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7分的新剧王,直面人类真实「禁区」

 板桥胡同37号 2019-05-22

十点电影原创

剧评看多了,标题总有一些套路可循。

剧王、神剧、X刷、豆瓣9.X......

写稿时要是遇到一部全方位适用上述关键词的新剧,真是做梦都能笑醒。

例如今天这部。

不过说实话,它的观感实在“不咋地”。

在看第一集的1个小时中,十点君不得不几次按下暂停。

缓一口气,再接着看下去。

许多观众也都是一边说着“揪心”,一边打出五星。

编剧对此不以为然,“我从来没有想让任何人感到舒适”。

同样的,这篇文章也没想过如何让人读的舒适。

但还是希望大家都能看看。

毕竟,真实并不总是让人开心,但自有雷霆万钧之力——

《切尔诺贝利》

Chernobyl

“黄暴台”HBO出品。

上周刚播出第一集,豆瓣9.6,IMDb9.5,烂番茄新鲜度95%。

不仅口碑吊打同档的其他剧集。

播放量和讨论度也正逐渐逼近自家烂尾的兄弟剧《权力的游戏》第八季。

“剧王”易主,已成定局。

目前豆瓣评分涨到了9.7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爆炸,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科技浩劫。

这次事故造成32人当场身亡;

27万人罹患癌症,其中9.3万人因癌死亡。

至今仍有受到辐射影响而导致畸形的胎儿出生。

据联合国估计,此次核爆炸至少影响到了 350 万人,污染了近 5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核电站附近的普里皮亚季,一座曾经为汇聚高精尖人才而精心打造的“模范城镇”。

酒店、游乐园、高档餐厅应有尽有,当地人甚至能在商场里买到香奈儿五号香水。

而如今,那里成了一片死寂的废墟。

没有人类,只有偶尔穿林而过的狼群。

许多灾难片在描绘末日图景时,总是极尽夸张之能事。

恨不得每一帧画面都挑战观众的极限,带来最强烈的感官冲击。

可《切尔诺贝利》不一样。

它平静、阴冷,却比直接的爆发更加残忍

那场历史性的大爆炸,在剧中不过就是远处居民窗外,一团闪现不过1秒的光亮。

可就在这1秒之后,灾难才刚刚来临......

爆炸发生后,整座城市被警报声震醒。

年轻的消防员同妻子道别:“他们说问题出在屋顶,仅此而已。”

周围居民拖家带口走出家门,“我们要到桥上,那边看得更清楚”;

医院里的医生望着远处的火苗,“还没有伤员送来,说明火势不大”。

由于核工程的专业性及隐秘性,普通民众对其知之甚少。

就连医护人员也极少有防辐射意识。

视野最开阔的大桥上——

小孩、大人们迎着漫天飞扬的粉尘,远远地望着那冲破云霄的光柱。

在反应堆火光的映衬下,那晚的夜空显得格外绚烂。

然后第二天照常上学上班。

很久之后,人们才意识到——

那个美丽而诡异的夜晚意味着什么。

与此同时,爆炸后的核电站却是另一番景象。

从事发现场赶回来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报告了反应堆爆炸的真实情况。

当晚值班的副总工程师迪亚特洛夫,却认为这人已经被吓得神智不清。

出问题的,只是个水箱而已。

工作人员拿出低精度的辐射监测仪器,上面的数值瞬间达到仪器的上限——

3.6伦琴(相当于400次胸透的辐射量)

听到这个数字,迪亚特洛夫反而松了口气。

然后继续沉浸在自己乐观的设想之中,以此来逃避职责、麻醉自己。

就这样,最初的谎言“完美诞生”了。

它犹如一颗轻巧的小石子,在被丢入一个僵化官僚的决策系统之后,激起了层层扩散的余波。

从工程师到厂长,切尔诺贝利的核能专家们对这次爆炸充满了狂妄的幻觉

他们在大小会议中不断重复:

问题不大,3.6伦琴

事故原因已经查明

正在控制中

已经控制了......

官员们也很乐意采纳这样的说法。

毕竟,切尔诺贝利是当时苏联引以为傲的世界上最安全的核电站

如果发生了严重事故,谁敢承担这个责任?

和稳定比起来,其他的都要站次要位置。

在面临危机的时刻,有人转而相信妄想。

可他们却忽略了——

谎言或许可以阻挡真相,却阻挡不了核辐射的蔓延。

从爆炸发生当晚开始,事态就已经超出了控制......

第一批到达现场的消防员和还在核电站内部抢修的工作人员,成为了这场灾难中最早的牺牲者

有的工作人员还没走到反应堆,就开始呕吐不止。

如果稍有不慎被划伤,伤口立即大面积渗血。

消防员起初都以为是普通的建筑物起火,穿着最简陋的防护服就赶到了火灾现场。

其中一位消防员出于好奇,随手捡起地上的黑色石块。

在随后短短的几分钟之内,整个手掌迅速溃烂。

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作品《切尔诺贝利的悲鸣》里,曾记录下一段消防员瓦西里和他妻子的故事——

在从事故现场回来的几个小时后,瓦西里的妻子在医院见到了自己的丈夫。

他躺在病床上,全身水肿,皮肤胀得厉害,几乎看不到眼睛。

所有人都不能与他有身体接触。

护士说,他们已经不是人了,而是一个个“核反应堆”。

14天后,瓦西里去世。

他的妻子当时还怀有身孕,生下来的孩子不到4小时就夭折了,死于肝硬化。

瓦西里夫妇这样的遭遇,在切尔诺贝利实在发生过太多太多。

但这一切,他们原本或许可以不用承受。

尽管各项指标和人体反应都在明显暗示着辐射值远超预期,但领导者仍然咬定“3.6伦琴”,迟迟不愿将爆炸的真实情况公布出来。

整个事件的发酵过程,比爆炸本身还要触目惊心。

3.6伦琴。

这个既不正常也不严重的数字,起初被高层人士口言之凿凿地反复提及。

200伦琴的测量仪爆表?

那肯定是测量仪坏了。

有人看见堆芯里的石墨被炸出来了?

他看错了。

真实的数据一再被刻意忽略。

但也有一些人,没有眼力见和大局观。

执意要撕破这件“皇帝的新衣”:

400公里外的白俄罗斯研究员乌拉娜,检测到了当地空气的辐射值超标;

远在莫斯科的核专家列加索夫,在最高层的会议上不顾一切、据理力争;

向来做派官僚的长官鲍里斯,要求下属全副武装、载着精密仪器尽量靠近事故现场。

然后带回来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15000伦琴。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确认爆炸无疑

意味着8吨多的核反应物质,全部暴露在空气当中。

相当于3,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颗子弹的威力!

事实上,直到爆炸发生的第二天,苏联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当时布满放射性粒子的云层已经飘到了瑞典,瑞典一家核电厂检测出了云层中逐渐升高的辐射值。

他们立即向苏联方面询问,真实情况逐渐被揭露出来。

随后,整个欧洲都陷入了核辐射的恐慌之中......

法国立即禁止了孩子们的户外活动。

然而在切尔诺贝利——风暴的中心,学生们还在肆无忌惮地游戏。

事故发生36小时后,35万人从这座城市撤离。

那位前一天还信誓旦旦、认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老干部。

登上大巴时,已是满脸的哀切。

大多数居民不了解实情,以为只是出去暂避,两三天就回来。

1200辆载满人的大巴,排着长队缓缓驶离......

整座城市空空如也。

人类的自救和权力的撕扯,刚刚开始......

有人曾评价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一个“充满了政治悲观和科学无知的恐怖故事”。

其中有太多傲慢、无知和狂妄,如今依旧在轮番上演。

以至于十点君都说不清,这部剧带来的恐怖片般的观感,究竟源自哪里。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并不是它会被错当成真相。

真正危险的是:

如果我们听了太多谎言,会再无法分辨出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