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如今已经成了一场灾难。 稀烂的剧情,莫名其妙的反转,崩溃的人设… 让全世界权游粉,亲身感受了一回「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的绝望体验。 在 IMDB 上,最新两集的评分已经跌至 7 分以下,惨不忍睹。 海外 100 万网友请愿,重拍《权力的游戏》最终季。 然而这场灾难,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更加深重。 据《卫报》报导,这些天,伴随着《权力的游戏》的热播,一些父母陷入了难以言表的恐慌之中: 他们给自己的孩子,取了与龙妈相同的名字。 去年,英国共有 560 个女孩被命名为丹妮莉丝和卡丽熙,而过去几年内,这个数字总计大概是 3600。 然而在最近的剧集里,龙妈逐渐从一个坚强睿智的领导人,变成了一个神经病、一个沉迷杀戮的二代疯王。 让自己的女儿背上如此「恶名」,父母们怕不是想手撕两位编剧。 这群悲催的父母实力证明,取名要慎重。 可是总是架不住,世上有一群傻缺,坚持特立独行。 譬如下面这位「准爸爸」,就决定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惊世骇俗的名字。 最终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家庭风波—— 《一次聚会》 Der Vorname 这本是一个平常的夜晚。 伊丽莎白一家正在筹备一场普通的家宴。 而这场宴会的主角,是她的弟弟托马斯。 托马斯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 而他自己也准备好了孩子的名字: A开头,与历史有关,是一个名人的名字。 与会的其他人绞尽脑汁想要猜出这个名字: 亚历山大、奥古斯托、阿尔忒弥斯、阿波罗十三号… 统统不对。 正确答案是: 阿道夫。 阿道夫·希特勒的那个阿道夫。 自然,所有人都认为他不是疯了,就是在开一个恶劣的玩笑。 但托马斯却认真地反问: 「为什么不呢?」 根据德国法律,「阿道夫」这个名字,还真就没被禁止使用。 他的姐夫斯蒂芬,一名古板的文学教授质疑到: 取这么个名字,不是赤裸裸地宣传纳粹吗? 更何况,在难民问题日益严峻,左右派冲突愈发尖锐的当下,这么做,明摆着是搞事。 托马斯却自有一套歪理: 希特勒之所以是那个魔头,并不是因为他叫「阿道夫」; 历史上还有其他著名的阿道夫。 阿道夫·格莱默,是德国历史上的一名文化大臣,有着以他名字命名的电视奖项; 阿道夫·达斯勒,是著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的创始人,数百万德国人把「阿道夫」穿在自己的脚下; 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一个名字就被「封印」起来,上一次享受这种待遇的,怕不是耶稣本人。 身为一名房地产经理,托马斯果然巧舌如簧,狡黠地论证出,对「阿道夫」这个名字的过度敏感,实际上反而是神化了希特勒本人。 他自己给孩子取名的行动,就是开启打破这个「希特勒神话」的第一步! 不过最终,托马斯的诡辩还是没能说服他顽固的姐夫,大家决定换个名字。 「约瑟夫」不行,因为「约瑟夫·斯大林」也属于「邪恶阵营」; 「本」也不行,因为在意大利,有一位和希特勒齐名的「本尼托·墨索里尼」,于是连带着本、本尼托、本尼迪克特也Pass; 卷福躺枪 当然,海因里希、赫尔曼…等等一切纳粹领导人的名字全都敬谢不敏; 弗里茨也有问题——弗里茨·哈曼是一名连环杀人狂,20 余名受害者魂断其手; 弗里茨也是个邪恶的名字。 …… 最后,他们绝望地发现,这世上几乎没有一个名字可以使用了。 这场荒唐的取名游戏,终于玩不下去了。 剧中尚未出生的婴儿,还有拯救的机会,但现实里,已经有许多「熊父母」,抢先一步开启了坑娃之路: 就像片中的姐夫,将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卡尤斯」和「安提戈涅」那样; 这些特立独行的名字,与其说是寄托了对孩子的美好愿景,倒不如说是在孩子的脑门上贴上了一个标签: 「我的父母学识渊博/脑洞惊人/勇气非凡……」 这些名字背后,是一个个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的傲慢大人。 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个体,而是一个名为「孩子」的符号,肆意摆弄。 而这样的「符号化」,也不仅仅发生在父母与孩子身上,更存在于每个至亲之间: 托马斯异想天开的取名,最终激怒了全家人。 大家吵作一团,彼此之间埋藏多年的心结,也一并爆发。 托马斯与姐夫斯蒂芬之间,早在童年时就互相看不顺眼,一方自大,而另一方虚伪。 姐姐伊丽莎白为这个家庭,为自己的丈夫牺牲了无数。 因为怀孕,她放弃了自己的博士学位,还将大部分产假用来修改丈夫的论文; 而为了调和性格迥异的家人之间的关系,她也早就精疲力竭。 今天她精心准备的丰盛晚宴,甚至没有一个人说一句谢谢。 至于这一家人共同的老朋友勒内,在他们眼中一直是一个同性恋,只因为他喜欢穿紫色的衣服。 不堪受辱的勒内,爆出了今晚最震撼的消息: 他已经和托马斯与伊丽莎白两姐弟的母亲陷入了热恋,甚至已经准备同居… 这下,轮到托马斯陷入了疯狂: 「那可是我们的妈妈!」 一夜之间,彼此都自以为最熟悉不过的TA,就变得极度陌生,俨然是另一个版本的《完美陌生人》。 不过,两者终究不同。 《完美陌生人》所描绘的,是一个个人人心怀鬼胎,刻意回避问题的脆弱关系网。 《一次聚会》所展现的,则是更加令人心寒的普遍现实: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浑浑噩噩,甚至根本没有看到「问题」所在。 正如托马斯所指出的,我们将「阿道夫·希特勒」这个名字标签化、偶像化,似乎只要提到它就意味着一种反省,到头来却消解了真正重要的,对历史事实的反思; 而我们对于至亲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父亲」、「母亲」、「孩子」…这些习以为常的称谓背后,所体现的不过是,一个个符号化的权力地位。 因为是父亲,所以拥有权威; 因为是母亲,所以要默默牺牲; 因为是孩子,所以只能安静服从。 但这些「标签」背后真实存在着的那个人,TA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却无人在乎,亦无法分享。 上一次,和你的父母「谈心」,是在什么时候? 上一次,认真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而不是颐气指使,应付了事,又是在什么时候? 而曾共度风雨,休戚与共的「灵魂伴侣」,如今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你又还了解几分? 从「阿道夫」这个名字、到德国社会文化探讨,再到家庭伦理大戏,《一次聚会》所谈论的内容看似包罗万象,风马牛不相及,兜兜转转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共同的主题: 一股惰性腐蚀了这个社会,腐蚀了每个灵魂,让我们习惯了浮于表面的虚伪交谈; 惟其如此,当生活的真实显露之时,我们才总是惊惶失措。 幸运的是,影片的结尾,孩子的诞生拯救了陷入龃龉的这一家子。 这个纯洁而活泼的灵魂,涤荡了一切腐朽气息,让他们得以真诚、坦率地重新认识彼此,再次团聚在一起。 不过,还是发生了一个美丽的错误: 这个孩子,是个女孩。 大家不得不重新为其取个名字。 鱼叔觉得,她的名字应该是: 「Lov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