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三门峡市,有一座国家二级博物馆-虢国博物馆。它是建立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其因出土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和墓主人级别高,分别被评为1990年、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观之—。2001年4月,虢国墓地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虢国博物馆有五个基本陈列,分别是:“虢国春秋—虢国文化史”、“虢宝撷英-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精华”、“梁姬风韵—虢季夫人墓出土文物”、”车辚马啸—虢国车马坑遗址”和”国君觅踪—虢季墓遗址”。 简言之,这五部分是:历史、展品、虢季夫人墓展品、车马坑、虢季墓。从这里看,只开放了一个发掘出的墓地。 虢国墓地出土过三万多件文物,博物馆的展品主要是青铜器和玉器。重头戏则是车马坑。在虢国博物馆,有一个展馆气势非凡,那就是车马坑,总长40余米。站在坑前,仿佛看见了远方虢国的车队,旌旗猎猎,车马长啸,何等壮观。 早在2800年前,虢国的战车就曾驰骋于大河上下,漠北草原,中原大地,江淮流域,为周王室东征西讨,铁骑所至,风云变色,称雄一时。 历史学家曾有言,虢国如果没有消亡的话,秦的崛起则艰难的多。虢国正是拱卫西周的军事屏障,也曾是中原大地最强悍的军事利刃。而这一切,都是以兵士的强悍,武器的先进,以及快速化部队为基础,军队的迅捷,无疑就是虢国在车马技术上的卓越领先。 上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已陆续发掘清理出多座西周晚期的车马坑。其中,第1051号车马坑,位于墓地西北部,主墓距东面15米处是三门峡虢国太子墓。车马坑呈长方形,坑底南北长29 米,东西宽3.3-3.5米,深3.05米,坑口深0.6-0.75米。坑内有10辆车和20匹马,车由北而南排成一纵列,马头和车辕均朝北。 编号为M2001虢季墓东6米处的车马坑,是虢季墓的陪葬车马坑,该坑共出土车13辆,马64匹,犬6只。大多数马位于坑面半部。车辆位于坑北半部,而且每辆车下叠压两匹马。车的辀、衡均相互叠压,前一辆车的舆压在后一辆车的前辀、衡上,所有车辆均排列有序,即车辀头朝北,车舆朝南,依次错列排放。这些车马坑均系虢国高级贵族墓葬的陪葬坑,它们不仅分布相对集中,形制、方向基本相同,而且坑内都埋葬着数量不等的车和马。 这不仅足以证明当时的虢国是拥有崇尚武勇好战的强悍的军事力量,并且在军队的编成和组织上达到了高度统一化,成为征战迅猛且取得胜利的良好前提。 虢国墓地北部的车马坑群,则位居虢国墓地的重点埋葬区,是该区域墓葬的陪殉车马。从编号M2001号虢国国君墓出土的44副马衔推断,这座长46米,宽5.2米的车马坑中葬有战车22辆,战马44匹,如此众多的陪殉车马同葬一隅,不仅是目前我国田野考古工作所罕见的车马陪殉现象,也为研究西周之际姬姓贵族的墓葬等级制度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反映出西周时期虢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三门峡虢国人制造车马的高超技术。 我们可以说,在研究历史,和文物的价值判断上,这些大型的车马坑群,不会逊于西安兵马俑坑。它以其高度的历史、文化、科学,军事作用和观赏价值,成为中华文明和世界制造科技史上书下了极其灿烂的一页,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实物历史溯源及丰厚的精神财富。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车马具有独特的技艺,首先与殷墟出土的车相比,加大了车衡与车厢之间的距离,增大了服马的活动空间,更便于服马奔驰,使人乘坐起来更加舒服。 其次,车轴变短,车轨宽缩小,提高了车的灵巧程度和车辆对路面适应的能力,进而增强了车辆的机动性和行进速度。 再次,车辐条数量增加,加强了车轮的抗震荡强度和支撑力,减轻了因轨宽缩小而可能产生的车辆失衡问题。【援引《三门峡虢国文化研究》张彦修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最后,虽然青铜车马器不是车马的关键构件,但它却可以增强车的牢固性和灵活性,提高对车马的控制能力。 有关文献上摘录的虢国车马数据表 这些车马的诸多特点反映了其造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三门峡虢国人对车马的特殊情感。 从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车马质量可以看出三门峡虢国当时造车工艺水平要求相当之高,正是精益求精的技术,细密的内部分工,青铜技术与造车进一步结合,才造就了如此辉煌的车马成就。发达的手工艺技术是三门峡虢国车马文化的技术基础,浓郁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实际需要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门峡灿烂虢国文化是在中华文明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灿烂夺目的青铜文化是以高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精湛的青铜科学技术为支撑点的。其工艺完成需要丰富的采矿、冶铁、铜锡比例配置,涉及到物理、化学、几何知识;车马制造,结构严谨合理,力和美、实用和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渗透着三门峡虢国在军事方面的特色文化,其文化内涵的魅力蕴涵着三门峡虢国独特的文化,也令我后世望尘莫及。 |
|
来自: Loading69 > 《博物馆/展览馆/艺术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