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幼祺,宁波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及浙江省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宁波市唯一一位每周1次赴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坐诊专家。 他是首届甬城英才——卫生名医奖获得者。 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 一走进宁波市中医院董氏儿科非遗传承基地,就能领略到历史的变迁和一个家族的坚守。国家级名老中医第六代传人董幼祺,深耕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5年,诊疗100余万人次。 他不但医术精,且医德高、常为病人所想。上午的门诊经常拖班至中午1点以后,为此患上了胃溃疡、慢性肠炎、腰神经根损伤等病,至今不能久坐,可他从无怨言。 学术上他创立了诸多治疗思路和法则,如“调治儿病,注重脾胃”、“活血透疹法治疗麻疹”、“清营转气法治疗川崎病”、“疏透理脾法治疗过敏性紫癜”等,并继承和创新了小儿外治法,丰富了儿科临床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都发挥了卓著的疗效。 ▲董幼祺教授上海求学进修 民间说“急惊风遇上慢郎中”。董幼祺不信这个邪,他所经历的中医治急症病案数不清,只是想为中医正名。 家住上海的9岁儿童吃东西总是吐,检查胆囊水肿后,医院给患儿挂盐水、吃药,连续十几天症仍未缓解。患儿家长来到宁波找董幼祺,希望寻求中医诊治。董幼祺只开了两副汤药。隔天,患儿家长打来电话,孩子服药半小时以后肠鸣便通、已能进食了,症状慢慢消失。随后到医院复查,胆囊水肿的状况居然消失了。“就一副药呀,董医师医术太奇妙了。”患儿家长事后不禁感慨。董幼祺说,小孩这个病用中医看好了,但并不是说中医比西医好。中医西医各有长处,有些病适宜于中医疗法,有些病适宜于西医疗法,还有些病需要中西医相结合的办法。 医者仁心 妙手回春 宁波市某医院的李医生说,她家三代人只要有不舒服的,都要先找董幼祺看。侧旁一位60多岁的老伯笑道,“我家四代都在董家看的。”如今,老伯夫妻、女儿、外甥女……都是董氏的粉丝。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也许就是他的妙手回春的故事。 有一仅一月半婴儿,面色苍白,形神不振,四肢活动不利。经外院检查,肝脾肿大,X线显示全身骨骼普遍性致密硬化,被确诊为“石骨症”。这个病临床上较为少见,系破骨细胞功能不良所致。婴幼儿患者骨质脆弱,易发生骨折,患儿骨髓以外的造血器官,如肝、脾、淋巴结均继发增大。若重症患者预后不良,常可因并发感染而夭折。西医治疗“石骨症”,目前惟一有效的方法是骨髓移植。可婴儿才一月半,骨髓移植有一定困难。无奈之下,患儿家长抱着孩子到董医生处求诊。 董医生运用中医的辨证法则予以分析,认为肾主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患儿因先天不足,肾精不能充髓生骨;再加上患儿后天失养,以致脾不生血,又不能充养先天之肾精。他认为患儿因血虚而致血瘀,乃致骨细胞发育不良。由此采取壮肾健脾、治血养血的治疗法则,以熟地、龙骨、党参、淮山、当归、川芎等药为主,对症加减施方。经过数月治疗,患儿的血红蛋白从原先的3.9克上升为10.5克,肝脾肿大消退。一年后,患儿经检查骨骼发育正常。至今,随访五年,小孩发育正常。 保护传承 发展弘扬 作为董氏儿科的传承与弘扬者,董幼祺为董氏儿科传承的健康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在保持固有传统的前提下,响应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精神和“中医药健康服务”战略,充分利用多个学术交流平台,在促进交流与合作同时,更使董氏儿科学术思想得到持续发展,为中医儿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董幼祺教授临床带教研究生 2012年底,上海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项目启动,并成立了董氏儿科等15个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加以保护和继承研究。董氏儿科作为坚守了两百多年的中医世家,从众多普通家庭中担起“家族”医生的职责,逐渐演变为吸收优秀人才,推陈出新的非遗中医学术流派教育基地。 ▲董幼祺教授牵头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第28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并在大会上做专题讲座 浙江中医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