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不但是诗仙,还是词宗,都是因为这两首词

 把尔裁成三截 2019-05-22

我们都知道《中国诗词大会》主要考的就是“诗”和“词”。诗是先秦时候就出现了,唐朝到了高峰,那么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据记载,词是在南北朝的时候才出现了萌芽,它早期还是诗的一种别体,到隋唐的时候,慢慢才变成了一种文学形式。

那时候词还多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创作,因大多写的是儿女情长供伶工演唱,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即使一些大文人写了,也不会特别的标记,因为他们都感觉写词不入流。

像大唐诗人李白就写了《忆秦娥》和《菩萨蛮》两首词,当时就没有被人记载,是后人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里说,为李白所作。

李白这两首之前的词,大多没有章法,字数和句子都很错乱,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是这两首词,让一个词牌的字数,格律,上下阕关系等,都开始形式化了起来。

接着才有了后来唐教坊里的词曲创作,才有了后来温庭钧的“花间词”,才有了李后主,才有了大宋词的繁荣。

所以《忆秦娥》和《菩萨蛮》,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李白就是名副其实的词宗。

顶级的文人就是顶级的文人,看来无论放在何处都会有无限的可能的。

现在我们就来看这两首词,先看《忆秦娥》。

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词上阕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下阕联系了历史,让男女之情上升为家国之痛,气势非常恢宏厚重,但却有悲凉之气。

此词的大概意思是:

箫声悲凉呜咽,一个秦国的女子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月,每年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却音信断绝。西风猎猎里的夕阳光照下,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这首词以“气象”胜,有盛唐的恢宏之象。但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暗合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

此词似乎就是反映了天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平、但内部危机重重的大唐国运。这格局还很高的,所以向来被人推崇。

我们再看《菩萨蛮》。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它的角度和描写和《忆秦娥》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的是都借景色抒发一种愁苦心情,不同的是,它没有去更加开阔,而是去更加深入。

此词的大概意思是:

眼前一望无际的树林烟雾迷蒙,好似那清透软绵的织锦。秋寒的山色呈现着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过了长亭接着短亭,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

词写的就是深秋的暮景,“漠漠烟如织”让词的基调与人的心情交融了,全词都让人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之中。

其结构呈网状,情景交织,句与句之间紧密相扣,各句间含义也相互交织,创造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意境。

这两首词,虽然是写在盛唐,但是我们看到了词的完整和成熟。李白写的是那么的老练,一点也不比后世的任何一个大词人差,这是一出手,就是两座高峰,真是让人不佩服不行的!

不过又因为这两首词写得太完美了,与盛唐的文化载体有点不符,明朝的人开始纷纷的质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唐宋的人还没有人质疑,明朝的人开始怀疑了。

可能是因为到了明,到了诗词的总结阶段。各种诗词的理论家评论家出现,他们在归纳总结后,发现李白这两首真的与他那个时代风格有出入。

但是,文学的创作哪里就一定有合理的轨迹可循呢?它们的诞生往往就是作者的一次心血来潮,你让这心血来潮去符合什么规律,那不是在开玩笑吗?

再说人家唐人都记载是李白写的,不比你明人离李白离得近?

还有非要断定不是李白所作,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文学上有太多这种舍本逐末的事,希望我们大众还是要擦亮眼睛,关注文学本身比关注文学的八卦更加有价值!

所以我以后写《中国诗词大会》,也会多写一下诗词本身,尽量少写这个节目的花边轶事哈!

中国诗词大会:李白《清平调》满纸春风,句句流艳,字字生香!

中国诗词大会:李白曾被人藐视,他怒回一诗,诞生两联千古名句

中国诗词大会:都说《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它凭的是什么呢?

中国诗词大会:懂事女孩让人想哭,董卿深情寄语,给以鼓舞!

中国诗词大会:他17岁写的七绝,简单质朴,但感动着千年后的你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