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安蓝 01 前段时间,一母亲发现自己11岁的儿子趟在地板上一动不动,随即叫来120送往医院。 检查结果居然显示,孩子因突发心梗而猝死。 心梗猝死,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印象里,这是老年人的专利,是属于三五十岁的人。 但是这个11岁的小男孩却因心梗猝死离世。 医生说:其实小程的心梗都是累出来的! 如今人们生活压力大,年轻人心梗已不再少数。学习时间长,休息不好,学习压力又比较大。长期处于紧张、高压的状态下,就会焦虑,导致身体长期处于应急反应中,进而引发心脏、大脑等疾病致死。 小程父母听完崩溃大哭,说道:之所以给孩子取名小程,就是希望孩子前程似锦。为了让小程起点比别人高,出生几个月就带着小程去所谓的早教班,各种婴儿班。 上了幼儿园,更是各种补习班不断。最近,正赶上小程要小升初,小程的课程特别多。 晚上,小程说自己心脏不舒服,小程的妈妈还以为是小程不想学习的借口。就罚他在自己房间里面壁思过。然而,惩罚的时间都过去了,小程还是没出来,这才发现小程趟在地上一动不动。 我们经常说成年人的世界不容易,可是小孩的世界也不简单啊。沉重的学习压力成了毁掉孩子的“凶手”。 02 有外媒曾经报道过,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辛苦最劳累的人类之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历时三年多,在北京、上海、广东、青海、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四川、江西、海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做过一项全国性的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共调查了141580人,其中男生69091人,女生72489人,平均年龄16.3岁。在过去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上述两种行为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2.9%的学生(男2.9%、女2.9%)曾采取措施自杀,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 调查结果显示: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64.6%和72.6%的男生和女生经常或是因学习压力、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分别有37.1%和39.9%的男女生经常或总是因担心某事而失眠;有17%的男女生连续两周或更长时间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而停止日常活动。 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其实除了自杀,青少年还有很多的问题:离家出走、逃学、网瘾、叛逆、早恋等等。 孩子们的压力真的是相当的大,可能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相对来讲还好一点点,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到初中这个阶段学习的压力是逐年在增长的。 我们总以为现在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娇生惯养,不耐挫折,比较脆弱,才会去自杀。 然而真的只是因为这样吗?孩子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是有自身脆弱的缘故,但现在的学习压力和学习强度过大是事实,这才是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今社会,未成年人学业负担越来越重似乎已成为公认的事实。从家长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学校的“分分分”,如今孩子们的功课并不轻松。家长的热切期盼,老师的寄予厚望,让他们承受了过多的压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2400多名儿童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过重的学习压力会造成学生情绪低落,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厌烦上学。 “有76.2%的中小学生因为考试而担忧烦躁,更有9.1%的孩子因为考试或学业压力而感到绝望。”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这样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孩子有学习压力很正常,但是压力过大孩子也会承受不住的。 03 家长既担心孩子学习没有紧迫感,又害怕孩子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常常因为这两点很难平衡而焦虑。 那么,当他们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压力过大时,父母又该如何帮助孩子释放压力,增强心理承受力呢? 下面是一些建议: (1)引导孩子做正确的自我评估 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对孩子的学习进行一次客观的自我评估,评估每个科目的学习水平,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等,让孩子在心里对自己有一个定位。 然后,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要跟别的孩子比,只跟自己竞争,进步就是成功。 当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时,面对学习困难,他们就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既不会丧失信心,也不会苛求自己,避免了因学习困难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2)用积极的心态影响孩子 成长比分数重要,考试考砸了,是一件不愉快的事。但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让孩子认识到了不足,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这段时间里孩子的成长和不足之处。赞扬孩子的进步,鼓励孩子弥补不足。 在考试前,家长可以设法给孩子增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尽量减轻孩子的考前心理压力,把考试看做是学习新知识的总结,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3)带孩子出去走走 现在生活节奏快,孩子和家长都累,找个周末出去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怡人的环境能让大脑产生愉悦感和舒适感。 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和孩子深入交流一次,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孩子一起解决学习问题。 其实孩子的世界也不容易,每天有很多压力,作为家长,我们要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一切,客观对待孩子的优缺点。 适时的给予孩子一些肯定,鼓励孩子,引导孩子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支持孩子。 (本文为安蓝原创投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