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方法胜于说教 对劳动缺乏兴趣的孩子有很多,是因为他们视劳动为苦差事,没有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不尊敬热爱劳动的人等原因造成的。 孩子不愿意劳动,时间久了,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惰,学习上不努力,导致成绩下降,在生活方面,孩子懒惰就会处理不完手头的事情,生活变得没有条理,自理能力也会变差。孩子从小养成不爱劳动的习惯,长大以后主动性就会很差,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时效率就会很低,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 所以,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很重要。孩子树立了劳动的意识就会及时处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事情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条理。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做事时也会更加努力,从而看到劳动的价值,在劳动中得到快乐。在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供父母参考: 1、给孩子讲名人勤劳的故事 前文已多次提到给孩子讲故事的方法,把道理融人故事中,让孩子通过故事更容易理解并接受道理。 家长也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名人劳动的故事, 给孩子树立榜样, 提高他们劳动的意识,看到劳动的价值,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在劳动得到快乐,同时也继承了中华民族勤劳的传统美德。 2、给孩子创造愉快的劳动环境 家长可以试着让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劳动,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劳动更像是在玩耍。比如,让孩子帮忙扫地,家长可以在隐蔽的角落放一些玩具或是零食,孩子扫地仔细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得到奖励。长此以往,孩子不仅可以在劳动中得到了快乐,逐渐喜欢上劳动,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做事认真的习惯。 3、对孩子进行“厨房教育” 父母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做饭,让孩子参与到其中,比如,询问孩子想要吃什么,和他一起去买菜,然后让孩子择菜、洗菜、拿调料,询问孩子要放多少调料,要如何炒菜等,这样做饭的过程就会很有趣,孩子对做饭也有了兴趣,不会再“饭来张口”了。吃饭时,也要及时肯定孩子今天的劳动,他们就会有自豪感,认为劳动是有意义的。家长可以从做饭这方面逐步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参与劳动的习惯,让孩子不再袖手旁观。孩子不仅可以得到锻炼,改掉懒惰的习惯,而且可以从中得到快乐。 |
|
来自: 雅博学苑 > 《行为引导,习惯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