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什么?是观念的客观化过程。如果一个观点没有论据支撑的话,它仅仅是一个观点。当这个主观认识能够客观化时,它就不是一个观点,会变成一个结论。 证券投资就是一个不断往内修心的过程,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确定性,而投资体系, 研究策略报告, 投资标的,买卖规则等这些都是内心的客观映射. 我的定位:市场面前我是一个弱者,我对股票价格无能为力,我通过认知感受市场。 我需要同参与者错位竞争,来总体上获得竞争优势。错位竞争最主要的发力点就是要寻找到因果逻辑后再进行投资行为。 投资结论要有逻辑性,尤其是底层逻辑。 有因才有果,关键是明辨因果,不能倒果为因。 严密的投资逻辑能帮助我们提高胜算,长期积累带给投资者丰厚的回报。 符合逻辑的投资结论才有大概率能够预见最终被大多数投资者接受。 股价是公司价值信息传播,并且使被传播到的人相信了价值,从而用价格来交换这种价值 深度研究能够加强逻辑的确定性 一个公司的研究时间至少超过300小时对安全边际,三年价值区间,赛道空间有清晰的结论对企业的估值合理并且有逻辑 需要减少投资系统的自由度,这样可增加确定性 下图中的A 和B,哪个系统更复杂? A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有五个自由度(就是五个东西相互不关联),B看起来复杂,但是只有一个自由度,通过底层逻辑把所有的路径关联了。 系统的简单与复杂并不是由描述资料量的大小决定而是系统的自由度。A系统的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B系统 想想我们判断证券买卖的条件吧:K线?大盘?经济环境?国际环境?公司?行业?仓位?买点?卖点?买卖规则?人性?大众情绪?估值? 如果你是难以数清的自由度构成的复杂的系统,从理论源头上就降低了确定性。 引用邱国鹭先生的话: 品质 估值 时机 然后时机由品质和估值决定,深表赞同。 这样的系统就只有两个自由度,这就是相对确定性的竞争优势!这是原点优势。 如何进行具体的投资?投资需要三好:好公司,好价格,好仓位 我眼中的好公司定性 三个标准 为消费者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产品特性 利用既有资源持续令公司增值的能力---ROIC、ROE 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意愿和能力---分红或业绩持续增长 两个基础 行业(或者个股)营收的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 领导人有企业家的格局,不仅仅是商人 一种大概率赚钱的可行路径(包括了对好价格的理解) 证券投资的目的:赚钱 股票价格:全体投资人的投票,我们说了不算。 买点:按照企业一年的价值衡量。 卖点:按照企业三年的价值衡量。 让时间做我们的朋友 复利:证券投资是资产同现金转换的活动,是非线性的金融行为学。 股票是一种资产,当资产产生收益的时候并且企业价值处于高估区, 我们需要卖出资产,自我分红,把利润的20-50%回归银行账户。 然后当股票低估的时候,这部分现金就转成资产,如此循环。 集中投资(含有好仓位的理解)---进一步降低了自由度,增加了确定性 1-2个重仓股票(占比75%-100%) 收获一个,埋伏一个,研究两个,滚动式发展。 投资是你要能够预见这棵树会开花,这是第一朵花,树上的花未开,但在你的心中已开; 等到树上开花了,而且不断的开,这是第二朵花,树上花开; 然后大众看到了树不断开花,想着树还会开更多的花,这是第三朵花,众人心中之花。 这就是股价的金融行为学。 用未来定量的价值锚观察你的股票价格在哪个阶段状态,定性的获得仓位结果和是否要更换标的决定。 通过选股一个自由度把大盘的影响,操作策略复杂程度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在市场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每一次投下一个标的都是一次创业,需要比分散投资研究个股更深入,比市场普遍水平的行业研究员/专业投资者更深入,在这过程中要客观对待你的观点,包括自我证伪观点,有更多的研究标的在这一步变不成因果逻辑,最后寻找到具备因果逻辑值得投资的个股。从而获得大概率的确定性和以此确定性为基础的操作策略。 修心的路途中,证券方面的书籍不在赘述,邱先生品质,估值,时机六字足以。反而是股市以外的知识对我理解投资帮助更大,我把认知同三个现代理论的结合运用。 混沌理论-认识证券市场 Ø证券市场是个混沌市场,投资是个非线性的金融行为学 Ø整体有序,短期不可测。 Ø微小的初始条件变化导致结果巨大差异。 Ø奇异因子和自相似在证券市场大量存在。. TOC制约理论—理解公司—深度研究因上发力点 Ø大视角整个供应链理解 Ø瓶颈以及有效流程,瓶颈同企业赚钱目标之间的关联 Ø企业的关注核心和财务表达 精益生产理论—理解有效产出 Ø消除浪费,提升自我有效行为。 比如通过解析自己的行为有效性,可以知道看盘时间绝大部分是浪费,需要砍掉。 Ø有效评估企业的管理行为。 我相为主的修行--市场外的我和市场内的我同时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