分,那就是琴身上的漆。漆之于琴,有着很密切且深奥的关系。无论弹琴或是斫琴的人,对琴器的髹漆工艺了解越多,自身的「琴艺」自然也就更易精进。

凡工人之作为器物,犹如天地之造化。所以有圣者,有神者,皆以工以法。故良工利其器。然而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四时行、五行全而物生焉。四善合、五采备而工巧成焉……乾坤大哉!制作漆器的工具和材料如同四时和五行,好的工具和美的材料契合自然规律,顺应天时。譬如,采割大漆必须在三伏天,漆农又必须在夜间割漆早上收漆,这是顺应天时;髹漆结束后,必须将器物放置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的环境,漆液才能结膜干燥,这是在利用地利。之后的各步骤也都要按照自然规律去髹涂制作,工巧之器才能制作出来。


作者简介

闵俊嵘,中国艺术研究院漆器鉴定与研究方向硕士。现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从事漆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曾参与太和殿金漆宝座的保护实验、倦勤斋内檐斑竹彩绘与漆饰工艺修复、院藏古琴保护与修复、皇极殿金漆宝座复制等项目。承担并完成国家文物局《中国漆器修复传统技术研究》、故宫博物院《清宫善本装具中的髹饰工艺研究》等课题。

严晓星先生对国博所藏的两床宋琴年代存疑的考释资料详实、观点恳切。

一则,「混沌材」乃刘安世造、毛仲翁修、周鲁封重修這三個腹款未必如郑珉中先生所料之「古」,倒像《五知斋琴谱》风行之後,有人比照琴式,觉得既似「云泉」,又像「昭美」,根据《五知斋琴谱》的材料伪造出来的。

再则,「西山晚磬」......如今可见的文天祥遗琴旧拓数帧,可见琴皆同于六舟所拓者,为绿绮式。圆形龙池,长方形风沼,诗题于池上,诗跋延至池左,与郑颖孙旧藏吻合;而「西山晚磬」为仲尼式,池沼惧为长方,诗在池右,跋在池左。二者的差异可谓之大,恐难遽定哪一张才是乾隆时人所见。但无论是哪一床,直到乾隆一朝才横空出世的这一名器,都不可能是文天祥真正的遗物。就此而言,古琴的「非物质」性,不独在冰弦妙指之间,也体现在鉴赏者赋予的怀抱之中。「西山晚磬」参与一段文人心史的构建,反倒是琴中佳斫的意外之遇了。

作者简介

严晓星,编辑、学者,现供职于媒体。从事古琴历史与文献研究,著有《近世古琴逸话》《梅庵琴人传》《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主编《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稿抄校本》《掌故》丛书等。

制器尚象非徒上古之圣作为然,凡天下后世所制之器,亦皆暗合阴阳刚柔虚实错综之象。其不合于象者,虽一时之俗尚,必不利于用而速敝,人特未之察尔。

由于古琴是文人士大夫们的雅器,所以在制琴的实际操作中,士大夫也往往参与进来。工匠们更多是起到动手操作的任务,而在形式制度等方面,则是由琴家高手指导完成了。作为乐器,音色与音质是为第一要义。因此对于古人而言,第一就得考虑声音与样式的完美结合;其二才是如何在保留已有样式的基础上,创制出符合时代和自己审美追求的新样式。

作者简介

刘炜,琴人,古代史硕士。学琴受业于吴文光先生,于2012年创办乐渔樵古琴馆。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丝竹管弦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称,一直是古人「畅叙幽情」「修身明志」的绝佳载体。其中「丝」撑起了中国音乐的半边天。我们知道,弦乐的震动发声体是琴弦,琴弦是生产琴音的本源。古琴具有了「丝桐合一」的文化意象,并结合一个樂」字,文人亦能借由古琴实现「大音希声」的至境追求。

于斫琴和弹琴的人来说,了解古琴丝弦的历史、制作与工艺,更有助于「技与艺」 的精进。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