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隐藏的是他无比狠毒的心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9-05-22

文|飞鱼说史

稷下空多士,谁为国重轻。列城七十二,死者一书生。——刘克庄《杂咏一百首·王燭》

春秋没有哪个诸侯国一直兴盛。

战国也没有哪个诸侯国一路衰亡。

总是处于战国七雄末席的韩国和燕国,也都曾让其余诸侯国瞩目过。

赵国、魏国、齐国、楚国,也都曾有一统华夏的能力,只是历史的天平倾向了秦国而已。

尤其是战国后期的齐国,曾一度和秦国并列为东西两个最有实力的诸侯,在秦王的建议下,齐王和秦王还曾称过帝,史称“东西二帝”。

秦国的强大源自于一直遵循商鞅变法,从根源上扭转了败局,而让齐国声名大震的并不是它的强,而是它的学术,因为它一度是百家争鸣的中心。

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隐藏的是他无比狠毒的心

齐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官办的稷下学宫。

但是由于齐泯王的狂妄,齐国的强大终究成为了昙花一现,公元前284年,随着燕国的乐毅联合韩、赵、魏、秦共同伐齐,强齐就不复存在了。

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他无比狠毒的心。

齐国的稷下学宫曾名震战国,那么乐毅攻克了临淄之后这些人去哪了?

我们还得从稷下学宫说起。

齐国治国思想近水楼台先得月。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官办的,私人主持的高等学府,是齐桓公创办的,办学的地点就是齐国首都临淄稷门附近,所以被世人称之为稷下学宫。

那么这个高等学府是干嘛的呢?其实就是官府选拔人才治国的地方,说白了就是官府培养干部的地方,古代人读书莫不是以当官为终极目的,俗话说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个道理。

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隐藏的是他无比狠毒的心

稷下学宫强盛的时候,到底多厉害?春秋战国时期又被称为百家争鸣的年代,而稷下学宫曾笼络了几乎在中原大地上的每一个学派,即使秦国统一天下遵循的法家,在稷下学宫也存在过。

当时的君主,其实也并不知道自己的国家用哪个门派能强大,但是对于齐国而言,它却能利用稷下学宫笼络的学术逐个试试,这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大批有才之士,也正是从稷下学宫开始崭露头角的,比如,申不害,孟子,鲁仲连,慎到等。

临淄被乐毅攻破,稷下学宫不复存在。

天有不测风云,当然也会有轮到齐国头上的时候,因为齐国出了一个齐泯王,并不是说齐泯王很昏庸,而是他好大喜功,不懂得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强大的国力让齐泯王狂妄的没边没沿,终究引来五国伐齐。

战国得以持续三百多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个诸侯之间的制约和平衡,但是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那么就会立即引来其余诸侯的不满,齐国吞掉肥沃的宋国,就是打破平衡的关键点。

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隐藏的是他无比狠毒的心

名将乐毅也在伐齐的这场战争中大放光芒,因为他率领燕军一路南下,连战连捷,当时的齐国有74座城池,被乐毅在几个月之内攻破了72座。

这72座城池里,就有齐国的首都临淄,临淄被破,稷下学宫再也没有举办过任何学术论坛,这也意味着稷下学宫其实已经不复存在了。

乐毅伐齐为何会留下2座城池?

乐毅留下两座城池不攻,这正是乐毅的狠毒之处,燕国这时候并没有能力全盘接收齐国的能力,再说其余诸侯国也不会放任燕国吞齐,乐毅留下这两座城池也是为了防止齐国人拼个鱼死网破。

所以乐毅留下了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池,改用怀柔的政策,也就是想用燕国的仁慈,把蜗居在这两座城里不愿意投降的齐国人淡忘掉家破国亡的仇恨。

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隐藏的是他无比狠毒的心

这一招狠不狠,当然狠,毒不毒,相当毒,我们都知道武力征服一个国家,虽然容易,但是想要磨灭掉国人的意志和思想却相当不容易,相反,你的武力越猛,被践踏国家的人民就会越仇视你,当然,只要有机会,势必会反叛,而乐毅这种政策,就是为了征服齐国人的心。

假使燕国真能一直沿用乐毅的这个怀柔政策,那么说不准还真能化齐为燕,只是新即位的燕王等不了,也看不透乐毅的良苦用心,所以乐毅打下来的齐国城池,最终被田单收复了。

临淄被破后稷下学宫的名士去哪了?

关于齐国名士的去向有史料这样记载: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余人,有爵位于蓟者百余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临淄被乐毅攻破后,接受乐毅怀柔政策的就有一百二十余人。

其中,有20人在燕国得到了封地,而有100多人在燕国当上了官,这是很吓人的一组数字,我们可以想想,这些曾经吃着齐国的米,临淄被破后,竟然改弦更张去燕国吃肉去了,此等士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隐藏的是他无比狠毒的心

当然,这些士人里还有一个例外也是唯一的一个例外,这个人叫王燭,此人在齐国有很大的名气,乐毅攻破了临淄之后,特意交代士兵,不得打扰王燭,并且自降身份想见见王燭,燕兵就去请这位稷下学宫的名士。

但是,这些燕兵的趾高气昂,让王燭很不爽,看着国破家亡,王燭老泪纵横,朝向王宫的方向,拜了三拜,随即自挂树枝上,上吊自杀了,这是历史上记载的唯一一个看着齐国被破,而以身殉国的稷下名士,相比较那些去燕国做官的士人,王燭是何等的令人敬畏。

飞鱼说:

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隐藏的是他无比狠毒的心,因为乐毅的这种做法,不是为了摧毁齐国,而是为了彻彻底底征服齐国,乐毅糖衣炮弹的攻势,让齐国无数人忘记了自己曾经吃着齐国的米,住着齐国的地。

齐国的稷下学宫曾名震战国,那乐毅攻克了临淄之后这些人去哪了?这些空有一肚子才华的名士,绝大部分抛弃齐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燕国享福去了,当他们在燕国高枕无忧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即墨,莒城两地的齐国人还在苦苦坚持着要复兴齐国。

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为何独留2座?这背后隐藏的是他无比狠毒的心

难怪南宋的豪放派诗人刘克庄,针对这段历史会发出了“稷下空多士”的感叹,想想也是,曾经名震一时的稷下学宫,当齐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这些人几乎所有都变成了忘恩负义之人,如果放在现在来说,这些人就和抗日战争时期那些为鬼子卖命的汉奸,没什么区别了。

这些稷下学宫的“名士”,虽然才华横溢,能力超强,但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为了私利愿意出卖自己灵魂的人,也注定会彻彻底底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正如王燭、屈原此类人,才能名垂青史。

对此,您怎么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