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当代油画家写生作品展”暨专辑出版艺术家谈写生(三)

 老薛osxh3nrppl 2019-05-22

本期访谈六位艺术家:全山石、杨参军、庞茂琨、高山、王福明、施晓杰

  主 题 阐 释  

本次展览暨出版《路:当代油画家写生作品研究专辑》的策展思路、学术指向是向经典致敬,并且反思传统在当下的意义,目的是开拓与探索中国油画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我们认为,中国人画油画,应该尊重两个传统:西方的传统和中国的传统——我们既要熟悉西方的油画传统和油画语言,又要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注入到写生创作和本体语言中,使中国油画体现中国的人文精神,进而产生时代特征,或者可以称之为“当代性”。

  访 谈 内 容  

本次学术活动我们设置了几个关于写生的问题,要求艺术家回答,形成的文献经过整理后将纳入专辑出版,供大家分享。

1、请您谈一谈,怎样继承、消化西方的油画传统?

2、中国的绘画传统也注重写生,比如:“搜尽奇峰打草稿”“吾手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中得心源,外师造化”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意”是中国绘画的特质,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请问,如何在油画写生中注入中国的文化传统,体现中国文化的“写意”精神?

3、在图像、信息泛滥的当下,怎样理解写生的重要性?怎样体现“写生”的当代性?

4、从您个人出发,谈一谈您对于写生的心得体会。

  全山石  

中国著名油画家、教育家、中共党员、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自幼喜爱绘画与音乐,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今中国美术学院)留校任研究员。1954年由国家选派赴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60年毕业获红色全优文凭并获艺术家称号。同年回国后一直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曾任该院油画系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院教务长等职。曾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等,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乌克兰艺术科学院院士,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等。

任何个人风格,乃至民族风格都是自然而然地从这种娴熟中生发出来的。全山石的油画既有其个人气质的印记,也具有中国油画特有的气息。但就油画而言,他从未简单地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他尊重油画本有语言,即使在他临摹敦煌壁画时,他也没有从表面上吸收民族元素或图式,而是以油画语言重新阐释其色彩与构形之美。对他来说,艺术的风格可以进行比较,个人的艺术格调有高有低,但风格绝无等级之分。艺术是人类创造中的一个特殊领域,艺术只有优劣之分,而无先进与落后之别。全山石坚持走油画写实的道路,因为他深知,油画媒介的发明和推广,就是为了更好的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与自然物象。完全脱离“写实性”,也就失去了画油画的意义。

波德莱尔说过,造型艺术是一种“同时包含客观与主观的唤起性魔术,是一个外在于艺术家和艺术本身的世界”。通过艺术家的思想和手而超越了技术、风格、个人而融入艺术史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杰作。这些都是全老师的油画探索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这本画册的价值所在。

——曹意强  摘自《饱满的笔触,交响的形色——论全山石的油画艺术》

全山石  《高原上的青年》  布面油画  60cm×50cm  2007

全山石  《老艺人》  布面油画  34cm×24cm  1980

全山石  《塔吉克医生》  布面油画  40cm×53cm  1984

全山石  《小提琴手》  布面油画  77cm×59cm  1958

全山石  《塔什库尔干农妇》  布面油画  106cm×85cm  2013

  杨参军谈写生  

1958年生于安徽濉溪县。1982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学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

我的视线被有选择的引向了生活中最熟悉的人与物之中,我画家乡的发小,在他们已过中年的脸上,我看到了岁月和生命的流变的痕迹,同时也感到了自己内心的冲动;我画家乡的风景,在那些近乎原始的低山浅水中,寻找着儿时的记忆,我更迷恋于在那枯枝麦绿的对比中抒发自己对家乡自然真挚的热爱。

眼在看,其实是心在看,我的眼睛开始躲避着一些风景,也开始寻找新的风景,特别是近期的庭院创作中,我仿佛感到那些松针和枝干与中国传统文人之间的心灵相通。我深知自己的视觉中有了更多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也有了更多自己的独特的“心意”。

我在眼与心的纠结中,实践20多年,我深知写生的行为本身不是我们画画的目的,但只有在直观体验中,我才能感受到世界所具有内涵,因此,我只能不断前行。

杨参军  《静物之五》  布面油画  80cm×100cm  2012

杨参军  《家园之十》  布面油画  60cm×150cm  2017

杨参军  《“家园”系列之一》  布面油画  60cm×90cm  2017

杨参军  《“家园”系列之二》  布面油画  60cm×90cm  2017

杨参军  《家园之二》  布面油画  100cm×100cm  2015

  庞茂琨  

1963年生于重庆,1978年至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至1988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油画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画院院长,重庆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凝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审视,一种自我反省,一种向外探求。有趣的是,在这凝视的目标下,庞茂琨着重表达的是一系列的女性。在他的大量作品中,女性占据了显著的位置,从早期描绘彝族女性到后期描绘城市女性,尽管对象的身份有了重大变化,但隐含其间的一种观望,一种凝视,一种反省,却一直主宰着艺术家的思维。我从来不认为庞茂琨可以简单归入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的风格中,我甚至认为,庞茂琨就其趣味方向与探求深度来说,和那种过度注意描绘的表面细节,尤其和那种美女风格毫无相同之处。的确,出现在庞茂琨作品的女性总是那么妖娆多姿,总是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光泽,但是,真正引发我们兴趣的,或者说,真正让庞茂琨笔下的女性具有意义的,表面看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气质,一种让人一看就不想忘掉的品相,但内里却是一种思考,一种关于凝视,以及隐藏在这凝视背后的对立的思考。

——杨小彦  摘自《不不动声色的凝视——庞茂琨油画中的观看意识及其主体建构》

庞茂琨  《黑裙女孩》  布面油画  80cm×60cm  2018

庞茂琨  《仲夏》  布面油画  120cm×100cm  2018

庞茂琨  《冰岛女人》  布面油画  76cm×61cm  2010

庞茂琨  《女孩肖像No.1》  布面油画  60cm×50cm  2016

庞茂琨  《绿衣女》  布面油画  80cm×65cm  2017

  高山谈写生  

1962年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油画家、敦煌壁画临摹专家。198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85年调入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室从事壁画临摹工作。1994年至1996年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大学院(研究生班)平山郁夫工作室留学。1997年归国返敦煌研究院任段文杰院长秘书。1999年辞职,在敦煌市设立敦煌美术研究所,开始职业画家生涯。现为敦煌市敦煌美术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客座教授、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如果抛开那些玄虚的理论,就以一个画画人的直白说,别画的那么逼真就是写意。西方油画写生从印象派开始就已经全盘写意了。中国画从诞生就没有写实过。外国的写生和中国的写生有所不同。中国画的写生最终目的是为创作积累形象素材,“搜尽奇峰”也只为打个草稿,欧洲油画写生本身就是完成一幅作品。再一点,中国画写生只写轮廓与形,就算以形写神吧。几乎与色彩无关,而欧洲油画写生的全面兴起是为了色彩革命。作为油画,即便称为中国油画,色彩肯定不能抛弃。剩下的只有“中得心源”这个中心思想了。而这个画论观点是否是中国画独有?欧洲人没这么说不等于没这么做。于是,把对物写生的概念加强为对物创作,也就是别画得那么像,无论形体还是色彩关系,只画七分像叫小写意,只画三分像叫大写意。再用上国画中“下笔即造型”的技巧,我看就是中国油画的写意精神了。我感知的很具体,可操作。用形而上的高谈阔论阐述这个写意精神听起来高大上,但永远没人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高山  《老街区》  布面油画  50cm×40cm  2016

高山  《教堂》  布面油画  40.5cm×51cm  2017

高山  《耶稣到过的地方》  布面油画  60cm×80cm  2011

高山  《过雨》  布面油画  90cm×150cm  2017

高山  《静野》  布面油画  70cm×110cm  2017

  王福明谈写生  

1966年出生于河北承德。1988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河北油画学会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家乡对于那些在异地工作的人来说,总是一种挂念。那种常牵挂在心,念之不忘的情感,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故此:家山无双。

念及家乡的山水是走出大山之后的事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怀乡之情与日剧增。好在我能有一技,画家山。从前,每每读到别人用极丰富词句描写家山情感时,总认为有玩弄文字之嫌,但待多年之后,我也想抒写对家山的依恋,总觉得再好的词句赞美,也不如我家山青草、山花的味道令我依恋、着迷,那清泉汇聚的小河,夜不闭户的民风和善良的邻居,让我铭记。

所以想家山、画家山。画心中这无双家山。

王福明  《霜》  布面油画  80cm×100cm  2019

王福明  《塞北-春》  布面油画  80cm×100cm  2012

王福明  《早春》  布面油画  120cm×150cm  2012

王福明  《一方山水》  布面油画  150cm×200cm  2012

王福明  《山沟沟》  布面油画  600cm×80cm  2012

  施晓杰谈写生  

1971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职业画家。华东交通大学当代艺术与景观设计研究院研究员、瑞典诺贝尔艺术中心特聘画家。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油画创作班。2016年受聘于中国人民大学画院色粉画高研班导师。2017年受聘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景观设计研究院组建色粉画工作室。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通常我们从两个层面去抽取自我艺术表达的需求: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大自然与人类社会为艺术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资源,在我看来,写生只是把艺术家的工作直接搬到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或人文社会中而已,因此,写生既创作,既个人观点与看法的表达,那种照景搬运的工作只是浪费时间而且毫无意义,由此就意味着我必须考虑如何运用艺术语言与个人观念对于客观事物进行直接转换的问题,因此,景为我用,借景抒情,借物表态。

在写生的过程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艺术家去直接面对,第一就是用绘画语言对你所抽取的客观事物的艺术转换。第二就是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思考与认识的艺术转换。因此说写生的主角是人而非事物本身,自然与社会的艺术资源无穷无尽,艺术表达的方向取决于我们抽取了什么以及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态度。

施晓杰  《长岛渔港No.3》  布面油画  60cm×80cm  2017

施晓杰  《太行写生·1》  布面油画  50cm×65cm  2017

施晓杰  《园啊园》  布面油画  70cm×50cm  2018

施晓杰  《水啊水·1》  布面油画  50cm×70cm  2018

施晓杰  《水啊水·3》  布面油画  50cm×70cm  20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