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里桥和顾公庙

 吴越尽说 2019-05-22

三里桥和顾公庙


作者:何笛



      三里桥曾经是吴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我对三里桥的认识,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交通还极不方便,早上四五点就得起身,赶到镇上的轮船码头,赶上去城里的轮船。一个上午的时间,耗在了船上,一直要到肚子饿得咕咕叫,远远望见三里桥时,才长舒一口气,终于到了。

      那时看三里桥,除了高一点外,其他也没什么感觉,印象比较深刻是因为看到三里桥,目的地就到了。

      此番去看三里桥,因着我热爱的文史研究,而三里桥,正与此有关。

      与三里桥相关的人物是顾野王。

      我忽略顾野王的其他史料,只叙述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因为一般的老百姓只记得只喜欢这个民间传说,也可见只有有益于人民,才能活在人民的心中,才能不朽。

      民间传说,旧时江南经常发生水患,有一年太湖水位暴涨,淹没村舍田野,百姓奋起抗洪救灾,可是洪水汹涌,这时,顾野王挺身而出,把官帽官服扔向水中,洪水依然不退,危急时刻,顾野王奋不顾身,跳入滚滚波涛,洪水这才退去,百姓们尊称顾野王为“喝潮王”,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顾野王在松陵的住处,称为顾墟,也就是现在的三里桥村。

      史载,三里桥初建是在运河开凿之后的元泰定元年(1324),桥矢高12.5米,跨度16米,东西走向,横跨京杭大运河之上,气势宏伟。此后经过多次修缮和重建,现存的三里桥是清代光绪年间重建的,是吴江区内现存最高的古桥,桥南北两边的东西两侧刻桥联的地方,还能比较清晰地看到“光绪十有一年二月江苏省水利总局督同吴江震泽两县官民重建”等字。

      三里桥的两侧各有四十五级台阶,可见,桥在设计和建造时,是中心对称的,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桥是单孔石拱桥,桥宽约2米,是由长约1米,宽约0.5米的长方形花岗石石板砌成的,桥两边是各约0.5米高的护桥拦板,也是长方形的花岗石石板。

      站在桥上,举目而望,运河里舟帆点点,一派繁忙景象。桥南桥北不远处,各有一条向东的水道,约百米处呈弧形合拢,怀抱桥东的这块地成一座小岛,这应该就是历史上的顾墟所在,如今是新建的三里桥生态园。桥北园内几十步开外,有一幢建筑,应当就是新建的顾野王纪念馆(百姓俗称顾公庙)了。

      我信步下桥,走进生态园内,这是一个开放的免费公园,里面遍植树木花草,由水泥小道分割成不同的区域,高低掩映,错落有致,是个极幽静的休闲所在。

      纪念馆是2007年夏天竣工的,由石牌坊、山门和大殿等组成。石牌坊为四柱三门,南北两向均镌刻着坊额,南向为“先贤顾公”“秘书笃学”和“力辟道扃”,北向为“侍郎故里”“古吴绍韵”和“梁陈遗风”,并镌刻着四副对联。南向还有“人传震泽岸边喝潮水,史载听江轩里制玉篇”,上联即前文顾野王喝潮的传说,震泽,太湖的别称,下联的听江轩是顾野王的居室,《玉篇》,是顾野王的代表性著作,与《说文解字》有同等地位的同类型工具书,是中国第一本楷书辞典。北向有“黛瓦高桥迎绿水,红花繁树掩黄门”,上联的高桥指三里桥,绿水指大运河,下联的红花繁树指称三里桥生态园,黄门既指顾公庙大门,也指顾野王曾官居黄门侍郎。另一联“丹青美矣,为千秋妙笔;著述富哉,传百世奇书”,上联的丹青,据史载,顾野王也是名画家,与王褒时称二绝,下联,仍指《玉篇》一书。

      看完石牌坊上的坊额与对联,我转身欲进大殿,却见大门紧锁,正在感叹何其不巧,又见边上开着一小门,于是试探着走进去,进得门来,似一条小巷,穿过去,豁然开朗,是一个不小的院落。尽头是所谓的大殿,大三开间,比一般的民居略高,殿前的柱子前后各有一副对联,殿前的是“六朝事业随流水,千古文章耀后人”,殿后的是“名垂史册,精书卅篇玉书,益千年士教;德泽民间,勇捍数回潮势,保万顷农田”。

      回去前,在三里桥顶上小坐片刻,三里桥已不再是当年承担交通的工具,它作为一处历史的遗迹(桥西有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立的石碑)与周围的环境共同构成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的风景区(桥西是休闲娱乐广场),能给人以更多的感悟。

      2019-05-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