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熊胆草、血风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溪沟草、山羊面、台湾延胡索(《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土黄连(《广西中草药》),香茶菜(江西《草药手册》)、山熊胆、黄汁草(《全国中草药汇编》),四方蒿(《全国中草药名鉴》),因陈草、黄药仔、水边黄(广东),小疙瘩(四川),涩疙瘩、草三七、黑节草(云南)。 【辨识】《中药大辞典》:“多年生草本,高60~80cm。茎直立,四方形,分枝,稍被毛。叶对生,纸质,揉之有黄色液汁;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9 cm,宽2~5 cm,先端短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被稀疏的短细毛,下面近无毛,有红褐色的腺点;具柄。花细小,淡紫色,集成聚伞花序再排成腋生圆锥花序;萼钟状,有5齿,2唇形,结果时增大,外面有红褐色腺点和疏短毛;花冠2唇形,上唇短,有裂片4,裂片宽而反折,下唇作船形,全缘,比上唇长;雄蕊4,2长2短,伸出于花冠筒外。果实由4个小坚果组成,藏于萼的基部。花期5~10月。” 《中华本草》:“线纹香茶菜。本种与溪黄草(植物名)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块根小,球形。叶片卵形或阔卵形至长圆状卵状卵形,两面被具节微硬毛,下面满布黄红色腺点。叶折揉碎后有黄色汁液,故称“溪黄草”。花萼外面被珠状具节长毛和褐色腺点;花冠白色或粉红色,具紫色斑点;雄蕊及花柱伸出花冠之外。花、果期8-12月。 喜生于山坡、沟边、河旁或林下潮湿处。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西藏等地。”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散瘀消肿。主湿热黄疸、胆囊炎、泄泻、疮肿、跌打伤痛。 【黄疸型肝炎方】溪黄草三十克、山银花藤三十克、葫芦茶二十克,熬服。 【妇女乳痛方】生溪黄草一两捣汁,冲适量米酒内服;渣捣酒糟,外敷。 【乙型肝炎方】溪黄草三十克、茅莓根二十克、葫芦茶二十克、甜牛力五十克,熬服。 【肝硬化腹水方】溪黄草三十克、山乌桕根五十克、茅根二十克、广东蛇葡萄五十克,熬服。 【跌打肿痛方】溪黄草、艾叶生品各一两,炒酒温敷。 【胆囊炎方】溪黄草五十克、山银花藤三十克、山芝麻根二十克,熬服。 【急性肾炎方】溪黄草三十克、茅根十五克、肾蕨块根三十克、金丝草十五克,熬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