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木鸡集序》局部,左侧为收藏者所留观款。 文天祥《木鸡集序》局部。 现代人绘文天祥画像。 核心提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众所周知,这一千古名句的作者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 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书法展中,曾展出文天祥的草书作品《木鸡集序》,这是文天祥在世上仅存的三幅书法作品之一,堪称文天祥的代表作品。那么,这卷书法作品是如何从南宋的杭州流转到沈阳的呢?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董宝厚向记者讲述了它背后的曲折故事。 史记 SHIJI “一股清泉在流溢” 文天祥的《木鸡集序》是用草书体写成,精致、洗练、字迹秀劲,全卷一气呵成,具有俊逸豪迈的气息。 很多人以为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千古名句的英雄,写出来的字应该是气贯长虹、奔放粗犷的。“其实我们看他这幅字却出奇的轻盈秀劲。这卷书法通篇笔势迅疾,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无一懈怠之笔,在细腻流畅之间,又互不黏连,干净利落。笔触轻细而流动,挺拔秀劲,淡雅儒气。”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董宝厚说。 在书法上,文天祥深受王羲之父子和怀素的影响。“他的草书中杂糅着今草与狂草的成分。”董宝厚指着《木鸡集序》说:“你看文天祥的这件作品,点画精劲微妙,轻起轻落,显得清秀瘦劲。在字体结构上,不强调笔画之间的连带,每个字的结构显得十分空灵。在布置安排中,又疏密有致。同时,书卷上每个字的重心都较低,字体显得沉稳而有姿态。在书写的速度上,则显得不疾不缓,雍容不迫,颇有大家风范。观其作品,仿佛有一股清泉在流溢,俊逸并富有文人气息。” “从文天祥的这件传世墨迹中,我们既可以领略到其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真切地体会到这位英雄、爱国诗人在治学、为官、做人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人生态度,对今人仍有启迪作用。”所以,董宝厚认为,在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为数不多的文天祥真迹中,《木鸡集序》可以说是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投笔从戎前的最后作品 据史料记载,文天祥生于1236年,20岁时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在元军大举南下时,他力主抗元,屡次受命于危难之际,并任右丞相,代表朝廷出使元营。 文天祥不仅是抗击元军入侵的英雄、爱国诗人,还是颇有造诣的书法家。他的传世墨迹极少,目前全国仅有三件作品,分别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上宏斋帖》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另一长卷是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木鸡集序》。 《木鸡集序》宽24.5厘米,长96.5厘米,草书,共24行。文后,钤有“天祥”“履善”篆书白、朱文印。董宝厚介绍说,通过《木鸡集序》文后文天祥书写的一句“癸酉长至,里友人文天祥书于楚观”款可知,这篇序言写于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夏至。他的另一件草书作品《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写于同年6月,与《木鸡集序》相差不到一个月,书体的风格面貌完全相同,是流传至今的文天祥手迹中的“双璧”。 《木鸡集序》是文天祥投笔从戎前的最后作品。在写完这篇序言的半年之后,文天祥率军抗元。1278年,文天祥在抗元战斗中被元军俘虏。在元大都被囚禁三年后,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47岁。 文天祥推崇《诗经》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忠烈名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抗击外族入侵的精神象征。说起他,人们都会想起他的《正气歌》和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董宝厚指出,作为一个国家已岌岌可危时的爱国名士,文天祥悠游山水、恬淡安逸的时间很少,因此他留下的诗稿文集很少有小桥流水式的闲适文字。 《木鸡集序》是文天祥应诗集作者张强之请为他的《木鸡集》所书的序言。这年文天祥37岁,官至湖南提刑。史料载,文天祥与张强是同乡,关系甚好,他曾在《送张宗甫兄弟楚观登舟赴湖北试》诗中赞扬过张强的文采:“见说青年文赋好,士龙一笑共云间。” 《木鸡集序》不是讲斗鸡的事,而是阐述治学的见解。“木鸡”的意思取于《庄子·达生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故事说,经过3个十日的训练,被训练的鸡已变得非常沉着,不骄不惊,“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其他鸡一见都不敢应战,望而生畏地逃走了。木鸡意即德全,称人的修养到家,涵养高深,态度稳重,所以有“木鸡方备德,金马正求贤”的诗句。作者用木鸡比喻为人处世的修养境界。 序言中,文天祥讲了《诗经》与《文选》的渊源关系。《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里面收录的诗文都是文义和辞藻俱佳的作品,在宋代极受推崇,被宋人称为“文章祖宗”。在文天祥看来,张强的《木鸡集》酷似《文选》。可以看出,文天祥对张强的文章不乏赞美之意。 董宝厚说,文天祥短暂的一生中,为他人写过不少序文,常常在有条不紊、娓娓道来的行文中透露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阐发自己的深邃思想。在《木鸡集序》中,开篇的第一句“三百五篇,优柔而笃厚,选出焉,故极其平易,而极不易学。予尝读诗,以选求之”,表达了文天祥对《诗经》平易、自然、不矫饰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手法的推崇。他同时借序言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强调学习应从难从严的道理,叙说了学习方法要先学《诗经》,后读《文选》,才能收益更快。 “文天祥的许多诗歌也继承了《诗经》语言平易通俗,生动形象,感情奔放,气势磅礴,主题鲜明的特点,同样具有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董宝厚这样评价说。 作品消失了300多年,突然现身苏州 记者注意到,这件书法作品,从1273年之后到明朝之前的整个元朝,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甚至没有收藏这幅书卷的人的任何印章盖在这幅书卷上面。这是为什么呢? 为此,董宝厚推测,文天祥是抗元将领,在元大都被囚禁3年,面对元军屡次劝降,他誓死不降。元朝的统治者不会让文天祥的书法留在世上,收藏《木鸡集序》的人自然也不敢冒杀身的风险在书卷上留下自己的收藏印章,更不敢公开文天祥的真迹了。 此书卷的第一个收藏者是《木鸡集》的作者南宋张强。这卷作品在元朝消失后,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出现在苏州。据清朝书画鉴赏家顾复在《平生壮观》中记载,此卷书法作品曾被明朝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儿子文嘉在苏州购得并在卷后题跋。而据明朝张丑所著《清河书画舫》中记载,明末万历年间,此书卷又被书画家王稚登所得,王稚登也曾在卷后题跋。但在入藏清朝内务府前,这两篇题跋都已遗失。现仅存明朝人宋献、茅窗、宋毅三人的观款。 董宝厚介绍说,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混乱,许多名家书画藏品流散民间。清初有一个富商叫归希之,他专门请了一些代理人到各地搜罗信息,大量收购唐、宋书画名迹。他几乎将自己的钱财都用在了收购书画上。 但归希之有个习惯,就是他从不轻易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让人看。所以,他到底买了什么珍贵书画,买到了多少,无人知晓。 突然有一天,归希之一反常态,大张旗鼓地邀请众多文人士大夫前来欣赏他买的一幅书卷,这在当时曾轰动一时,这幅书卷就是《木鸡集序》。 归希之将此卷视为珍宝,一些富商缙绅曾多次求购,都被他拒绝。归希之还郑重地在书卷上盖上了自己的印章,可见他对此卷的珍爱程度。 在康熙年间,书卷被清朝高官宋犖所得,宋犖也是如获至宝,盖上了“商丘宋犖审定真迹”的印章。后来书卷被乾隆征进皇宫。 清朝灭亡后,这件书卷被溥仪盗出皇宫,随之流落到东北。1950年初,《木鸡集序》进入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至今,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辽博供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