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灭国危局,崇祯帝为什么不南逃?他到底怎么想的?

 探知社 2019-05-22

话说,李自成率农民军进抵居庸关,北京已危如累卵。城内早已一片混乱,有点家底的人,已经慌不择路,收拾细软准备南逃。实际上,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北京早已无兵可守。崇祯自知北京不保,手持宝剑进入后宫,一路砍杀过去,将后宫女眷几乎屠杀殆尽,杀红眼的崇祯,连自己的女儿都未放过,其中有一个女儿被砍断了手臂,没有死去,据说逃出宫做了尼姑。金庸的小说里就曾称这位公主为"独臂神尼",当然,这只是小说的夸张杜撰。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为什么崇祯居然干出如此疯狂之事?他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宁折不弯,不愿意把这些女眷留给"贼寇",免得辱没了皇家的名声。一句"汝何故生我家!"道尽了多少的无奈和痛苦。

家人杀得差不多了,轮到崇祯自己了,眼看着北京城已经狼烟四起,他步履蹒跚地走上了煤山,身边只带了一个随身太监——王承恩。找到一棵歪脖子树,一根绳子便解决了自己的性命,一代天子,就此陨落。

很多人就纳了闷了,大明整个北方虽然战火遍地,可南方,尤其是东南还算稳定。加上南京也是都城之一,当年朱棣篡位之后,迁都北京,但南京那套六部行政体制并未取消,有现成的官僚体制,有坚固的城池,有相对稳定的人心,跑到南京,休养生息、重整旗鼓,来一个二次北伐,也未必就一定失败。

当时也有人向崇祯帝提议,可以让太子镇守南京,万一崇祯在北京光荣殉国,太子在南京振臂一呼,大明或可有中兴的机会,这个建议也没有被采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崇祯帝就这么死心眼儿?

几百年来,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我也从细节方面总结两个缘由。

第一方面,崇祯帝自身的原因。崇祯不但刚愎自用、刻薄寡恩,而且还有一个致命的性格特点——优柔寡断。这几个特点总结起来,用现代话说出来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关于去南京重整河山,他并不是没有考虑,据明史记载,他也曾经征求过身边近臣的意见。可是,关于移驾南京,他却有自己的一个剧本,在他心中,他是个明君,应该镇守北京,不能逃跑,但如果臣子们能够大哭大闹恳求他移驾南京,最好是哭个死去活来,高唱《没有你我们不能活》,显得自己是出于无奈才移驾的,再三推迟,台阶给够了,他再去南京。

事实上呢,剧本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想来演,不但未出现死去活来的劝谏,反而出现了很多反对迁都的意见。这就尴尬了,死要面子的毛病综合爆发,他就一拖再拖,一直拖到李自成兵临城下,想走也走不了了。

第二方面,大臣们的原因。明朝时期,理学盛行,催生太多的"道德婊"。这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往往喜欢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别人进行口诛笔伐,要命的是,这种文臣在当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道德婊"的眼里,崇祯是天子,"君王死社稷"是他的本分,死在这里你也不能走,你要走了就是对不起祖宗,你就是臭不要脸。这些话当面听起来当然是大义凛然,充满正能量,可凭这些能打败农民军吗?纯属书生之见。可对于好面子的崇祯帝来说,这些确实是实际情况,走了,脸往哪里搁?

既然不走了,那北京得守啊,靠谁守呢?城里的兵不堪用,那只有调吴三桂入关了。这时候,"道德婊"又站出来了:"皇上,您可不能放弃关外城池,那是祖宗留下的土地,一寸也不能丢,丢了,你如何面对列祖列宗,老百姓也会骂你是无道昏君"。这么一说,崇祯还真的犹豫了,我是明君,不能放弃百姓,那就让吴三桂携带关外百姓一起入关吧,这就大大减缓了行军速度,等李自成攻灭北京城,吴三桂才走到山海关一带。

一直到崇祯帝吊死在树上,这场道德绑架才正式结束。可怜这崇祯一生勤政,不贪财、不好色,比前几任皇帝好太多了,本不是亡国之君,却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令人叹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