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好了明理 2019-05-22

有一档很热的节目,《国家宝藏》,讲述各个博物馆中的“国宝级”藏品。在这个节目中,向观众们展示了大量的青铜器,比如下面这些。考虑到版权问题,我采用我自己在博物馆拍摄的照片,所标记的是拍摄地,而非收藏地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大克鼎,又称膳夫克鼎,拍摄于上海博物馆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皿方罍,商代晚期铸造,因器口铭文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妇好鸮尊,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云纹铜禁,春秋中期青铜器,拍摄于河南博物院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拍摄于湖南省博物馆。

看了上面这几件青铜器,我想很多观众们都会惊呼“太精美了”!但是……有的人也会想,它为什么会做成这个造型?看不懂啊!

很多中小学会要求父母在假期里带孩子去博物馆,进行“素质教育”。也有一些父母有意识地带孩子去看展览,扩充孩子的知识面。我曾经在博物馆看到很多带着孩子参观的家庭,他们很快速地带着孩子走过青铜区。大约这些看起来很古老的东西是啥,这些图案是啥,父母往往自己也并不很清楚。看了展牌,哦,鬲、豆、敦、簋,饕餮纹,夔纹……要么字认识,不知道是干嘛的,要么连字都不认识。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青铜器给很多父母带来的感受也许是——看着都头疼。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我前面已经写了一些谈青铜器的文章,我谈到,以青铜为代表的夏商周三代,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年,几乎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半。如果我们因为看不懂就忽略灿烂的青铜文明,那相当于把古代文明部分给“腰斩”了。

现在我想简单地写一些谈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的概述,分成几篇文章发完。

在这个专业方向上的大咖有很多,头条上就有好些,我姑且“抛砖引玉”吧,欢迎行家们共同讨论。

(一)青铜是什么

青铜,是在纯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也有的同时加入锡和铅。

纯铜即红铜,它的延展性好,但是它比较软,硬度还不如石器。先民们发现把纯铜和适量的锡熔铸在一起之后,它的性能就会得到大幅改变,变得坚硬。这个“适量”是怎么个适量法呢?一般认为,《周礼·考工记》之“金有六齐”,指的就是不同青铜器中锡所占的比例: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二里头文化,198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青铜爵的合金成分为铜92%,锡7%,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个比例,一方面是青铜的配料比例,而不是铸成以后的比例。因为锡容易氧化,所以铸成以后锡的比例会低一些。另一方面,它并不是铁律,根据生产实践而常常有新的发展,比如说,朝里面加铅。马承源说,加铅的主要作用是“耐磨性好,韧度高。”,同时也能“增强液态金属的流动性,使与陶范保持密合的接触面” (《中国古代青铜器》,第2页,第7页)。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作为铜与锡/铅的合金,青铜很坚硬,能够长期保存,而且它看起来很好看——青铜器实际上并不是青色的。青铜器原本的颜色并非是我们现在在博物馆中所看到的那种发绿、发黑的颜色,而是一种看起来非常赏心悦目的金灿灿的颜色。上图中湖北博物馆藏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它的颜色直到现在仍然是金黄的。当我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潶伯卣时,它的盖子是翻开的,一方面是为了让你看铭文“潶伯作宝尊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你看见青铜器应有的金色。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潶伯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二)青铜器的起源时代

在每个省级博物馆中,都有大量青铜器。在距今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突然兴起了,踪迹遍布全中国。

并不是说商代以前就没有制造和使用过铜器。目前发现有仰韶文化时期的黄铜片,在甘肃的马家窑文化遗址还出土了一把青铜小刀。有学者认为,公元前4700年的时候,我国铜器就出现了(任式楠《中国史前铜器综论》,《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第384—393页,三秦出版社,2003年)。不过这些还并非有意添加锡料而制成的青铜。这些马家窑文化以及龙山文化时期发现的大量青铜器物,与后来商代的青铜礼器在制造工艺、造型、装饰上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目前的材料尚不能肯定龙山时代已具备制作青铜合金的技术,它很可能仍处在红铜时代,但已遥望到青铜时代的曙光”(张忠培《中国早期铜器的发现与研究》,《中国北方考古文集》第238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小刀,图片来自网络。

青铜器的起源时间,容庚根据古代文献所说的“蚩尤作兵”,认为在蚩尤所处的时代就是青铜器的起源之时。问题在于,蚩尤处于什么时代?

郭沫若说,“殷之末期铜器制作已臻美善,则其滥觞时期必尚在远古或者在夏殷之际也未可知。”(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编序说——彝器形象学试探》,《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把青铜器起源放在夏殷之际,现在看来是一种比较可靠的观点。一则商代前期的青铜器,比如杜岭方鼎,工艺已经比较熟练,不大像是萌芽期的作品,二则现在还没有能明确判定为夏代的青铜器。正如同我在前几天发布于头条号的文章《二里头是夏都还是商都:图腾视角下的二里头时期夏商文化转换》中所谈到的,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现在尚在争议之中。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极不赞成将二里头文化全部等同于夏的,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商代文明。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青铜鼎,商前期,1974年郑州杜岭出土,在目前已发现的商代前期青铜器中体积最大。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青铜器代表着什么?

前几天我曾经和头条号上的网友讨论过这个问题——青铜器能不能日用。我给的答复是,青铜器日用,是在西周之后。带有所谓“饕餮纹”的商代青铜器,功用在于通神,应该不可能日用

那么当时用什么做日用器呢?

用陶器啊,本来青铜器的造型就是仿照陶器形制来的。青铜器制造需要使用大量陶范,最初制作青铜器的匠师,大约就是制作陶器的匠师。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司母戊鼎侧面的花纹,即所谓的“饕餮纹”。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对于青铜器形制和纹饰中所寄托的内涵——很可能是某种宗教内涵——究竟是什么,目前在学术界中还没有尘埃落定。我简单介绍一些观点:

国外有一些学者,认为“饕餮纹”等青铜器上的纹饰只是几何图案,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不把“好看”当做一种意义的话。马克斯·娄尔(Max Joehr)说:“它们并无任何确定的意义,既没有宗教的、宇宙观的或神话学的意义,也没有任何既定的文学意义。很可能这些纹样并无图象的意义。”(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罗森(Jessica Rawson)在《晚商青铜器设计的意义和目的》中说,“青铜器纹饰的主要目的似乎是用于标识礼器,其次是区分器物的品类和系列。在特定的器类、器型中,不同的纹饰代表着器物主人的不同等级,中国古代青铜器上复杂的纹饰主题并不是某种特定的思想模式或信仰体系的产物。”

国内的学者几乎没有谁认为青铜器的器型和纹饰是没有意义的。一种无意义的装饰,居然会产生像饕餮纹这样固定的、结构本体并不改变的“同一个纹饰母题”,这在神灵氛围浓厚的夏商周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大盂鼎上的饕餮纹,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器必然折射出社会结构等文化背景,正像郭宝钧所说,青铜器中蕴涵着“当时的风俗好尚、意识形态、工艺水平、文化进程”,马承源也认为青铜器是“指示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一种尺度”。现在我们正在反复研究的是,青铜器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意识形态,怎样的尺度。

与我同校的谢崇安教授在《商周艺术》中认为,“商代青铜礼器的造型与装饰所体现出的雄奇瑰丽的风格,完全是得赖于艺术匠师对生活的熟悉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论及商代虎形装饰时,他说“商人喜好田猎,尤其祟拜猛兽的勇力,所以他们也喜好在礼器上刻画虎的形象”。(谢崇安:《商周艺术》,第132页,巴蜀书社197年)我认为,这种观点已经接近了青铜器器型和纹饰所要表现的本质性内容,但还不够。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如果我们把青铜器认认真真地放到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如果我们仔细考虑《礼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我们就会发现——

商代青铜礼器,是上古图腾文化的产物。

(四)图腾氛围中的青铜器

我在曾经在谈二里头断代问题时说到过图腾:

图腾”(Totem)来自北美印第安人奥基华部落的用语“奥图特曼”(Ototeman),原意为“他的亲族”或“兄妹亲属关系”。图腾意指早期先民将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人格化,将其当作和集体有血缘关系的祖先与保护神,以其为集体的标记和名称,从而形成图腾崇拜。

图腾都是具象的,它反映着不同氏族的不同观念、习俗、文化信仰以及深层心理结构。

图腾也在发展变化,从氏族图腾而部落图腾,当它成为民族图腾的时候,图腾神往往就不再具有祖先的身份,而只是守护神。在这个影响逐渐扩大的过程中,图腾的形象会变形、简化或复杂化,比如中华民族的 “龙”的形象,应该就是多种动物图腾的结合体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陶寺龙盘,应为龙图腾的早期形象,图片来自网络

图腾与青铜器器型、纹饰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学者注意到。范小平说,图腾观念“正是甲骨文中那些具有图腾意义的文字造型基础。属于这种文字画的图腾标记,表现在甲骨文中,以后又出现在青铜器的造型或装饰中。”(范小平:《甲骨文中的图腾符号和残留于青铜器的图腾艺术对应研究》,《三代文明研究》(一),361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好了,说这些理论的东西太多,不大好理解。我们直接看青铜器吧。

我曾提到过,像爵、觥、鸮尊这种器型,以及青铜器上繁复的动物花纹,放到商代,这是典型的以动物为祖、为守护神的图腾崇拜的产物。普通观众也能看出来: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后母辛”青铜觥,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此器内中部与盖内均铸铭文“后母辛”

这个“后母辛”青铜觥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它看起来像个四足的野兽,但是它前面两个是兽足,后面两个是鸟足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特的造型——正如同我反复谈到的,商代的青铜器中,鸟纹是主纹,“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鸟在商代的地位极高,否则也就不会有我们文章开始的那个妇好鸮尊了。

但是,商代继承了夏人(如果有夏的话)的龙图腾。我们可以根据青铜器上满布的龙纹和凤纹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商是龙图腾与鸟图腾共同结成的一个部族联盟。在这个联盟中,鸟图腾承担着通神“帝使”的重要任务(甲骨文中“帝使凤”),在青铜器纹饰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但龙图腾仍然具有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妇好鸮尊的翅膀是大团蛇(龙)纹的原因: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龙图腾与鸟图腾共存于商文化中,商文化是拥有不同图腾的诸部落所形成的联盟,这也是妇好墓中会出现玉龙等大量玉制动物的原因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玉龙,商王武丁时期,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左传·宣公三年》记录了王孙满回答楚庄王的一段话:“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这么神奇的九鼎,它会是什么样子?时间已经过去几千年,我们当然不会知道九鼎具体的模样,但我们可以根据图腾文化来猜测,它大约会是这样:

从青铜器中解读夏商周:青铜器“是什么”与“为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