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阴人看病不用愁,这些身怀绝技的大师就在身边...

 昵称64249083 2019-05-2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漫漫7000年

滚滚长江水养育了江阴人

也孕育了属于江阴人的灿烂文化

在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以故事传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节庆、民间知识与信仰等非物质形态存在,历经千百年,又完好遗存的,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全球化进程加快,它们的生存环境逐渐遭到改变。不少“非遗”项目正在面临着消亡或失传的危机。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植于江阴丰厚的文化土壤

体现着江阴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穿越历史,依然散发着浓郁的江阴味道

从今天起

秀江阴推出

<忆江南·江阴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推介

今天,小秀为大家带来的是

第一期

江阴中医

中医诊法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氏中医诊法

94岁的国医大师朱良春曾说过:“江阴为中医之乡,实至名归。历代著名中医迭出,近代有三大名医:朱氏内科、周氏妇科、承氏针灸。”朱氏内科系江阴近代三大名中医之首。朱氏诊务繁忙,授徒众多,学术影响广泛。

朱氏对治疗伤寒、湿温及调理肝胃门类诸病以及热病中兼挟阴经见症,或肾虚之体复感外邪的一类病证尤为擅长。

▲朱氏医案抄本

▲脉诊

▲江阴市中医药学会花海兵应用朱氏咽喉诊

▲无锡市名中医陈正平指导学生腹诊

朱氏内科对伤寒或内伤杂病创用“脐腹诊法”、“咽喉诊法”,在辩证、诊断上独树一帜。江阴市中医院现专设“名医堂”,朱氏弟子多人坐堂,把脉济世。

中药制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致和堂膏滋药

近代中国,中医中药界素有“南有胡庆余堂,北有同仁堂,中有柳致和堂”的赞誉。晚清名医柳宝诒在江苏江阴创办的“柳致和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致和堂

▲熬制完成的致和堂膏滋药

▲致和堂膏滋药容器

一百多年来,致和堂继承发扬祖国中医药传统,坚持特色,济世为民,先后被国内贸易部和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其膏滋药传统制作工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致和堂创始人柳宝诒先生的手书处方

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更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多年来,涌现了一批全面掌握膏滋药制作技艺的高手。在今年正式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江阴市刘柏生成为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澄江膏方

膏方文化发源于江浙沪一带,在江阴尤盛,自2009年起,江阴每年举办“澄江膏方节”。为进一步传承发展江阴中医“澄江膏方”文化,以江阴中医流派为代表的“澄江膏方”形成了一套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有特色的膏方制作工艺。

▲第六届“澄江膏方”文化节

▲澄江膏方制作过程

作为“澄江膏方”的主发源地和代表,江阴市中医院的膏方强调“一人一方,辩证施药”,在中药膏方进行个体化加工的前提下,以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为指导,确保膏方质量,为广大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诊疗技艺·专科诊疗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谢氏骨科

谢氏正骨世代在云亭行医,自谢氏骨伤祖师谢裕明创始,代代相传至今已有8代传人。自1964年谢氏第六代传人进公立医院起,谢氏骨科开始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断完善壮大,江阴市骨伤科专科医院已成为在江阴以及周边县市享有盛名极具特色的骨伤专科医院。

▲自制纸夹板竹夹板

▲推拿疗法

1964年,谢氏第六代传人谢金朝进入云亭医院联合诊所,后又与其堂侄谢正熙一起成立了骨伤科,并尝试把谢氏骨伤科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并引入了现代工业的产物——硬纸板,其特有方法,在周边县市骨伤科界别具一格。2000后,谢氏第八代传人,谢彦、谢澄铖加入,使得谢氏流派的骨伤科队伍不断壮大。

源远流长的中医正骨疗法以“不开刀、不吃药、康复快、花钱少'的特色,治疗骨折、关节脱臼等骨伤疾病,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氏妇科

周氏妇科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创始人周学诗,享誉沪、苏、锡、常一带,与当时的朱少鸿,陈鹏飞两大家齐名,并称“江阴三大名医”。第四代传人周慕丹行医六十年,医名远扬。

▲周氏妇科学习笔记

▲周氏第四代传人周慕丹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医疗系统也随之正规起来,而此时的周慕丹已然是整个江阴中医妇科的泰斗,恰逢江阴人民医院重新组建,虽然没有优厚的待遇,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然而周慕丹想的是如何更好地用杏林的光辉福泽更多的病患,毅然受命,担任江阴人民医院中医妇科主任。药品奇缺,周慕丹便带领着学生上山采药,边积累药材,边传授知识。由于医师少,病人求诊难,他便放弃休假,尽量多排门诊。后又加班加点,整理、编辑、全程参与了江阴市《中医学简编》的撰写。

周氏妇科第五代传人周湘钟,现为江阴市长寿卫生院院长、江阴市名中医师;周氏妇科第六代传人周飞栋医校毕业后,随祖父周慕丹学医,今在江阴市人民医院中医妇科坐诊。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医疡科

疮疡病广义地说是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涵盖了现代中医外科学所包含的疾病内容: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病、肛门直肠疾病、男性前阴病及外科其他疾病

早在明代永乐年间,在长泾镇,一代名医夏颧,以疡科著称,其墓出土十余件疡科器具,包括手术刀、探针、剪刀、洗淋壶、熏罐、药刷、是一套十分罕见的疡科文物器械。

▲诊脉纲要

▲中医疡科传人在为病人看诊

▲调膏

▲加药

▲治疗

近现代,杜云谷、吴卓耀一脉传承的疡科,惠泽江阴城乡及周边地区。李一之,江阴南闸人,擅长中医疡科,医术精湛,治疗“流注”、“疔疮”手术高超,远近闻名。

城东街道的任氏中医疮疡科,也久负盛名。以治疗“流注”“久治不愈的溃疡”“乳疾”“表浅无名肿痛”等疗效独特而名声远扬,现由市名中医任广心之孙任劲松领衔,2000年挂牌“江阴市中医外科医院”。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氏针灸

朱氏针灸起源于清代同治年间,创始人朱孔阳,为宁波名中医。因战乱迁居澄江西门业医,同治癸亥(1863)年迁移至江阴黄桥定居,设药铺兼业岐黄,以中医针灸施医。朱氏针灸自创立以来,历时5代人的传承和发扬,已成为江阴中医针灸中的一枝奇葩。

▲针具

▲给韩国病人治疗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的生活节奏快、劳动强度大,骨伤高发。朱氏针灸发展至今,对诊疗颈肩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喉科、中风后遗症诸症积累了丰富和独特的经验。

青阳医院针灸镇痛门诊部是江阴市中医特色专科,随着骨伤各症的患者愈来愈多,朱氏针灸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疗效。

中医诊疗技艺·特色技艺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肝胆疾病中医外治

江阴月城中医肝胆病专科医院,以中医中药和中医传统外治为特色,治疗疫毒、积聚、症瘕、胁痛、黄胆、臌胀等肝胆疾病。说到月城中医肝胆病专科医院,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邹逸天

▲中医肝胆外治专科创始人邹逸天

▲药剂

▲《护肝拔毒软膏》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中成药

邹逸天出生在三代祖传专治黄胆病的中医世家。他的祖父、父亲专为地方上患黄肝胆病的病人治病。在旧社会,农民在田岗上赤脚种田,一阵阵雨或暴雨过后,勾虫或其它毒素进入身体,患及肝脏,引起黄胆。祖父获得一张专治黄胆病的方剂,祖父和父亲就以此张方子为病人治疗黄胆病。传至邹逸天,他就在这基础上拜江阴、武进名中医刘康显、奚仲英为师,悉心学习中医内科,后又开创了肝胆外治新途径。特别是通过多次临床课题科研,上升到国内外中医药的新高度,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阴市科技一等奖、国家发明专利、国际科技杰出贡献奖。

在他的带领下,2006年,月城中医肝胆病专科医院成功创建“江苏省中医肝胆重点临床专科”。如今,医院已投入500多万元,用于改造医疗设施,并计划投入1000万元,用于医院扩建并建立江阴中医肝胆网,将中医肝胆专科发扬光大。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直接灸

远古时期,人们在用火烘烤食物或取暖时,不慎受到灼伤,意外发现减轻或治愈了某些疼痛。由此,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火能治病,以后又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践,逐渐形成灸法。

灸法治病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华士镇的直接灸研究者,重要人物有承淡安和他的学生李襄铎。经过上世纪三十年代承淡安的研究传承,直接灸不仅在国内,还在国外有很大的影响和发展。李襄铎承淡安的故籍学生,他用直接灸救治病人五十多年,经济实惠,疗效显著,上门求治者众多。

▲直接灸传人李绍康

▲经络记录

▲清艾条

江阴法尔胜有一员工,嗜睡,请李襄铎之子李绍康灸治,针灸百会,天池、太冲、神万、足千里,每穴3壮,灸治2次后生效,3次后李绍康教会她自己针灸,嗜睡症已痊愈。

苏州某中年女子,过去一直以浸发经销豆芽为业,双脚长期浸泡冷水,风寒入骨,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行走艰难,经李襄铎之女李绍慧灸治8次,已经能够行走自如。

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澄江三伏贴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最闷、最潮的时候,而今,江阴已经进入酷暑难耐的三伏天,但先别愁成苦瓜脸,好好把握三伏天,这也是治病好时间。

自2009年江阴市中医院举办“冬病夏治”开始,“澄江三伏贴”顺势形成,并不断得到发展。2011年,江阴市中医院拨出专款设立名医堂和集粹堂,同时组建中医三伏贴专家团队,同时将三伏贴制作纳入了制剂室管理,建立三伏贴加工流程,“澄江三伏贴”不断得到传承创新和发展。

高超的江阴中医技艺其实远不止这些

还有张氏儿科、吴氏喉科

中医院皮肤科中医外治,顾山胡氏伤科、蛇科

......

因为这些传统医学的存在

江阴人看病、治病变得更加便利

也正是这些让江阴人骄傲的优秀中医

为祖国的中医药领域

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非遗”回归、贵在保护

保护的核心是传承、更是铭记

分享给身边的人

让我们一起记住江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起留住江阴文化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综合来源:《江阴好中医》

《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

《江阴市资料汇编》

鸣谢:江阴市中医药学会 花海兵

江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杨洪

江阴市卫计委中医科 陈文广

编辑:萝卜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