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谁不知道!
原以为,它只产于西藏、青海、四川等高原地区。没想到,一些人在湖南、浙江等地的山上,竟然也发现了“野生虫草”!
不过,这些地区的“虫草”跟冬虫夏草长得不太一样,人们便称之为“平价版虫草”“乞丐版虫草”。
听闻这种“虫草”的药用价值特别高,人们纷纷进山挖来吃,这一吃,就把好多人吃进了医院。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泰辉(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菌物学会前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专家组成员)

很多人听到“虫草”二字,往往会以为,就是冬虫夏草。
其实,广义上的“虫草”,是真菌感染虫子后,形成的复合体。不同的真菌,感染不同的虫子,便形成不同的“虫草”。
人们在山上采到的“虫草”,其宿主跟菌种,都跟冬虫夏草不一样。可以说,跟冬虫夏草没啥关系。
好些“虫草”中毒事件,其实是由独角龙虫草引起的。因为独角龙虫草有毒,吃了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甚至拉肚子等中毒反应。
也有中毒者说,自己所采挖的,是“蝉花虫草”“蝉花”“野生金蝉花”。他们怎么也中毒了?很可能是采错了!
蝉花,是由一种真菌感染竹蝉、山蝉等蝉若虫后形成的,蝉花的“花”其实是真菌。
独角龙虫草跟蝉花一样,也由真菌寄生在蝉若虫上,但其菌种并不相同。由于独角龙虫草经常长在蝉花的附近,所以很容易被人错认为是蝉花。
蝉花应用的历史比冬虫夏草还要长,南方各地都有食用的习惯,还可入药治疗小儿疾病。
一些人专门上山采蝉花,是看中其药用功效。确实,蝉花是一种中药材。
著于隋唐的《药性论》这样描述蝉花:“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冠状,谓之蝉花,最佳”,还称其“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瘈,夜啼心悸”。
即小孩子晚上容易惊醒、哭闹不安,用蝉花可以助眠。
《本草纲目》也提到,蝉花可治疗惊痫、夜啼心悸,功同蝉蜕。但李泰辉教授不建议大家采挖野生蝉花食用。
因为,虽然蝉花没有毒,但野生蝉花会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普通人很可能将野生蝉花与其他有毒品种相混淆,进而造成中毒。
再说,蝉花毕竟是中药,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李泰辉教授指出,虽然虫草类真菌有上千种,但目前广泛被应用的只有冬虫夏草、蝉花虫草(蝉花、金蝉花)、蛹虫草(北虫草)、广东虫草等少数几种。
而被国家批准可以作为“新资源食品”(即新食品原料)的虫草,只有两种。
一种是蛹虫草,即超市、菜市场就能买到的虫草花,早已大规模量产;
一种叫广东虫草,是2004年,由李泰辉教授在广东境内发现的新物种,目前正在栽培推广。
经检测,虫草花和广东虫草中,都富含多种虫草活性成分;并且,两种虫草目前都已经有了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
日常饮食,大家可以选择食用虫草花或者广东虫草,营养价值高,安全也比较有保障。
(感谢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通讯员李诚斌对本文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