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科经验方集

 图书 馆员 2019-05-22

《伤科经验方集》

一、新伤外敷药
当归500g 红花500g 大黄200g 土鳖虫100g 乳香500g 没药500g 刘寄奴1000g茜草1000g 姜黄1000g 赤芍500g 延胡索500g 蒲公英2000g 黄柏1000g 黄芩1000g 透骨消1000g 牛膝1000g
这个方是用于新伤或者骨折早期的一个方子,损伤早期我们都叫新伤,这个时候损伤的局部气血凝滞,阻塞经络,肿胀疼痛,而且血瘀就会化热,损伤局部除功能障碍、剧烈疼痛以外,有的可伴有发热现象,所以我们治疗的方向就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并适当辅以寒凉之品的局部用药,这样消肿快,减轻疼痛快,对骨折愈合也有足进作用,我们骨科常常说的一句话“骨不接,肿不消。”骨不接是讲的手法正骨,只有骨折复位,才会促进骨折的愈合。我们还有一句话“肿不消,骨不长”,要想骨折愈合快,就要消肿快才行。
二、强筋健骨外敷散
续断8000g 骨碎补1500g 土鳖虫1000g 刺五加6000g 当归3000g 赤芍500g 乳香500g 没药500g 地龙3000g 木瓜4000g 白芨4000g 五倍子7500g
方解:骨折经初期治疗,骨已连,筋已续,但骨尚未坚,筋尚未壮,所以中期我们以健骨强筋为主,兼以活血止痛。
三、陈伤外敷散
生川乌3000g 生草乌3000g 肉桂2000g 细辛2500g 川芎5000g 赤芍3000g 刘寄奴2000g 炮姜2000g 艾叶2000g 千年健500g 白芷2000g 石菖蒲2000g 透骨消2000g
方解:人体受伤后,脉道、经络、肌肉筋膜、筋腱受损,使气血运行不畅,产生肿胀,活动不利。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则淤血凝滞,客于经络,演变为劳损痼疾,迁延不愈。又因人体与自然相应,故气候变化或阴雨潮湿,则劳损部位气血不畅,就会发生疼痛,酸胀难忍,苦不堪言。这个时候的治疗,我们就要温经通络,驱寒除湿,活血散瘀。 
四、 通络消肿散
归尾250g 赤芍250g 槟榔250g 生地250g 骨碎补200g 桃仁50g 红花100g 生乳香100g 生没药100g 土鳖100g 地龙100g 姜黄100g 枳壳100g 香附100g 生甘遂250g 阿魏250g 雄黄150g 白芥子50g
我公布这个方子后在网络中曾经有很多转帖转载的,大家百度这个方名就可以看见的,我在自己QQ空间看见的转载的就有有5500多人。当时研制这个方子时我是颇费了许多脑筋的。当时发现膝关节的滑囊炎的治疗反复无常,时好时发,颇觉头痛。思之良久,觉得滑囊炎还是以湿邪为主,兼夹气虚、血瘀、痰凝。故而配此方。我配此方时的构想依据是,这个人体气血是最贵重的,气为阳,血为阴,气伤痛,形伤肿。气须流行,血要温通,气滞则胀,血滞则瘀,此瘀血之由因也。气血遇寒则滞,血遇温则行,故瘀肿之疾,药亦温通,此用药之大法也。世间之疾,湿最难医,迁延绵长,粘滞之故。辛具开泄,又具发散,此治湿用辛之因也。久病之疾,比夹气血痰湿之瘀,故用药辛温为大法,兼以行气、活血、化痰、祛湿之剂,佐以虫蚁通络搜滞之品。此立此方之大义也。
主治:关节的滑囊炎,痛风,新旧伤软组织肿胀者均可运用。
用法:上方打成极细粉末,临证时用蜂蜜调敷患处。

五、 胸胁损伤外敷方-----顺气活血散
香附50g 生乳香30g 生没药30g 水蛭30g 甲珠20g 五倍子30g 肉桂20g 酒军30 g 冰片10g
功效:软件散结,行气止痛。
主治:胸胁部的损伤和筋结包块。
六、 五黄散
黄连200g 黄柏200 g 黄芩200 g 生大黄200g 雄黄200 g 冰片30g 薄荷脑15g
功效:镇痛消炎
主治:新伤红肿热痛,亦可用于疮廱所致的红肿疼痛。
用法:打细粉用蜂蜜调敷患处。
加减:在外伤初期,其损伤均为气血,有偏于气肿的,有偏于血肿的,有气血肿者。对于不同的肿胀,可以临床随证加药。偏于气肿者加枳壳、薤白。偏于血肿者加三七。气血肿者,加土鳖、枳壳、桃仁、红花。 
七、 温经通络散
北细辛100 g 石菖蒲100 g 苍术100 g 生川乌50 g 生草乌50g 生乳香50g 生没药50g
功效: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寒湿引起的疼痛。
用法:打细粉用蜂蜜调敷。(我临床使用蜂蜜熬制后将要调成软膏状外敷的)
八、 五厘拨寒散
麻黄50 g 桂枝50g 生川乌50 g 生草乌50 g 生一支蒿50 g 白芷50 g 甲珠20g 威灵仙100g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寒性疼痛,比较严重者。(拘急性疼痛)
用法:同上方。(甲珠现在我没有用了,白芷加倍,效果还比较理想)
九、 桃花散 
桃仁100g 红花100g 土鳖50g 枳壳100g
功效:活血散瘀
主治:外伤淤血肿痛。
用法:打细粉,用时调敷。
外敷的治疗与内服的道理是一样的,临床必须辩证用药,对症方可有良效。
十、丁桂散:
公丁香2份 肉桂4份 北细辛2份 0樟脑1份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定痛
主治:麻木冷痛
十一、 四生散 
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各等份打极细粉末 
我临床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入一味雪上一支蒿,定其名为五虎定痛散,其止痛效果更著。
五虎定痛散 
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生雪上一支蒿各等份 
功效:止痛
主治:疼痛类疾病
上二方均可单独外敷,止痛效果均佳。不过用量不宜太大,容易皮肤过敏。也可泡酒外擦,忌内服。雪上一枝蒿民间又称其为磨三转。言其在土碗内加酒磨三转,其酒可以内服,超过三转内服就会要命。其对于跌扑肿痛、风湿红肿,特别是各种内外伤疼痛,内服外搽具有立竿见影的奇特疗效,但毒性很大,用之得当治病,用之失当致命,民间常因误服或服用过量而导致中毒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以前在老家是曾亲眼见两个服用含有雪上一枝蒿药酒中毒的病人,此二人均只喝了一口。还未送至医院就已经死亡。
十二、 痛风散
七叶一枝花30g 黄柏20g 黄连20g 黄芩20g 生大黄20g 雄黄20g 土鳖虫20g 地龙20g 阿魏20g 枳壳15g 红花10g 冰片10g 白芥子10g
功效:清热除湿,活血定痛
主治:痛风

对付关节脱位,5张秘方等你打开!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那么些人生挚友,伴你成长,体味人生,也总会遇到那么些坎坷,让你经受痛苦,饱尝辛酸。而疾病,与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交集,或是一个不小心,就扭了脖子闪了腰,又或是关节脱位,令人糟心不已。说起脱位,其实也有不少人经历过,关节脱位如何有效应对?5张秘方等你打开!
1.续骨汤

组成:煅狗骨9g,骨碎补15g,三七3g,当归9g,丹参9g,苏木9g,制乳香3g,制没药3g,酒炒土鳖虫9g,肉桂3g,木香9g,醋煅自然铜9g。

方解:骨折、脱位后期,断骨初步愈合而未坚实,筋肉萎弱乏力,功能尚未恢复,以及损伤日久,气血虚弱,气滞血凝者用本方。本方用煅狗骨、骨碎补补肝肾,健筋骨,为君药。三七、当归、丹参、苏木活血祛瘀,通络镇痛,为臣药。佐以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木香行气止痛;肉桂引血归经;土鳖虫、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故本方具化瘀通络、理伤镇痛、舒筋续骨之效能。

主治:骨折、脱位后期,功能未复者。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2.舒筋正骨酊

组成:红花15g,归尾15g,三七粉6g,三棱15g,牛膝15g,骨碎补15g,川续断15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生草乌6g,生川乌6g,木瓜12g,五加皮15g,樟脑15g,冰片12g。

方解:药水涂擦或配合按摩,可舒张肌肤血管,温通脉络,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跌打损伤局部肿痛者,能达到活血舒筋、祛风止痛之目的。方中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为君药。归尾、三棱、三七、牛膝活血祛瘀,为臣药。佐以骨碎补、川续断补肝肾,续筋骨;伸筋草、透骨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草乌、川乌、木瓜、五加皮逐风邪,除寒湿,麻醉止痛;樟脑、冰片、薄荷脑温散开窍,通络止痛。酒精通血脉,祛寒气,行药势,为使药。故本方适用于各种损伤局部肿痛者。

主治:骨折、脱位、筋伤及其他跌打损伤局部肿痛者。

用法:70%酒精1500g,密封浸泡1个月后,加薄荷脑15g备用。将药水涂擦患处,1日2~3次。

3.散瘀消痛汤

组成:当归尾12g,土鳖虫9g,三棱9g,赤芍9g,红花6g,乳香6g,没药6g,田七9g,姜黄9g,生地黄9g,苏木9g,泽兰9g。

方解:脱位及筋伤早期,肢体伤后气滞血瘀,瘀血阻络,气机不畅,局部瘀肿明显,痛有定处,甚如刀割。治当活血散瘀,行气止痛。方中归尾、土鳖虫、三棱活血散瘀,为君药;赤芍、田七、红花、乳香、没药、姜黄化瘀止痛,为臣药;佐以生地黄凉血止血,槟榔、苏木、泽兰行气理气,以达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化之功。诸药合用,散瘀止痛效果明显。

主治:脱位、筋伤,肿痛明显者。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4.舒筋通络汤

组成:狗脊15g,独活12g,五加皮12g,鸡血藤12g,丹参9g,牛膝9g,威灵仙9g,伸筋草12g,白术12g,白芍9g,桂枝6g,陈皮6g,甘草6g。

方解:脱位筋伤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筋失濡养,常致关节功能障碍。治宜健脾益气,补益肝肾,舒筋通络。方中狗脊、独活、五加皮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君药;鸡血藤、牛膝、威灵仙、丹参、伸筋草活血通络,舒利关节,为臣药;佐以白术、白芍健脾益气、柔肝止痛,桂枝、陈皮祛风行气止痛;甘草通络强筋,调和诸药,为使。以上诸品,合而为方,共奏补益肝肾、舒筋活络之功效。

主治:脱位、筋伤后期,筋骨失养,关节功能障碍。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5.伤科擦剂

组成:夹竹桃根10g,黄连6g,胡黄连6g,大黄10g,延胡索10g,红花10g,蟾酥0.4g,冰片3g。

方解:本方用夹竹桃根、延胡索袪瘀消肿止痛;红花活血化瘀;黄连、胡黄连清热解毒;大黄活血袪瘀、清热泻火;冰片、蟾酥,清热解毒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

主治: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局部红肿热痛。

用法:外敷伤处,1日1次,肿痛严重者,可每日2次。

名老中医王子平的骨伤证治经验

一、活血舒筋汤

[组成]当归9g 赤芍9g 片姜黄9g 伸筋草12g 海桐皮9g 落得打9g 羌活6g 独活9g 路路通12g 陈皮6g 续断12g 松节6g 甘草3g。水煎服。

[功效]活血通络,舒筋利关节。

[临床应用]主治各种伤筋、肿痛、关节活动不利等症。方中当归、赤芍、片姜黄活血化瘀,羌活、独活、落得打通络止痛,伸筋草、海桐皮、路路通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续断、松节舒筋利关节、强筋骨,陈皮理气,合甘草以调和诸药,协调全方之功能。凡损伤气滞血瘀,肢体活动不利,局部肿胀、疼痛者,均可采用本方治之。

二、十三味治伤方

[组成]全当归9g 赤芍9g 桃仁9g 苏木9g 延胡索12g 落得打9g 骨碎补9g 乌药9g 青皮6g 荆三棱9g 莪术9g 木香6g 生大黄6g。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各种扭伤、挫伤之早中期。方中全当归活血养血,赤芍、桃仁、苏木、落得打活血祛瘀,延胡索祛瘀止痛,荆三棱、莪术逐瘀血、通经脉,生大黄祛瘀消肿,骨碎补活血逐瘀、续筋骨、利关节,乌药、青皮、木香理气止痛、活血消肿。凡各种扭伤,挫伤所致的疼痛,局部肿胀,关节活动不利者,均可治之。

三、消瘀止痛药膏

[组成]生木瓜30g 生栀子30g 蒲公英60g 生大黄150g 地鳖虫30g 乳香30克。上药碾细末,用饴糖调拌成厚糊状药膏备用。

[功效]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软组织扭伤、挫伤,或骨折、脱位后,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活动受限之损伤早期。应用时,可将药膏摊在大小适宜、折叠为4-8层的桑皮纸上,并应摊平,四周各留2厘米的空隙,药膏上加盖一张薄棉纸,敷于患处即可。2-3天更换药膏。

四、接骨续筋药膏

[组成]自然铜30g 川芎30g 防风30g 皂角30g 茜草30g 续断30g 羌活30g 独活30g 乳香30g 没药20g 桂枝20g 白芨40g 血竭40g 硼砂40g 螃蟹末40g 骨碎补20g 接骨木20g 红花20g 地鳖虫20g。上药碾细末,用饴糖调拌成为药膏备用。

[功效]消肿止痛,接骨续筋。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骨折,筋断者。一般用于损伤之中期,应用的方法和更换时间同上方。

五、舒筋活络药膏

[组成]生栀子30g 生木瓜30g 生大黄30g 生草乌30g 生川乌30g 生半夏30g 生南星15g 赤芍15g 红花15g 羌活70g 独活30g 紫荆皮60g 路路通30g 生蒲黄22.5g 旋覆花22.5g 苏木22.5g。上药研末,用饴糖调拌而成药膏。

[功效]活血舒筋,通络利关节。

[临床应用]主治各种软组织扭伤、挫伤之中期,也用于各种骨折愈合之后的关节活动不利,筋脉拘急僵硬等症。用法同上方。

六、温经通络药膏

[组成]乳香30g 没药30g 麻黄30g 马钱子30g。上药研细末,用饴糖调拌成药膏备用。

[功效]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临床应用]主治风寒湿邪外侵,寒湿阻滞经脉,气血凝滞之肿胀疼痛、肢体重着、伸屈不利之症。其证为局部肿痛,活动受限,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皮色不变,关节僵硬,舌苔薄白,脉弦紧。用法同上方。

七、坚骨壮筋伤膏药方

[组成]骨碎补30g 川续断30g 马钱子20g 白芨20g 硼砂20g 生草乌20g 生川乌20g 生牛膝20g 苏木20g 杜仲20g 伸筋草20g 透骨草20g 羌活10g 独活10g 麻黄10g 五加皮10g 皂角核10g 红花10g 泽兰叶10g 虎骨8g 黄丹800克。以上药研为粗末。血竭30g 冰片15g 丁香30g 肉桂20g 白芷30g 甘松20g 细辛20g 乳香10g 没药10g 麝香1.5g。上药研为细末。将粗末浸入1600g香油中7天后熬成伤膏,摊贴于膏药皮纸上,应用时撒上细末,贴于患处。

[功效]祛风通络, 强筋壮骨。

[临床应用]主治各种损伤之后期,关节酸痛久延不愈,腰酸膝软,行走无力,或肾虚腰痛,疼痛隐隐,时作时休等各种劳损之症。

八、舒筋活络药水

[组成]生草乌40g 生川乌40g 生半夏40g 生栀子40g 生大黄40g 生木瓜40g 羌活40g 独活40g 路路通40g 生蒲黄30g 樟脑30g 苏木30g 赤芍20g 红花20g 生南星20g 上药在白酒3500g 米醋750g中浸泡,闭盖7天。随后取装瓶备用。

[功效]活血舒筋,祛风通络。

[临床应用]主治筋脉拘急挛缩,活动不利,酸痛麻木。凡损伤中后期均可应用。应用时,倒少许液体于手掌搽擦于损伤局部;如果配合自我按摩使用,则疗效更佳。

九、舒筋活络油膏

[组成]血竭60g 红花6g 乳香6g 没药6g 儿茶6g 琥珀3g 冰片6g。上药共研为末,先将前六味置于1500g香油中熬炼,后入冰片,再以黄蜡适量收膏。

[功效]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各种扭挫伤兼有寒湿外邪入侵者。症见局部疼痛、肿胀,关节僵硬,活动不利,肢体重着,遇寒痛甚,得热则舒,舌苔薄白,脉弦紧。用时以指蘸药,涂擦于患处;也可作为推拿外用药物,以增其效。

十、上肢损伤洗方

[组成]伸筋草15g 透骨草15g 荆芥9g 防风9g 千年健12g 刘寄奴9g 红花9g 桂枝12g 苏木9g 威灵仙9g 川芎9g。上药切碎,水煎外洗。

[功效]活血通络,舒筋利关节。

[临床应用]主治上肢骨折、脱位、伤筋之后的筋脉挛缩,关节伸屈不利,损伤局部酸痛麻木之症。

十一、下肢损伤洗方

[组成]伸筋草15g 透骨草15g 五加皮12g 荆三棱12g 蓬莪术12g 秦艽12g 海桐皮12g 生牛膝9g 生木瓜9g 花9g 苏木9g。上药切碎,水煎外洗。

[功效]舒筋通络,利关节。

[临床应用]主治下肢损伤之后的关节粘连,筋脉拘紧,活动不利,局部疼痛、麻木、重着之症。常用于下肢损伤之后期,以促进下肢功能的康复。

医案介绍:

案一、踝部扭伤

汪×,男,41。患者因行走不慎,发生左踝部扭伤,当晚发现左外踝肿胀,压痛明显,局部皮下瘀斑,踝关节的各方向活动受限。此乃气血瘀滞,络脉破裂,恶血留内,经脉不通。治拟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以活血舒筋汤出入。处方:当归9g 赤芍9g 伸筋草12g 落得打9g 路路通12g 延胡索12g 陈皮6g 续断12g 松节6g 羌活9g 独活9g 甘草3g。上方每日1贴,分2次水煎服。同时外敷自制的消瘀止痛药膏,隔天换药1次。4天后,踝关节肿胀明显消退,疼痛减轻,活动改善。上方去松节,落得打,加茯苓12g 桑寄生9g 牛膝12g 继续外敷消瘀止痛药膏。4天后,疼痛基本消失,稍有肿胀,踝关节活动基本恢复。再守原法。2天后全愈。

案二、腰部扭伤

李×,男,40岁。患者因搬提重物,不慎扭伤腰部,当即发生腰部刺痛,疼痛剧烈,转侧不利,行走困难。检查发现,第四、五腰椎左侧有压痛、叩击痛,局部肌肉紧张,稍有肿胀,腰部活动严重受限。舌黯,苔薄白,苔薄白,脉弦。肢体伤于外,则气血损于内,腰部外伤,络脉受损,恶血留内,瘀滞经脉,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治拟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十三味治伤方出入。处方:桃仁9g 红花6g 当归9g 苏木9g 延胡索12g 木香9g 青皮6g 三棱9g 莪术9g 乳香6g 没药6g 川芎9g 甘草6g 每日1帖,分2次水煎服。3帖后,腰痛稍减,压痛减轻,活动较前好转,舌暗,脉涩。再予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上方去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加牛膝12g 丹参15克。又服3剂,腰痛消失,腰部活动基本正常。嘱再服药3天后,即选适当功法锻炼,以增强腰、腹部肌力,防止复发。

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现介绍如下:

  中医病机要点

  祖国医学认为骨性关节炎属于“骨痹”范畴,《内经》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阴精虚久阳必虚。”《内经》有“男子六八,女子六七,虚衰之象渐显。”肝肾亏虚,肝主筋,肾主骨,筋骨不健,腠理空虚风寒湿邪易于入而致气血瘀滞,痰湿夹杂。《景岳全书》云:“盖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张氏医通》云:“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古人认为肝肾亏虚是膝骨性关节炎的病变根本,风寒湿邪是致痹外因,瘀血是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邪、瘀日久致虚,相互为患,亦成为其致病因素。

  刘德玉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辨证虽不出痹症范畴,但患者常年老,病久且多发于身体负重或活动较多的关节,故认为肝肾两亏、气血双虚、筋骨不坚乃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基本治则及方法

  根据上述病机,刘德玉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则应以补肝肾,益气血及壮筋骨为大法。同时提倡内外兼治,中西兼顾,以内治为主,兼用外治。

  内治法,以补益肝肾、补养气血、通络止痛为大法,方药如下:鹿角胶(烊化)15g,熟地15g,淫羊藿15g,川牛膝10g,肉苁蓉10g,生黄芪30g,白芍15g,鸡血藤15g,汉三七10g,没药10g,水煎服,每剂煎水500~600ml,早晚分服。加减法:有湿者加苍术8g,有热者加黄柏8g,膝肿胀明显加茯苓15g,薏米30g,有风邪者加防风10g,独活20g,寒邪者加附片10g,宜先煎20分钟。

  外治法,以温经、活络、止痛的药物作用,通过皮肤直达病变部位,发挥作用。方药可选用热敷散:刘寄奴12g,独活12g,防风12g,秦艽12g,红花9g,艾叶9g,桑枝30g,麦芽15g,花椒9g,川芎9g,草乌9g,生姜20g,栀子9g,五加皮15g,透骨草12g,大葱三根切断,将药粉碎粗末,用醋搅拌均匀,将药用纱布包裹,上锅热20分钟再敷患膝,注意患膝应用热毛巾敷盖,药袋放在毛巾外面勿烫伤,每次以药包的温度下降至凉为一次,每日两次,10次为一疗程。舒筋活络洗剂:桑枝15g,桂枝15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艾叶15g,花椒15g,红花15g,川乌9g,草乌9g,刘寄奴15g,木瓜15g,牛膝15g,煎取药汁和药渣熏洗患膝,每次20分钟,每日1~2次,10天为一疗程。

  刘德玉临症时能中西兼顾,辨证、辨病与辨位相结合,在病变不同阶段施以不同方法,如对于早期患者疼痛剧烈者可应用局部封闭治疗,对晚期关节软骨退变严重及关节间隙严重狭窄甚至消失者行关节置换手术。

  注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预防

  刘德玉认为因目前对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对其治疗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靶点。故应从中医“治未病思想”出发加强骨性关节炎预防,并提出防治结合、内外兼治、中西兼重的原则。

骨刺到底是什么“刺”?

  软骨被破坏后,软骨膜过度增生而产生的新骨,经骨化后形成骨赘,这是骨性关节炎病理过程中的一种代偿反应。增生的骨赘通常在骨骼两端四周同时存在,但投影在平面X线片上,可能仅表现为基底宽、尖端细的粗刺形状。为了便于描述,即称其为“骨刺”。

  错误认识1:关节肿痛是骨刺“刺扎”引起的

  一些人望文生义,以为骨刺是骨端如铁钉、竹刺样物深深地扎入组织,这是错误的。只有当骨质增生长期刺激,在骨刺周围产生了无菌性炎症,才会引起疼痛等症状。

  错误认识2:骨刺越大关节肿痛越厉害

  临床上常可看到有些患者双膝都长了骨刺,一侧骨刺很大,疼痛却很轻,甚至毫无疼痛;另一侧骨刺虽小,却疼得厉害。这是因为大骨刺并没有在骨刺周围引发无菌性炎症,而小骨刺却引发了。所以骨刺的大小与疼痛的程度并无直接关系。

  错误认识3:多锻炼就不长骨刺

  这种认识只讲对了一半。有实验表明,长期超负荷运动或劳作,不仅可加重关节面的磨损,而且还对关节产生高应力,刺激骨的再塑形,促使骨刺形成和软骨下骨硬化加快,加重软骨的退变。而另一方面,适当、正确的运动和劳动方式却可以预防或治疗骨性关节炎。因此,运动和劳动是一把双刃剑。

  错误认识4:特效药能消除骨刺

  骨刺成分和正常骨组织一样,有些吹嘘能溶解或除掉骨刺的所谓特效药,纯属子虚乌有。骨刺虽无法消除,但炎症却是可以消退的。只要消除了炎症,也就解除了疼痛。因此,治疗骨质增生的关键不是消除骨刺,是在于是否“永久”消除由于骨刺引起的炎症。

  错误认识5:手术治疗胜过保守治疗

  手术虽可切除骨刺,但应仅限于极少数压迫神经、血管、脊髓,造成严重功能障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刺。因为手术本身也是一种外伤,对一些病人会造成无菌性炎症,甚至刺激骨质增生得更快。高达40%的病人,在15年之后会复发骨刺。所以,手术切除并不一定能断根。

  错误认识6:骨刺有百害而无一利

  其实,骨质增生是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有些长期腰痛的患者,数年后腰痛竟突然消失,X线照片发现腰椎长了骨刺,使腰椎增加了稳定性而消除了疼痛;又如腰椎滑脱或腰椎结核等腰椎椎体不稳的患者,医生会人为地制造骨刺,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后,在两个椎体之间放上自体骨,使两个椎体融合为一起,椎体间生成大梁骨刺后,腰椎稳定了,腰痛也就消除了。

散瘀和伤汤

散瘀和伤汤 《医宗金鉴》、 【组成】 番木鳖油炸去毛 红花 生半夏各五钱(159) 骨碎补 甘草各三钱(9 g) 葱须一两(30 g)醋二两(60 g) 【用法】水五碗煎滚,入醋二两,再煎十数滚,熏洗患处,一日十数次(现代用法:用水煎药,沸后,入醋再煎5—10分钟,熏洗患处,每日3—4次,每次熏洗都把药液煮沸后用)。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 一切碰撞损伤,瘀血积聚,肿痛剧痛。 【方解】 跌扑损伤,瘀血凝积于经脉之中,血脉不通,则肿痛剧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伤肿,气伤痛。”形气损伤,即此之谓也。治当活血行瘀,散结止痛之法。方中红花活血行瘀;番木鳖、生半夏通络散结,消肿止痛;骨碎补补肾续伤;葱,醋通络散结;甘草调和诸药,以奏活血散结止痛之功。 【应用】 (1)本方功以活络止痛,适用于跌扑损伤,瘀血积聚者。 (2)加减应用 加入赤芍,川芎以增活血散瘀之功;加入乳香,没药以增散瘀止痛之力。 . (3)近代应用 软组织损伤瘀肿疼痛,骨折,关节脱位后期筋络挛痛以及风寒湿痹疼痛者均可应用。 【附方】 (1)消肿散(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方) 黄柏姜黄大黄苍术 陈皮香附透骨草散血草甘草用法:共为细末,青肿者,用酒醋调敷;灼痛者,用新鲜开水、蜜调敷。功效:清热化瘀,消肿止痛。主治:伤后瘀血停积,青紫肿胀(《中医骨伤科学》)。 (2)消肿散(《林如高正骨经验》) 黄柏黄连各60 g 侧柏叶150 g 透骨草穿山龙 骨碎补芙蓉叶天花粉 紫荆皮菊花叶各90 g 煅石膏240 g 楠香180 g 用法:共研细未,用蜜水各半,调成糊状,每El敷贴1次,每次8小时。功效:清热凉血,消肿止痛。主治:损伤初期局部肿痛者。 (3)腾药(《刘寿山正骨经验》) 当归羌活 红花 白芷 防风制乳香制没药骨碎补.续断宣木瓜透骨草 川椒各等量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用120 g加入大青盐、白酒各30 g拌匀,装入白布袋内缝妥,备用。洗用:煎水熏洗患处,每日2次,翌日仍用原汤煎洗,如此复煎,可用数天;腾用(即热熨):用药两袋,干蒸热后轮敷在患处,每次持续1小时左右,每日2次,用毕后药袋挂在通风阴凉处,翌日再用时,在药袋上洒上少许白酒,每袋可用4—7天。加减法:手部加桂枝、郁李仁;足部加黄柏、茄根;腿部加牛膝、虎骨;腰部加杜仲、桑寄生;胸部加郁金、茵陈;左胁部加栀子、降香;右胁部加陈皮、枳壳;肩部加川芎、片姜黄;骨折加土鳖虫、自然铜;兼风寒加厚朴、肉桂;理气加葱头、天仙藤;理血加汉三七,木槿花;舒筋加芙蓉叶、金果榄。功效:活血散瘀,温经通络,消肿止痛,舒筋接骨。主治:用于骨折、脱位、筋伤及陈伤,痹症等适用熏洗者。low: hidde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