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有你们乐道的苟且?苏轼只有眼前的诗与田野

 静雅轩345 2019-05-22

选自:孔子学堂

自打北宋以来,苏轼很忙也很红。都知道他从政四十年,流放三十三载,日子熬得挺不消停,于是多少人劝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言外之意,“想开点”。其实我们掰掰时光,就会惊呼“非也”。因为苏轼的智慧空前绝后,所以苏轼的日子美如夏花——

一、天赋勤勉,高效努力

《三字经》里有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老泉哥不是别人,正是大文豪苏轼的父亲。据说彼时的纨绔少年,最爱吃喝玩乐和游山逛水;偏偏落榜后发了狠,一把火烧掉旧稿,拼了命把诸子百书读开去。

这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情怀,留给儿女的不仅有满屋子书籍,更不乏“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骨气。而且母亲程氏也识文解字,耳濡目染中,美好的种子方便跟随知识扎根心底。

二十岁,苏轼带弟弟进京赶考,他在考场上写就的文章令主考官欧阳修赞叹不已,甚至萌发主动退出文坛、以为后生让步的感慨。

四年以后,又一场别开生面的制科考试拉开帷幕,最后录取的四十一人从四万多进士生里脱颖而出——谁个是等闲之辈?苏轼得了第三等,苏辙得了第四等。宋仁宗不由脱口而出:

“朕为子孙后代得了两位清平宰相!”

消息一出,街头巷口议论纷纷:苏家两兄弟好天赋。

▲ 苏轼《寒食帖 》

其实天赋都是汗水给的,学霸苏轼也并非异数。除了从小书读百遍,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会写字起,苏轼每读一部经典就坚持从头抄到尾。

你以为他靠“死学”?他有自己的专用“九九”,即一套独特的“关键字记忆法”。

以抄《汉书》为例:第一遍,一段事抄三个字;第二遍,一段事抄两个字;第三遍,一段事抄一个字。旁人看过去,只见墨迹密密麻麻递减而不知其意,只有苏轼自个儿明白:这纸上的每个字都在脑子里排山倒海呢,触类旁通呢。洋气些冠名,这叫妥妥的“发散思维”。

苏轼庞大的成就正是这样达成的。如同冰心所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勤不光能补拙,还能帮我们远离低效率的努力。

勤奋让苏轼这般优秀的人更加优异;寻常人,何乐而不为?

二、初心不忘,宠辱有则

初中历史课有讲到,北宋后期朋党之争可谓相当严峻。这不,王安石要变法,司马光要守旧,俩队伍领导都是响当当的人物,针尖对上麦芒,怼起来互不相让。

深谙为官之道者最善察言观色,选定有前途的跟着才有希望得到好前途。苏轼却在两党之间游移。他提醒新党慢慢来莫要急功近利,官帽搞丢了,人被流放到外地;旧党瞅准时机拉拢他,提拔他做正三品,可他继续“卖乖”: 恢复旧制不可,全盘否定改革不对,于是又遭贬官和流放。

实际上,他恪守一条清晰的戒律:新也好,旧也罢,对群众有利才是王道。

倘若苏轼想通了“择木而栖”,官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不难。不过苏轼不稀罕,心底有个声音铿锵作响:做官先做人,做人须做君子。

“乌台诗案”中,苏轼遭人陷害,足足四个月身陷囹囵。都说挫折是把双刃剑,可苏轼的剑锋永远保留奋起的锋芒。上任徐州府知州不过一个月,黄河水泛滥,百姓惶惶不可终日,苏轼却在城墙上搭个草棚住进去。身教胜于言传,榜样做足了,民心安定了,各路力量拧成一股绳抢修堤坝。

洪水退去,苏轼不肯歇脚,继续带领百姓大修水利。在徐州如此,在杭州修建“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在黄州创办“东坡雪堂救儿会”救助弃婴……苏轼走哪都没闲着。

王尔德说:“任何地方,只要你爱它,它就是你的世界”,做官的苏轼怀揣了这种朴素的思想意识。就说徐州的水利工程吧,根本算不得苏轼的“本分”——北宋时期黄河大概四五十年泛滥一次,修了难免落成别人的政绩。可任尔东西南北,苏轼忙于利在千秋的东西,心里头哪里装得下个人得失?

三、精致生活,悦己之旅

前面说到苏轼的工作境况不算安定,成天介兜兜转转,日子却过得滋润,何也?

且从生活小事谈起,民以食为天,他在任何时候都不曾亏待自己的嘴巴。

被流放黄州时,苏轼拓了五十亩荒地,自己种菜,自己打粮,吃纯绿色的东西。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生活自能见南山。不过成天吃素也难受,小羊肉鲜嫩无比,想吃,无奈囊中羞涩,买不起咋办?好在当时“猪肉贱如泥”,调好了火候味道一样啧啧滴。

苏轼几经尝试,专程写过一篇《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这道“东坡肉”的烹饪方法,说白了是由“馋虫”“逼”出的灵感。

昔日儋州未经开化,苏轼初来乍到,处境自是尴尬,“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找不着“好米”下炊,苏老头对当地特产着了迷——牡蛎汁多肉美。他每次告诫儿子:

“这东东超好吃,千万别让朝里那帮人知道,要不个个来了争我嘴不是?”

像这样,美食家苏轼一生觅“吃”无数,东坡肉、东坡鱼……经济适用为主,样样不是盖的。

东西好吃,还得有好喝的作陪。还是在黄州,苏轼酒瘾犯了,干脆找黄豆偷酿美酒。酒实在太香,引来衙门找他算账:

“政府不许私人酿酒,苏大人怎么不听话?”

苏轼说:“余欲听之,而口不可。”管不住嘴,怨我吗?米酒、蜜酒、桂酒……小雅的,豪迈的,各类酒品跟着苏轼的脚步应运而生。

酒水贴心,十分应景,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吃饱喝足后他摸自己的肚子,“这里都是什么?”他说是“一肚子牢骚”。

这是苏轼的“悟道”之旅:我就是凡夫俗子,抛开光环才能看清自己。

有人说,每一枚吃货都是精致生活的信徒。的确,吃喝的目的岂止果腹?吃好喝好的境界在于“悦情”、“悦己”,自然而然“悦”了流年。甭管贫瘠抑或富足,能把顿顿吃咸菜的日子过到有声有色便是本事;甭管阴晴圆缺,但凡心里头装着金灿灿的阳光就能把嘈杂的生活经营成诗。

四、深情交友,性情做人

苏轼这么有才又这么有趣,人格魅力在那里搁着,朋友当然如云。但交友这回事远没有那么简单,损友、益友、诤友形形色色,哪种都有可能碰上。

譬如章惇,与苏轼相识甚久,彼此玩得挺愉快,可走的路终究不同。

章惇曾被旧党流放数年,新党得势后官拜相位。重新得宠的他旋即展开疯狂报复,差点儿掘了司马光的墓,苏轼这个摇摆不定的家伙必在其中,惠州、儋州都是这么“撵”去的。

直到宋徽宗废了章惇并接苏轼返京,章惇很慌神,他儿子也担忧无比,赶紧修书求见:“恳求坡老为相之后放过我父子俩。”

苏轼笑笑:咱们只有立场不同,没有情谊减分。苏轼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其实好与坏苏轼辨得清楚,只是设身处地去理解“人无完人”然后始终热诚地“以德报怨”是他交友的原则。

给另一位挚友名僧佛印写信,苏轼称最近修炼到“八风吹不动”,不贪婪,不嫉妒,不生气,空空也,大彻大悟。朋友面前此番“卖弄”,满满的小傲气不是?佛印原信退回,“放屁。”苏轼一下子爆发了,跑到金山寺破口大骂。

佛印哈哈大笑:“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轼也乐了:“呃,瞧我这修行哟!本本分分做‘人’才是真正的修炼啊。”

“胸有成竹”典故中提到的墨竹大师文同也是苏轼的朋友。苏轼赴徐州做官时,自称所画墨竹已与文同不相上下。文同一边顺水推舟地跟全世界宣告:苏轼画竹超厉害,属于我这边的大师一派。一边给苏轼写信:好啊,做袜子的布料(缣素)都到你那里去咯。

《答黄鲁直书》是写给黄庭坚的,苏轼交友的态度略见一斑:朋友之间有啥说啥,别端着别造作,恭敬不如毒舌。看吧,都是性情中人,情到深处才吵得不亦乐乎。

于是,用深情支撑起的友情必然无畏无惧。无论苏轼沦落何处,总有一帮真正的朋友不离不弃。此中魅力不难理解:“朋友无用”,朋友是用来“爱”的。朋友等于阳光和空气,彼此遇见了,爱得纯粹又坦荡。

……

这就是苏轼,固然身边不乏苟且,可他从不苟且地活。他在诗与田野间笑得灿烂而顽固。林语堂先生赞他“像清风过了一生”,而清风拂过,下辈子,下下辈子还是“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