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122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5-23
各论/第六章,温里剂/温中祛寒/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理中丸
(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0克)
【用法】 上四味,捣筛,密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克)。以沸汤数各,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倾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克,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腑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中焦虚寒证应该说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以这个功能减退为主。
   温煦人体热力来源不足了,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所以这种畏寒的特点呢,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不过肘、膝,这是阳虚失于温煦,阳气的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
   同时失于温化,阳气作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所以失于温化,那就津液容易凝聚,那就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
   失于温通,气机可以阻滞,又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脾胃气机升降的失常,那升降失常,呕吐、泄泻、腹痛,但由于是阳虚失温,造成寒性收引凝滞引起的吐、利、腹痛,那这种腹痛往往喜温喜按,阳虚形成偏寒偏虚了。
   从舌象来说呢,因为舌质较淡,加上脉沉偏于弱,这是阳虚的舌脉特点。

   所以这个中焦虚寒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 失温、
* 失运、
* 失化,
   但阳气,作为气它还有固摄的作用,阳气不足也可以对人体的津液固摄、血液的固摄,产生问题,所以在理中丸主治当中,
* 有阳虚失血,
* 病后喜唾涎沫,
   所以临床上,有些过去看小孩子长期吐、利、泄泻的,经常流口水。病后喜唾涎沫,对津液失去固摄。阳虚失血一般一下出血居多,因为理论上讲吐血、衄血、便血,以及月经过多等等这个都可以,但是一般以下部出血为多。

   我们教材的主治分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本的中焦虚寒见症,
   刚才讲到的温煦的能力,四肢不温,四肢清冷,以及腹痛,喜温喜按,吐、利、泄泻,以及舌象、脉象。这个是基本的是反映出中焦阳虚失去温煦,失去温通,失去温化以后的一个表现了。
第二、主治里还有阳虚失血,
第三、还有胸痹是由于阳虚之后相对的阴寒内盛,寒性收引气机不通,心脉痹阻,造成这种阳虚型的胸痹。
   这个方呢它是个基础方,所以即使是阳虚型胸痹用这个方,还要结合它具体的有没有瘀血阻滞,还是痰凝、痰湿凝滞,胸痹往往兼夹痰瘀了,要结合这个来加减配伍组成一些复合方剂。
第四、这个方是基础方反映基础的病机了,包括病后喜唾涎沫,这都是阳虚不能固摄造成。
   这是它的一个证候、病机分析了。

   理中丸的方义分析。
   它体现出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是温补结合。
   我们教材里边谈到整个温里剂概述里,也反复强调了温和补相结合。温补结合的方法治疗虚寒是仲景时代,从他开始对后世影响很大,体现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这样一个原则,这个方是很典型的一个方。

   这个方里的
* 君药,干姜,
   它能够温中阳,侧重于祛内寒了, 温补脾胃的,温脾胃阳气和人参结合,温补结合,主要解决脾胃阳虚问题。
*(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 佐药的白术,
   是考虑到脾不健运,阳气不足,运化无力,用白术来健脾,帮助脾胃运化。
* 用甘草
   既能帮助人参补气,又能够调和药性,使药力持久发挥作用,因为作为丸剂来讲呢,它是服用较持久,丸者缓也。

   当然象理中丸,如果要它发挥作用迅速的话,仲景认为丸不及汤,就用理中汤、人参汤治胸痹这一类啊,要比较迅速打开这种阴寒凝聚,用汤剂较好。

   在方义分析当中,过去的医家也并不统一,
& 有一些认为是应该人参为君,认为它阳虚本质上还是虚,所以应该用人参作为君药,这类医家的意见占少数,比如成无己的解释,《伤寒》方,君、臣、使,他就认为人参为君。
& 多数的认为应该干姜为君,毕竟是以寒为主。
   实际上你整个《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可以发现人参为君极少,人参,仲景几乎很多时候不把它所为君药,他虽然没有明确君、臣、佐、使,从它这个地位,针对很多方里用的地位,它实际上除了助正祛邪,它补气方面大多数是一个扶助地位,而当时的用方用药,作为寒证,对温这个是很突出的。
   这是理中丸的一个方义分析,同时我们也谈到汤和丸,在力量和发挥作用方面的一个差别了。

   这个方配伍特点呢,
   是温补结合的,以温为主。

   所以在辩证的要点呢。
* 四肢不温,
* 腹中绵绵作痛,
* 呕吐,便溏,吐利了。
* 舌淡苔白,脉沉细。
   它就成为一张温中祛寒的基础方和代表方。

   当然从这个方里,刚才到腹痛
& 历来多数人认为,是脾胃本身阳虚,寒性收引造成腹痛。
& 也有一部分人,因为提到腹痛把肝结合起来,认为是由于脾胃阳气不足,相对就会肝旺,因为肝脾的关系,即是肝本身不旺,土虚就要木贼,就这样一个关系,但作为这个方用药来说,这个基础方这方面并不突出了,因为有时候大家看到参考是可能有提到,从中焦阳气虚,由土不荣木反过来可以引起这种肝脾不和。

   这里理中丸有一系列的加味方剂了。
   我们这里往往以
* 附子理中丸,作为一个代表,
   下面还列了一些
* 楂曲理中汤,
* 砂半理中汤、
* 理中化痰丸这些,
   还包括
* 连理汤这类,供参考了。

   因为临床常用附子理中丸,有单加附子,有加肉桂成桂附理中汤,这方面用得多一些,它的特点呢中焦虚寒比较重,特别是在四肢不温或者吐、利,特别泄泻比较突出的,往往加附子,增减温阳的力量,当然有的说这是加附子,脾肾都阳气不足,这个不一定,就是中焦虚寒,加附子,附子理中丸还是很多这样用的。加肉桂当然温阳力量强,加了肉桂以后,一般都涉及到脾肾阳气都不足。
   它这里又列了一些,就上面这个理中丸基础的化裁方,或者加减方法,这个作为本科教学来说,这个不是主要的,只供参考。
(附:
加减变化
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
呕吐甚者,可加干姜、半夏降逆止呕;
下利甚者,可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
阳虚失血者,可将干姜易为炮姜,加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
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