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守真 《灵枢·九针十二原》:“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 当今医界,杏林学子于毕业之时,对中医彷徨迷茫之人,多如牛毛。 学艺未精,时光已过,今后何去何从?唯有一声叹息,付与清风。 不过,历代总有大医问世,既然人能,我为何不能? 不是不能,而是不明。 凡是成功的大医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随着时光流逝,造诣越加精深。 而不明道路,纵然耗尽心血,终究空费岁月。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摸着大医过河,总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本书主人公虽非大医,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千里负笈,硬是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医路。 并且,他愿意把自己的学医经历以及感悟和盘托出,实属难能可贵。 大医飘渺,医道艰难,但最难的是第一步,入门的这一步,而本书,关注的正是这一步。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就随祖父穿行于贵州深山之中,采药治病,济世救民,志在岐黄,却因色弱之症被拒于官方中医学院之门,又因家庭阻挠,无奈报考金融专业。 但是,胸怀大志者,任他万水千山,只当等闲。 在大学期间,他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放逸、懈怠,也没有抱怨上苍,只是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利用打工所挣微薄资金,在节假日深入杏林,广拜明医。 为此,他放弃了从事金融业的高额薪水、留在上海的机会,还要面对家人、同学、老师的不理解,甚至是怀疑。 这一切,只为追求儿时的梦想,甚至不惜跋涉上万里——红尘历尽,初心不改。 在求学路上,他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请教各地明师,海纳百川,终有所成。 一路行来,世间百态令他心有所感,方信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言真实不虚。 在路上,他遇见了学者、道士、和尚、民间中医、江湖骗子、苦命义工、官宦人士、名人之后、热心兄长、怪病患者、医院良医、毒药大夫,各色人等,难以尽述。 这些人教会了他锻炼身体的法门、修心养性的要点、学习针灸的诀窍、江湖的险恶、世人的疾苦、经典的妙用、怪病的由来、毒药的用处…… 他们都是他人生中的贵人,教诲了他,也磨炼了他,让他对中医有所明悟。 《神农本草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在当今中医界,对大毒之药,世医避之唯恐不及。 但他却曾遇到过一位善用毒药治病的倪大夫,临床尤擅以马钱子治疗癌症,以斑蝥治疗风湿。 这些毒药在倪大夫这里都成了扭转乾坤的良药。 但是,获取疗效的关键在于“剂量、炮制、用法”。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但即使辨证无误,不明此三者,也只会害人无数。 所以,自古不明药性者,不可为良医。 有鉴于此,他在书中深有感悟地写下:“理法通达时伤人的话语也是治病的良药,一知半解下名贵的药材也无异于害人的毒鸩”。 在跟随恩师江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他曾见过一个患者:长期胸闷、头晕、失眠,其脉左寸极弱,右寸略浮滑。 若按辨证论治,当为心阳不足、痰阻胸膈之证,恰合金匮瓜蒌薤白半夏汤之义,但患者吃过各种中药,几无寸效。 经恩师江老师检查,发现患者第五胸椎侧偏比较严重,压迫了胸部相关脏器,所以才产生上述诸症,经过适当正脊,患者病情即刻明显改善。 不是经方无用,而是人心不灵。 至此方悟,医道圆融,经典必学,但切莫刻舟求剑,泥古不化。 在他修学途中,还遇一患者,别无他症,但在子时,总感觉有一股气往上顶到胸膈,既像是饿得心慌的感觉,又像是什么东西钻心窝一样剧烈疼痛,往往惊叫而醒。 屡治无效,诸医束手。 经查,其脉弦细且关上略滑,舌尖红,舌中有些厚腻。 经辨证为素体不足,土虚木旺,肝郁失调,痰热留于心下,以致每到夜晚子丑之时,气血流过肝胆二经受阻,心神不宁而致惊悸。 治以伤寒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再加浮小麦、炒枣仁、神曲,以消痰解郁,养心安神,一周而愈。 至此方悟子午流注之巧,始信天人合一之妙。 破茧化蝶,医成济世 在求学生涯中,如此之事,林林总总,不胜枚举。经一事而有一悟,日积月累之下,终于成就了《跋山涉水寻中医》的作者,守真堂堂主——杨守真(名博文,守真是其字)。 他将其数年游学经历付诸出版,旨在传播中医师承文化之精髓,启迪后学,就像他在守真堂门前的对联上所铭: 承祖业济苍生不务名利守拙志不改,启轩岐穷医理探赜索隐真性情始终。 好一个“守志不改,真性始终”! ——愿与杏林学子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