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会劳动、鄙视劳动?解决问题真得从娃娃抓起

 草原牧歌莱州 2019-05-22

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参与劳动的机会,向孩子传递劳动光荣的观念,这才是对他们真正的爱,让子女与劳动“绝缘”,是短视的溺爱与伤害。

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劳动无足轻重。受访教师表示,当前“崇尚分数、崇尚快乐”的青少年不少缺乏劳动概念,不仅不热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更缺乏自我劳动的习惯和意识。(《半月谈 》5月4日)

洗碗扫地、洗袜子洗衣服这些最基本的劳动,很多青少年不仅不愿意做,而且真不会做,完全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劳动“小白”。除了不愿做、不会做之外,在有些青少年眼中劳动“低人一等”,只有没本事的人才做体力活儿。

若只是个别青少年的问题,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可在不会劳动、鄙视劳动已经成较普遍现象的情况下,如果依然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不引起足够的警觉,后果或不堪设想。现在的青少年,终有一天会变成社会中坚力量,可劳动意识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必然拥有。如果连中坚力量都不会劳动,甚至鄙视劳动,无法想象社会如何取得进步与发展。

担忧青少年劳动概念缺乏,不会劳动、鄙视劳动,绝非杞人忧天、无事自扰,无论从他们自身成长,抑或整个社会延续进步发展观之,都是值得关注的课题。其实,青少年缺乏劳动的危害已经开始逐步显现了:一些毕业生眼高手低不愿就业、培养一技之长的职业教育不受待见、生活中一味追求安逸不想奋斗等。如果缺乏有效力量介入,情况还可能恶化,“未富先懒”或成未来几代人无法摆脱的标签。

一些青少年不爱劳动,并非天生就比爷爷辈父辈们懒惰,而是生活条件改善了,父母对孩子的娇惯加剧,以及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英雄”,让孩子们没有机会接触劳动,久而久之开始变得不会劳动、鄙视劳动。

犹记得小时候,由于家中兄弟姐妹较多,父母唯有整天辛劳工作才能维持家庭的运转,洗碗、做饭、洗衣等家务就都落在了我们姐弟三人身上,虽然那时也会为谁做多了谁做少了而打闹,但现在我们却是家务劳动的受益者,不仅烧得一手好菜,在工作上也养成了勤奋刻苦的习惯。那时在学校,不仅有劳动课,每周还有一至两天要轮流打扫班级与进行校园大扫除,这对于培养劳动能力与劳动意识也大有裨益。

但现在这样的机会对孩子们而言可谓少之又少,在家可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轮流呵护着,在学校无论是出于安全风险的考量,或者是为了挤出更多时间学习以提高分数,劳动课程多让位于“主课”,即使开设,大多数也常常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

以往一谈到问题的解决,我们总会说“要从娃娃抓起”,以至于有段子戏谑,“放过孩子,中国的娃娃都快不够抓了”。玩笑归玩笑,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意愿、劳动能力,还真得从娃娃抓起,而且宜早不宜迟。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参与劳动的机会,向孩子传递劳动光荣的观念,这才是对他们真正的爱,让子女与劳动“绝缘”,是短视的溺爱与伤害。而学校作为教育重地,除了文化知识教育外,劳动教育也要真正重视起来,让孩子均衡发展,两条腿一般粗,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撰文/夏熊飞

微信编辑/黄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