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验谈】谭宝硕:练习洞箫八大心法

 蒹葭微霜 2019-05-23
1
9

按:有一段时间没有编发箫的资料了,为了满足箫友们的心愿,今天编发谭宝硕老师的讲座录音整理。细细阅读,用心体悟,愿您受益,箫艺大长。

练习洞箫八大心法

谭宝硕

进与退

一个阶段只面对一个困难,遇到困难解决不了时,要果断地退回来,解决了再继续,哪怕回到单手持箫的状态,也不要嫌简单。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是考验我们的修行,习箫的经历就是修行,不能赌气,看到自己的心急,纠正了就是修行,退回去练扎实了,就是一大进步,有禅语云:“退步原来是向前”。

对与错

不能用苦练的方式来习箫,有怀疑的时候,就是错了。

错误尽量少犯,正确永远重复,吹一百次里,没有一次是错的,如果有,还存在侥幸成份,还存在错误问题。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对的,就看舒服不舒服。比如说姿式舒服吗?风门舒服了吗?音色听着舒服了吗?

大与小

我反复强调的两个字,就是“调整”。

将风门、气息等等调整到最佳状态,不要教条式来理解风门的大小,吹口与嘴唇角度的大小,比如有的人坚持45度角还是多少度角,口型的开合程度的大小等等。

要将注意力放在箫声的质量上,而不是某些以讹传讹的理论上,因为别人的身体状况、口型状况绝对是不一样的。

要注意提高气息利用率,正确掌握气量的大小,箫绝不是大力吹的,正象武术练家所说的:四两拔千斤。

简与繁

箫率真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深沉、朴实、谦虚。

很多有志习箫的朋友反映箫难学,我告诉他们,难学的根本在于歧途太多,传承一些单薄的东西,自然是不对的。

高僧大德虚云法师圆寂后,墓塔上只留下四个字:万缘放下。

不放下很多功与利,是习不好箫的,其他的大功利我就不多说了,比如有的箫友喜欢我的曲子,一开始就想练《云门夜雨》、《大江东去》等曲目,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是小功利,想进步快些,这是不现实的。

但也不要把箫神秘化,复杂化,箫可以简单,把音乐当成说话,话怎么说,箫就怎么吹。

比如,我们说话时,从未考虑要怎么运气、怎么换气,为什么箫一上手,就复杂化了呢?

有的追求音要多长多长,要循环换气,别人听烦了自己还在炫,炫技与音乐无关。

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吹不了太长的音,我们就分开,用几口气,慢慢地延长。

繁复沉寂后,平凡才是真。

要删繁就简,把最简单的长音练好,把指颤音练好,我到现在还在坚持每天这样的练习。

长音是基础,其他是花哨。

指颤为活指,莫嫌太枯燥。

方法正确后,重复即正道。

如果几十年如一日重复简单的,繁杂的自然不再难。

当然,繁杂的技巧并不是我们的目的,用技之时,要充分思考此技是否必要,如不是,坚决取消。崇尚自然化,摒弃市井气,闻者不觉得你曲中有技巧而产生了共鸣,这就达到真正的目的了。

器与师

珍惜我们手里的箫管,它不是一件产品,刚开始你认为它可能是工具而已;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感情的投入,它会转化为你的朋友;随着箫品的提升,我们会有一天认识到,你开始逐渐对手中之器产生敬畏,它发出的声音,可以反观我们的心声,它是我们箫途的引路人,是我们的老师。

这是从“器--友--师”的一个认识转化过程。 

内与外

岁月在成长,心也要成长,真要提高箫品,就要提升修养。

习技固然重要,但修行更重要。

我们不能用苦练的方式去急进,人生漫长,且吹箫去。

一休禅师云:一音成佛,是这一个音色,包容天地万物,人生百味。

我们习箫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更不是为了煽情,而是为了人生而学。

技的重复,是为了建立正确的记忆和思维,是为了提升艺的修行。

技要固化于内,艺要兼修于外。

当你觉得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传统文化和百味生活,会给予你充足的养份。(大道相通,陆游示儿诗里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

仿与悟

方法易得不易解,别人的具体经验,永远要根据自身情况来调整与适应,不要盲从。

听从别人的是获得标准(当然首先也是正确的才行),反观自己是培养能力。

技与心

习箫是通过一定方法,用箫声来表达心声。

要实现箫声,就必须要有技法,我很重视技法,要把基本功的练习贯穿始终,同样我更重视心法。

我的很多作品,更多的是走心,比如《故园旧梦》,是小时候母亲哼唱的一些童谣旋律和对往事的片断追忆,有很深的人情味儿,是用箫声来记录往事,是用语言来比拟音乐。

又比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尽了人的一生沉浮,我们用心去品读,少年、壮年和晚年听雨的感受,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心路历程吗?

我们用音乐的形式,去把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去体味人生,这才是韵味。(《静夜箫声》专辑里的《听雨》)。箫的表现要有感染力,这个感染力,靠的不是技,没有人工的造作。心声集中,箫声就集中了。心量宽广,箫声就宽广了。

谢光明根据2015年7月第二届谭宝硕洞箫大师班整理上文。老师授课内容博大精深,不是一堂单纯的箫艺讲习课,更象是一场人生开示课,每段话语、每个细节,既可统拢为体系,又可细解为脉络。整理上述内容,唯祈不负老师训导、愿有助同道解惑。(本文经谭宝硕先生亲自审定,如有转载,请勿更改内容,并标注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