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休憩用的黄花梨螭龙纹箱型榻,非常罕见,形制永远是个谜

 坏人彭 2019-05-21

榻是过去的一种家具,随着社会发展、习惯改变,它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一般人都知道榻是用来休息或睡觉的,但并不都清楚它与床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见识清代初期的黄花梨四面平箱型榻之前,先了解一下榻为何物是有必要的。

明清休憩用的黄花梨螭龙纹箱型榻,非常罕见,形制永远是个谜

和床相比,榻矮而窄,仅供一人独睡。

从形式上看,座面上无围无柱的卧具叫榻。

榻一般分有束腰和无束腰形制,四足榻最为常见,也有台座式榻。

从功能上讲,榻是用来小睡、休憩的,因此可坐可卧,也可以斜靠。

既然不是晚上睡觉使用,所以榻一般并不放在卧室里,而是摆在书斋、茶室,甚至花园、亭榭这样需要临时休息的地方。

可以说榻没有固定的场所,根据需要移来移去也是经常的事儿。

明清休憩用的黄花梨螭龙纹箱型榻,非常罕见,形制永远是个谜

大家都知道动词“下榻”的意思,历史典故是这样的: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诚邀某高士相见请教,为表恭敬,特在家中设一榻。

每次高士前来,便将榻放下来留宿夜谈;高士走后,再将榻挂起。

由此可见榻为移动式小床,把榻放下来也就衍生成了贵宾住宿的意思。

明清休憩用的黄花梨螭龙纹箱型榻,非常罕见,形制永远是个谜

言归正传。箱型榻是台座式的一种,传世至今的台座式榻本来就少,黄花梨材质的更为罕见。

《明式家具研究》收录了四款榻,均为四足或六足落地形式。

王世襄先生在书中这样介绍“台座式平列壶门的榻,在明清画中虽能看到,实物则有待发现”,由此可见这只清初黄花梨箱型榻是何等的稀有珍贵。

一款特别的榻,四面平箱型且下设龟足

台座式榻源于古代壶门床,从顶部转至侧面,便进入了集中装饰的区域。

沿着榻床长边,中间增设两根立柱,除了起支撑作用,还将狭长的侧面间隔开来。

立柱两端以格肩榫与上下相连,锼出弧形,与边框构成三块圆角的长方形空间。

清代初期传世至今的这只黄花梨四面平箱型榻床保存完好,将明清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家具风貌及制作工艺等历史信息,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明清休憩用的黄花梨螭龙纹箱型榻,非常罕见,形制永远是个谜

此榻长203宽67高45厘米,与普通单人床尺寸相当。

榻体为四面平箱型结构,与古代图画中常见的台座式榻十分相似。

四面平器型来源于古代壶门床,属于有束腰形式。

顾名思义,从上下、正侧、前后看,四面平都呈平面,在千姿百态的家具形式中可算是别具一格,因此常有文人、学者将某种思想、学说赋予其中,有时略显牵强附会,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样式整齐耐看,流传至今仍颇受人喜欢。

明清休憩用的黄花梨螭龙纹箱型榻,非常罕见,形制永远是个谜

然而,相似之中也有不同之处,古画中的台座式榻箱体直接落地,鲜有例外。

而此榻四角下承方足,倒是从结构上避免了时间久远后,箱体底部受潮糟朽的隐患。

由于传世台座式榻实物罕见,难以得知明清时期的造型规律,因此也无法对四足结构作出评判。

明清休憩用的黄花梨螭龙纹箱型榻,非常罕见,形制永远是个谜

从整体上看,榻床四角以粽角榫将四长四短八根方材连接在一起,组成箱式主体结构。

八根主材选用粗材大料,除了设计使然,也符合这种榫卯连接的特点。

由于粽角榫结合面出榫较多,剔凿也较多,料小会因为材料强度不够而影响稳定性,因此所用木料不宜太小。

明清休憩用的黄花梨螭龙纹箱型榻,非常罕见,形制永远是个谜

榻面镶藤编软屉,这是明清时期座面的常见造法。

从细节图上可以看出,藤面保存完好,也不排除后来另配的可能。

八块花板精美无敌,透雕对吻双螭萌萌哒

明清休憩用的黄花梨螭龙纹箱型榻,非常罕见,形制永远是个谜

榻床四面镶八块精雕细琢的黄花梨整板,无疑是这件清初家具最吸引人的亮点。

雕花四周辅以阳线,四外踩地使图案更加突出。

螭纹在明清家具中十分普遍,但相向的对螭并不多见。

明清休憩用的黄花梨螭龙纹箱型榻,非常罕见,形制永远是个谜

明清休憩用的黄花梨螭龙纹箱型榻,非常罕见,形制永远是个谜

另外,从细节中可以看出古代匠师设计时煞费苦心:面对面的螭龙从头到尾全身踩出边线,唯有脸部轮廓光素,自然而然地将焦点引向面部神态,再配以细细的、小小的圆眼,和传统形象的杏眼圆睁形成鲜明的对比。

原来在古人也喜欢这种呆萌的表情,憨态可掬的对螭萌萌哒。

明清休憩用的黄花梨螭龙纹箱型榻,非常罕见,形制永远是个谜

榻的四角方足浮雕首尾相连的螭龙,中间阴刻寓意吉祥的万字纹。

总体来说,除了雕工精美,历经近四百年,榻床足底轮廓线还依稀可见,足见优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