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缘——访古琴家卫家理先生

 坏人彭 2019-05-22
日期:2010-9-15  

导语:  卫家理先生,字南箎,号半瓶老人。当我听到半瓶老人这个名号时,甚是不解,难道老人家从哪里弄到一个破瓶坏罐的旧物,取号以表自珍之意?老人看我一脸糊涂,翻出一张纸片乐呵呵地递给我,上有老人自书:“瓶满不响,半瓶丁冬。一生喜琴,就没弄通”。语言间流露着老人风趣幽默的个性和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笑谈间,环视这间集睡觉和存储乐器的斗室,墙上满满当当地挂着各种中西乐器,墙角也是码放着一些大块头,正惊叹于老人收藏丰富时,老人不知从哪拉出一条钢锯片,坐在床沿,琴弓搭在锯片,一首优美的《友谊地久天长》就从锯片上流淌而出。这熟悉的旋律过后,老人又拿起京胡来了一段漂亮的西皮二黄。接下来,一番摆谈,才知道老人从6岁开始游于艺,12岁自学京胡,13岁时受到堂兄的影响参加业余京剧票社,14岁即公开登台京胡伴奏京剧《黄金台》,同年于乐山公演《四郎探母》、《天霸拜山》、《黄金台》等剧目,一时传为佳话。   卫家理1956年2月到贵州,最后调入遵义地区文工团,直到退休。   1955年,卫家理得战友四川古琴名家俞伯荪先生相助,购买古琴并借阅琴谱自学演奏古琴。当时国内有吴(景略)、查(阜西)、管(平湖)、张(子谦)

  卫家理先生,字南箎,号半瓶老人。当我听到半瓶老人这个名号时,甚是不解,难道老人家从哪里弄到一个破瓶坏罐的旧物,取号以表自珍之意?老人看我一脸糊涂,翻出一张纸片乐呵呵地递给我,上有老人自书:“瓶满不响,半瓶丁冬。一生喜琴,就没弄通”。语言间流露着老人风趣幽默的个性和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笑谈间,环视这间集睡觉和存储乐器的斗室,墙上满满当当地挂着各种中西乐器,墙角也是码放着一些大块头,正惊叹于老人收藏丰富时,老人不知从哪拉出一条钢锯片,坐在床沿,琴弓搭在锯片,一首优美的《友谊地久天长》就从锯片上流淌而出。这熟悉的旋律过后,老人又拿起京胡来了一段漂亮的西皮二黄。接下来,一番摆谈,才知道老人从6岁开始游于艺,12岁自学京胡,13岁时受到堂兄的影响参加业余京剧票社,14岁即公开登台京胡伴奏京剧《黄金台》,同年于乐山公演《四郎探母》、《天霸拜山》、《黄金台》等剧目,一时传为佳话。

  卫家理1956年2月到贵州,最后调入遵义地区文工团,直到退休。

  1955年,卫家理得战友四川古琴名家俞伯荪先生相助,购买古琴并借阅琴谱自学演奏古琴。当时国内有吴(景略)、查(阜西)、管(平湖)、张(子谦)等当代大师。他书信吴、查二位,表习琴志向。二先生甚喜,随即寄来琴弦、学习资料。从此,书信求教,直至二先生仙逝。

  1986年他在遵义创建播州古琴研究会,被选为会长至今。

  我见满壁素琴中有无弦琴一张,问及老人何故不张弦弹奏。老人小心翼翼从墙上把琴取下来递至我手上。此琴虽断纹满布,漆灰斑驳,但形制修美俊秀,制作精良。翻过琴底一看,隶款“雪夜钟”三字刻于项间,古意昂然,气象俱足。老人说这琴是贵州已故谢根梅老先生托他代为保管。谢先生当时常与另一位贵州文化名宿桂百铸老先生琴箫合奏。两老先生藏琴均丰,可惜皆在十年动乱中损失,在贵州还能见到的二位先生的藏琴可能仅此而已。睹物思人,忆及当年与二位先生情谊及谢公子托付此琴时的情景,一一如在老人眼前。我将这承载着几十年情谊、信义的“雪夜钟”恭敬地递到老人手上,一时感慨良多。

  我们回到和卧室一样窄小不堪的客厅兼琴房中,老人随即为我援琴操弄数曲,其中一曲让我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惊叹古琴新曲原也可以不是一味摹古,也可以传时代声音。这就是老人于1981年创作的《四月八》,当年参加贵州苗岭音乐节,获表演奖。1983年,老人以贵州代表身份参加“全国第二次古琴打谱会”,会上演奏打谱曲目《黄云秋塞》和自创曲目《四月八》、《怀念引》。当时《四月八》备受老辈琴家及与会专家好评。凌其阵先生为此赋诗相赠:“琴中拨刺齐撮带敲击,漫说别开生面实难觅,归来按谱寻声试挥弹,听者鼓掌叫好响四壁。”听着老人把往事和操琴心得娓娓道来,杯里的茶竟越喝越醇。

  老人数十年来孜孜于琴道,不计酬劳,教琴育人,今虽年逾古稀,身体大不如前,对上门求教者仍是诲人不倦,乐此不疲,欲觅良才传琴学,共攘琴事。眼看暮色将浓,桌上的檀烟渐隐,在《阳关三叠》的悠悠琴韵中想起一联:“斗室不嫌容膝小,琴斋却乐养心宽。”也许正是老人最好的精神写照吧。(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