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大学整理了两篇战国竹简,专家指出证明今本《尚书》确系伪作

 读思行666 2019-05-22

本文为林屋公子“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015:清华简《说命》

我们有个俗语叫“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但这里说的“书”不是泛指书籍,而是特指叫“书”的作品。这些“书”是商周流传下来的政府文献,孔子曾经编《书》作为历史教材,到战国时期又分成《夏书》《商书》《周书》等。之后经过秦火焚烧,西汉时期今文学家又汇编起来,取了个我们熟悉的名字——《尚书》。所谓“尚”就是“上”,“尚书”表示的就是前朝的文献。之后儒家经典有“四书五经”“十三经”,均有《尚书》一席之地。

然而,正是这部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明清时期的科举官方参考资料,真伪性却是饱受争议。从唐代开始就有人质疑,到宋代吴樾正式开始考证,之后经过明代梅鷟、清代阎若璩、惠栋等,终于认定了这部《尚书》是“伪古文《尚书》”。当然,伪古文《尚书》也不是全伪,其中保留了二十八篇的真今文《尚书》。

2008年开始,清华大学对入藏的一批战国楚简进行整理,其中就发现若干类似《尚书》的文献。其中包括《清华简》(一)的《金滕》《尹至》《尹诰》《皇门》《祭公》《程寤》《保训》七篇,以及《清华简》(三)的《说命》等。已故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认为,这些就是真古文《尚书》。因为根据《尚书序》来看,《尹诰》《说命》应该就是《尚书》中的《咸有一德》《傅说之命》,但却又与传世《尚书》完全不同,那么传世《尚书》为伪作的证据更确凿了。

清华大学整理了两篇战国竹简,专家指出证明今本《尚书》确系伪作

《尚书》

这件事在网络上一度被炒得很热,似乎清华简足以证明《尚书》为伪作。但这种认识还是过于简单。比如在《尚书》的《咸有一德》《傅说之命》里,某些句子是先秦文献中出现的,但是在清华简《尹诰》《说命》中却未出现,甚至可以说存在根本的文本差异,而不仅仅是字词问题。那么,凭什么说清华简是真,而《尚书》就是伪?为什么不能反过来,《尚书》是真,而清华简是伪?事实上确实有学者这样认为。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尚书》传承说起。

如前所述,《尚书》本称《书》,是商周时期的文献汇编。虽然孔子编订了一些,但没有完全定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喜欢引用《书》来作为观点论证,引用最多的是《左传》,其次是《墨子》,其他诸家也都多少有所引用。这些记录不少不见于后来的今文《尚书》,可见有很多已经失传了。另外,诸家引用同一内容的《书》,甚至同书引用的同一内容,文字都有所出入。这很可能来源于竹简传抄的错乱讹误。

另一个问题是,诸子为了托古改制,喜欢编造史实作为依据。除了流传下来的《商书》《周书》被改造,更有了《夏书》以及更早的《虞书》。整体来看,越往近世的《周书》真实性越高,越往上古的《虞夏书》真实性越低。《虞夏书》其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表现的就是儒家的一种政治哲学,这些内容又被太史公编入了《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成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古史。

清华大学整理了两篇战国竹简,专家指出证明今本《尚书》确系伪作

孔子

可见,这些内容未必是史实,但我们仍然认为,这是真的《尚书》。历史学者王晖先生指出,作伪分为“有意识作伪”和“无意识作伪”。“有意识作伪”如西汉张霸献伪古文《尚书》,这是在《尚书》失传后自己有意制造的赝品;而“无意识作伪”就如《尧典》《皋陶谟》《禹贡》这些,是战国、西汉儒家集体创作的托古之作。所以,我们就可以把战国《尚书》称为真《尚书》;因为是用六国文字写的,所以又叫古文《尚书》。

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明令焚烧《诗》《书》;而到秦始皇统一,更是将政令布到了天下。但是,仍然有漏网之鱼。其中秦朝博士伏生,将一部《尚书》藏在了家中墙壁,到西汉初年取出,经过拼凑整理后形成二十八篇。因为战国竹简已经破烂不堪,所以当时人用西汉文字抄录下来,这就是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所以西汉今文《尚书》是传承于战国古文《尚书》的真作。西汉今文《尚书》在传承时又分为欧阳氏学、大夏侯氏学、小夏侯氏学三家。东汉末年欧阳氏《尚书》被刻入《熹平石经》,成为官方认可的权威版本。

但从西汉中期开始,又出现了古文《尚书》。第一次是汉武帝时,孔子后代孔安国所献家传本,比今文《尚书》多十来篇;第二次是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古宅,得到了一批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又多十来篇;第三次是汉成帝、元帝时,刘向在皇家藏书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第四次是汉成帝时,张霸所献的一百〇二篇古文《尚书》,被刘向经过校对后认为是伪造,但其保存的《尚书序》却流传了下来。

东汉时期杜林也得到一部古文《尚书》,但其篇目与今文《尚书》一致,经过卫宏、贾逵、马融、郑玄、王肃等人传承,于曹魏正始年间刻入《三体石经》,也成为官方认可的权威版本。

清华大学整理了两篇战国竹简,专家指出证明今本《尚书》确系伪作

熹平石经

但是西晋末年战乱,今、古文《尚书》都失踪,两部石经也都损毁。所以在东晋初年,梅赜又献上一部古文《尚书》,共五十八篇,正合刘向、郑玄说的数目。其中包括今文二十八篇,但被拆分成三十三篇。除了三十三篇今文外,还有二十五篇古文。全书标有孔安国的序和注,所以大家认为这就是西汉孔安国家传的真古文《尚书》。之后唐代官方颁布《五经正义》,就是以此古文《尚书》为正文,孔安国传为注,唐人孔颖达作疏,后来刻入《唐石经》中。

之后就是经过唐、宋、明、清的考证,认为这部古本《尚书》为伪,但其中保存了真实的今文《尚书》。这就是古文《尚书》、今文《尚书》、伪古文《尚书》的来历。

伪古文《尚书》虽然整体为伪作,但是作者很聪明,他把先秦文献中引用《书》的内容抄录了进去。这些内容,当然可视为真古文《尚书》。但如前所述,战国时期,同篇《尚书》存在不同的传抄版本,那么清华简《尹诰》《说命》也是战国时期的真古文《尚书》。这两者之间是并列的版本,其实是不能互相证伪的。所以,真正揭穿伪古文《尚书》的,实际上更多仍得益于历代学者的考证。而不仅仅是通过两篇出土《尚书》,认为整个传世古文《尚书》是伪作。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

商代王后妇好生前是女中豪杰,为何去世后被商王主持与先祖冥婚?

“司母戊鼎”改称“后母戊鼎”已九年,然而很可能是把对的改错了

《史记》里五帝时代的人,在这件文物中却是商朝人,这是穿越了吗

出土文献记载了这则志怪故事,原来商朝是这样灭掉夏朝的!

考古发现的商王世系表,证明商朝存在,但颠覆了《史记》这些记载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网易历史频道等纸刊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