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勇 于 追 梦 的 蓝 天 人

 大盗宝库 2019-05-22
    不靠海、不沿江、不临边,一条跑道通蓝天,这是亿万中原儿女奋斗新时代、主动拥抱世界发出的豪言壮语。
  郑州机场是“空中丝绸之路”的国内起点机场。近年来,在“空中丝绸之路”的引领发展下,2018年郑州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51.5万吨,货运规模稳居中部第一,全国第7位。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时光倒退 14年,你可能难以想象郑州机场当时的货运状况。现任河南航空货运发展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的吴自斌,当时是一名普通货运工人,他见证了郑州机场货物运输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直到2005年,郑州机场都还没有专业的货机保障队伍,专业货机保障能力几乎为零。”他这样描述当时的货运情况。
  这种状况曾让郑州机场员工尴尬不已。吴自斌清楚地记得,由于不懂“打板”包装等货机保障技术,当时经停郑州机场的所有航空公司,对郑州机场货运能力极为不信赖,都由本公司负责货运,而郑州机场的货运工作人员只能当苦力,做没有技术含金量的搬运工。这种情况,让员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苦说不出来。
  一次险些失败的重要货运经历,让他们下定决心组建自己的专业货机保障队伍。2008年,中国遭遇百年不遇的汶川大地震。郑州机场负责转运一批救灾物资时,差点误了大事。面对满是帐篷等600多吨的救灾物资,机场全力以赴,在动员几乎所有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原计划两天的时间,还是用了10天才转运完毕,而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缺乏专业的货机保障技术和队伍。
  那件事,对他们触动极大。吴自斌说,“从那以后,我发誓要将我们的专业货运包装队伍建立起来”。不久,他就撰写了郑州机场建立专业货机保障队伍的建议书,提交公司后很快获批。之后,他们便开始了艰辛的“货运”创业和“取经”之路。
  2009年6月,郑州机场组建由18人组成的货机保障队伍,一边自学,编制“打板”等教材、制定货机保障规范,苦苦摸索;一边赴北京等地学习货机保障技术,风雨无阻。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但他们从未轻言放弃。
  吴自斌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刚到外地机场,由于货站属于禁地,非工作人员不能久留。他们每天只能进出一次,中途出去便不能再进入。为了更快掌握“打板”技术,每天吃完早饭后,他们随身带着馒头、咸菜等简易伙食被领进货站,从此一天吃住学都在里面,一遍一遍地观看学习打板包装等流程,直到深夜才不舍离去。日复一日,对方终于被18个河南汉子的执着精神感动,为他们开了“绿灯”,不仅允许他们多次出入仓库,还逐渐开始没有保留地教给他们“打板”甚至叉车驾驶等全套货机保障技术。
  2010至2013年间,公司共计派他们外出学习近80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成归来,这18人很快成为郑州机场的货机保障技术骨干,成为郑州机场货运发展的“先驱”。通过“传帮带”机制,这支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2016年时,郑州机场仅航空货运保障队伍已超过800人,为日后航空货运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外人不会想到,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打板”包装技术,一套看似简单的货机保障流程,当年竟掐住了郑州机场货运发展的咽喉,而他们当初为掌握货机保障技术也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汗水,可谓忍辱负重、砥砺前行。
  如今,郑州机场航空货机保障能力低下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但是,18位工人的取经故事依旧感动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郑州机场人,他们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已经成为郑州机场的基因,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在中原大地,还有许多像这18位工人一样的奋斗故事。他们都是“空中丝绸之路”上的追梦人。正是这一个又一个拼搏者、奔跑者的不懈努力,今天的“空中丝绸之路”才得以绚丽多姿。
  未来,这种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在亿万中原儿女描绘“空中丝绸之路”更加壮美的蓝图上,仍旧是一抹不可或缺的靓丽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