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识中医

 清茶清清 2019-05-23

医患杂谈:初识中医---针灸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等这些辨证。而针灸应采取什么辨证呢?我感觉应是经络和脏腑。
  为什么呢?难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讲完脉法后,开始论述辨证,第一就是经络辩证,不但论述十二经络还论述奇经八脉。一、 《难经》是在继承《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十二经脉理论的基础上,撷其要点,对经脉的长 度、流注次序的运行规律、手足三阴三阳经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诊断,作了论述,使之更加简明扼要,条理愈趋清晰。《难经。二十五难》还提出了“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 其 一经者,何等经也”的问题,认为手少阳三焦经与心主相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有十二 经。 二、  对奇经八脉辨证论治。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散见于《内经》各篇,如《素问。骨空论》、《灵枢。脉度》等多篇,记述简要,不够全面和系统,并未冠以“奇经八脉”的名称。《难经》首次提出了“奇经 八脉”这一总名称,并做了集中阐述。《难经》始明确提出了奇经八脉的说法,特别是奇经八脉的名称,与十二正经的关系、起于何处、止于何处以及病候等均做了较详细的论述。《难 经》根据《内经》的原意,明确提出了人体在十二正经之外,尚有八条“奇经”。所谓“奇 经” 是不同于正经的意思,是十二正经以外的经脉。这八条奇经,均是从下肢与躯干、头部联系,它们均走下肢而不走上肢,更没有与相关脏腑有络属关系,也没有象正经那样用阴阳五行 学说系统化。如《难经。二十八难》对奇经八脉起止循行路线较之《内经》既详且当,有明显进步,为后世 进 一步确立奇经八脉理论奠定了基础。其中有关任、督、冲三脉的循行分布论述,较《内经》有显著进步。如《素问。骨空论》论述督脉的循行分布一无严格阴阳部位区别,既行于后正 中线,又行于前正中线;二无明确的起止点,既起于小腹,又起于目内眦,以致循行走向既 从下向上、从后向前,又从上向下、从前向后。对任脉、冲脉的循行分布的论述也有此弊。《内经》的“逆顺肥瘦”、“本输”、“五音五味”以及“上古天真论”、“举痛论”等篇虽有过对冲脉的论述,但对它的起点则有“起关元”、“起肾下”、“起胸中”,同出一本书 主张却不同。 《难经。二十七难》具体列举了奇经八脉的名称:“有阳维、有阴维、有阳 跷、有 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提出奇 经八脉“不拘于十二经”的独立理论体系。《难经》则明确指出,“起于下极之俞(长强),并于脊里 ,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分布于人体的前正中线,“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 关元,至喉咽”;冲脉并足阳明经夹脐上行,“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也 ”。不仅简化了繁杂的循行,更重要的是,更加符合它们循行分布的本来面貌,使之与阴阳学说的概念相吻和。其次补充了“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 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 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对八脉的生理功能《难经 》认为有别于正经,它既没有手经和足经之分,也没有经脉的对称,更没有属络脏腑,它是正经以外的人体气血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预备径路,它的功能是贮藏十二正经中多余的气血,气 血在八脉中循行也不是如环无端的循行,为“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从而说明正 经与奇经在功能上既有同点,也有异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病理变化上,《难经》又补《内经》之不足,《难经。二十九难》对奇经八脉的病候,提出 了纲领性的论述,指出:“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 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 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 病也。”《难经》提出奇经八脉的理论以后,中医的经络学说才开始形成完整的理论。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是主血所生病,是主和是动好像两个人在打仗,强者打弱者,当强者出手还击弱者时这就是是动,自身正气攻击外来邪气,而当弱者受伤不断呻吟时这就是是主,当正气抵抗不住邪气,自身正气授勋。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症状进行补泻辨经络治疗。临床当中这种情况比较常见,辩对经络运用好补泻一针,一指,一灸马上见效。
   脏腑辨证其实在难经上就是体现在八会穴的应用,俞募穴论述,五输穴的深入。八会穴应用,八会穴的理论,在《内经》中没有记载,是《难经》首先提出的。这不仅补充了《内经 》的不足,也扩大了八会穴的应用范围。《难经。四十五难》中指出:“腑会太仓,脏会季 胁,筋 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 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这八个穴位不仅能治疗热病,其治疗范围是很广泛的。例如太 仓(中脘)可治胃肠疾病,季胁(章门)可治肝脾疾病,太渊能治血脉疾病,膻中主气病喘息诸 疾,阳陵泉主治筋病,绝骨善治髓病,膈俞主治血病,大杼主治骨病。八会穴的名 称,体现了这些穴位主治作用的内涵,使对此八穴的认识得到提高,进一步丰富了腧穴学理 论。后人据此八会穴的含义,凡脏、腑、气、血、筋、骨、髓、脉之病,则取各之会穴,扩 大了其主治范围。 这是初期简单的脏腑辨证。俞募穴论述,《难经。六十七难》指出:“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然,阳病 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的理论是本论的中心思想,提示了 脏腑 俞募,在生理上,经气可以由阴行阳,由阳行阴,阴阳互通,维持相对平衡;在病理上,属 阴的五脏疾病可出行于阳分,属阳的六腑疾病可入行于阴分;在治疗上,阴病可以针刺背俞 ,阳病可以针刺腹募。 俞募穴是脏腑经脉之气聚结和转输的枢纽,也是内脏与体表病邪出入的孔道。《难经。六十四难》在《灵枢》基础上,按五行的相生关系,把五输穴各配以五行,并 结合十 天干来阐述阴阳经配属不同的道理是阴阳相合,刚柔相济。《难经》 提出“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理论,不仅高度概括了它们的生理、病理特性,也发挥了《内 经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后人据此意旨,制定了脏病取背俞,腑病取腹募的治疗 方法,丰富了俞募穴理论。这也就为直接脏腑辩证,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五输穴深入讲解, 《内经》虽对五脏五俞、六腑六俞做了叙述,但论述不完备,而《难经》则 全面论述了五输穴的穴位、属性、意义和主治疾病 等,补《内经》所不备,完善了五输穴理论。《难经》用阴阳五行理论,论述了五输穴意义 、阴阳五行属性即与天干、五行相配属关系。五输穴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最早见于《灵枢。 本输》篇,但只提到手足三阴经井穴配属木,手足三阳经井穴配属金,其余则未明示五行配 属。 如《难经。六十四难》中说:“ 阴井木 ,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即阴 经的五输穴属性,从木开始;阳经的五输穴属性,从金开始,则阴经或阳经的井荥输经合的 依次关系为五行相生的关系,但阴经中井穴和阳经中井穴则为相克的关系,即阴经阳经同名的五输穴都是相克的关系。另外阴经的井 穴与阳经的井穴又是阴阳相济,阳经井穴为刚,阴经井穴为柔,即阳经配以阳干,阴经配以 阴干,阳刚阴柔相互配合,如《难经。六十四难》中说:“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 庚者, 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 皆仿此。”这为临床配穴提出了理论根据,补充了在取穴配穴方面的阴阳五行理论的广泛应 用。《难经。六十三难》还比类取象于大自然,提出井穴应春气,故应以之为始的道理。《 难经。六十三 难》云“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以井 为始也”。《难经。六十五难》论述了井出合入的意义,指出:“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 合。其法 奈何?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 北方冬也,阳气入脏,故言所入为合也。”《难经》五输穴配属五行的完备,给五输穴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论据。书中遵循五行规律 ,演绎出两类五输穴应用法。一、创造了五输穴补母泻子法。此为依据五行相生的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规律而制定。1《难经。六十九难》首先提出了“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则。提出本经的井荥输经合进行补泻,比如肝虚当补其 母穴曲泉,肝实当泻其子穴行间。启迪后人据十二经脉五行属性,创制了经脉间的补母泻子 法,如肝虚当补肾经合穴阴谷,肝实当泻心经荥穴少府。2《难经。七十三难》提出了“刺 荥泻 井”法。3《难经。七十九难》提出“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 令心病 ,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的迎随补泻法。4《难经。六十四难》有关五输穴的五门十变论述,还为子午流注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 二、五输结合四时、五脏治病。1如《难经。六十八难》根据五输与五脏的五行配属关系,结合五脏病证,提出了“井主心 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的五脏病证应用法。后世 认为井主肝病,荥主心病,输主脾病,经主肺病,合主肾病即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的。 2《难经。七十四难》以五脏应四时阴阳,以及五脏与五输的五行配属关系,提出了“春刺 井者, 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长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的四时五脏配穴法,为后世临床多取肘膝以下腧穴奠定了基础。同时将脏腑辨证和经络结合推入更深层次。中医针灸施治必要效如浮鼓,扎针,指按,艾灸立效。这最关键的就是辩证施治,对于经典要深入理解,不要围绕自己学术,套理论,一定要放入生活,社会做检查,走出误区,悟出真理。不要在一两个病例上套学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