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四十七)西域持久战

 金色年华554 2019-05-23

窦固耿秉率军击败匈奴,攻破车师后班师回朝。北匈奴对东汉留守西域的军队展开猛烈攻击,耿恭等人率兵在极度恶劣的情况下英勇不屈,殊死抵抗。汉章帝即位后,派兵拯救耿恭,并取消了西域都护府。班超在回国途中受到西域人民盛情挽留,最终决定留在西域。那么,拯救大兵耿恭是怎样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班超为何没有能够返回汉朝呢?

班超带着三十多号人在西域呼风唤雨,愣是让断交几十年的西域各国与东汉重新交往,并且渐渐脱离北匈奴的控制。老上司窦固自然很高兴,不断的去汉明帝那里替班超邀功。同时,窦固也让汉明帝认清楚一个现实:班超就那点人,事儿能办到现在这份上已经不错了,要想进一步控制西域,驱逐北匈奴,还得靠枪杆子。于是,公元74年十一月,汉明帝第二次发兵,打算教训一下北匈奴及其西域的附属国。

这次行动的军事统帅自然还是窦固,不过汉明帝还给他陪了一个能力极强的副手,那个两年前曾经出战北匈奴却无功而返的耿秉。一万五千名骑兵在窦固等人的率领下向西北出发,打算清除天山一带的匈奴残余势力,然后干掉那个非要跟着匈奴走的车师国。

此时的匈奴,早已失去了跟大汉主力军队硬碰硬的本钱。只要汉军主力能够遇到匈奴兵,战争的胜败几乎没有悬念。在轻松赶走匈奴军队后,东汉大军调转马头,直指车师国。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四十七)西域持久战

车师本是西域大国,西汉时期曾被第一任西域都护府骑都尉郑吉击败,然后一分为二。靠近大汉的一半叫做车师前国,远一点的是车师后国。到了汉明帝时期,两个车师国王正好是爷俩。车师后国国王叫安得,车师前国国王是他儿子。咱们就不去追溯为啥两个国家整出个父子国王,但是我们知道,这爷俩都是一条心,认匈奴做干爹。

然而,汉军的正副统帅窦固和耿秉在出征车师的问题上发生了很大的分歧。窦固主张先干掉车师前国,因为离着国家近,不需要跋山涉水,战争代价不大。而耿秉则坚持攻打车师后国,把两个国王之中的老爹拿下,车师前国后路也被抄,所以儿子国王应该不战而降。双方争论不休,最后耿秉的倔脾气上来了。他似乎忘记了自己只是个副统帅,在没有统帅窦固的准许情况下掉头就走,骑上马带着自己的部队向车师后国杀去。窦固虽然气的指跳脚,但他毕竟也是为人正直,一切为大局着想。无奈之下,窦固只好率领大军跟着耿秉一起走,万一出了事也好有个照应。

幸好这次耿秉赌对了,因为车师后国的国王安得跟窦固的想法是一样的。他也觉得汉军应该不会舍近求远,面对恶劣的西域气候,跋山涉水的来攻击自己,而是应该先取自己儿子那边。因此,车师后国没有任何准备。当他们发现耿秉的军队神兵天降的时候,车师后国完全没有任何抵抗,被耿秉的大军斩杀数千人,数万头牛羊牲畜成了汉军的战利品。眼看着整个车师后国快要被一锅端,安得只好缴械投降,抱着耿秉的马腿求大汉绕过车师,并发誓自己今后跟着大汉混。车师前国的儿子本来还防着汉军打自己,却传来自己老爹已经投降的消息,知道自己孤掌难鸣,也明智的选择了投降。就这样,本是匈奴坚定支持者的车师,现在重新成了东汉王朝的小弟。

窦固的捷报很快就摆在了汉明帝的办公桌上。他建议汉明帝,重新设立停办几十年的西域都护府。汉明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让西域都护府重新开张,设置在车师前国,并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同时任命关宠为己校尉,驻守在车师柳中城,任命耿恭为戊校尉,驻守车师金蒲城。公元75年春,窦固耿秉等人率领大军班师回国,回国后受到汉明帝的封赏,窦固升任大鸿胪。

在汉明帝看来,拿下车师,意味着匈奴和西域问题已经彻底搞掂。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象征着自己功比汉宣帝,成为大汉王朝又一个彻底解决西域问题的天子。既然问题已经解决,大汉自然不用花费大量的军费,来囤积大军在西域地区。留守的陈睦等三人,每人只带了几百人的军队,与西域各国一道维护西域地区的安定团结。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四十七)西域持久战

然而,北匈奴很快就用实际行动让汉明帝知道,他错了。匈奴和西域问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才刚刚开始。就在窦固等大军班师回国不久,北匈奴的左鹿蠡王带着两万铁骑,立刻对西域发动了猛烈的反击。

第一个倒霉蛋还是车师。在匈奴看来,这个曾经的盟友竟然不打招呼就改弦更张,投靠了大汉。他们同样也想用军事手段,教训一下这个曾经的小弟。当车师后国国王安得看到匈奴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他没有再一次反水,而是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可是,车师国的战斗力在西域还算凑合,但与匈奴和大汉这样的大国相比,还是不堪一击。无奈之下,安得派人联系到驻守在金蒲城的耿恭,请求救援。耿恭是东汉开国功臣耿弇的另一个侄子,大将耿秉的表弟,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然而,他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他的身边只有几百名汉军将士。即使如此,耿恭还是拨出三百人成立敢死队,去解救车师。三百人能力再强,也不是两万匈奴骑兵的对手,只得落了个全军覆没的结局。很快,车师后国也被北匈奴攻下,国王安得被杀,车师被屠城。

匈奴左鹿蠡王这次军事行动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拔掉大汉的西域都护府以及这三个留守西域的将军。干掉车师后国之后,匈奴立即进攻金蒲城,准备除掉耿恭。面对比自己多几十倍的兵力,耿恭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井然有序的指挥防守。他用一种自制的毒箭,射伤了无数匈奴士兵,使匈奴人看到弓箭就产生了恐惧心理。

吓得不轻的左鹿蠡王一看耿恭驻守的金蒲城是块硬骨头,就选择围而不攻,打算困死耿恭等人。可是,耿恭选择出奇制胜,竟然敢于带着几百人趁夜偷袭匈奴数万大军。这一下把左鹿蠡王和上万匈奴大军打出了心理阴影。他们不知道眼前这个汉朝人还能办出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干脆脚底抹油,撤了。

看到匈奴撤军,耿恭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他知道,金蒲城只是个小城,坚持不了多久。趁着匈奴撤军,耿恭立刻带着所有士兵转移,来到前不久刚刚被班超搞定的疏勒,进驻疏勒城。他们选择疏勒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城池稳固,第二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疏勒城旁边有条河,稳定的水源对于西域地区至关重要。只不过,此时班超不在疏勒城,他正在疏勒国另外一座城池,与疏勒王忠一起防守,抵御别国的入侵。

正当耿恭忙着在疏勒城加固城防,招揽军队的时候,老冤家匈奴左鹿蠡王又来了。在一轮又一轮攻城无功而返之后,左鹿蠡王开始动脑筋想办法。这一次,他和耿恭想到了一起:水源。耿恭转移过来是因为这里有水,那么匈奴人的做法就是给他断水,他们挖断疏勒城的水源,耿恭知道事情不妙。在坚持了几天之后,大伙实在扛不住了,正好在城中挖井找水。可是,在西域哪里这么容易找到水啊。就在耿恭等人陷入绝境的时候,耿恭扬天长叹“天亡我也”。突然,上天显灵了,一名士兵竟然挖出了汩汩清泉。当匈奴人看到耿恭提着一桶水,来到城头上面对着匈奴大军洗澡的时候,顿时都傻了眼。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四十七)西域持久战

不过,左鹿蠡王没有放弃。你能挖的出水,你总不能挖的出粮食吧。匈奴下一步就是给疏勒城断粮。这下耿恭真的没有办法了,城中能吃的都吃了,连老鼠都捉光了。此时的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唯一让他们坚持下去的,是自己身为大汉戊校尉的使命。左鹿蠡王看耿恭快坚持不下去了,就派了个使者去招降。结果,这个倒霉的使者不但丢了性命,还变成了耿恭将士的一顿晚餐。

就在耿恭苦苦坚持的时候,另外两个西域留守将领陈睦和关宠的情况更为严峻。匈奴召集龟兹等附属国一起动手,打算除掉西域都护府。面对龟兹等国的大举进攻,陈睦和他的数百将士没有屈服,但也没有成功活下来,最终全军覆没,壮烈殉国。而己校尉关宠正面临着北匈奴其他军队的猛攻,他们此时的形势与耿恭类似,拼尽全力死守柳中城。

大伙不禁要问,西域的形势已经这么困难了,汉明帝就不管吗?这也是耿恭和关宠的问题。求救信一封又一封的送了出去,却全部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那个一直关心他们的汉明帝,为何没有派人来救自己,来拯救摇摇欲坠的西域都护府?就在耿恭饿的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派出自己的心腹范羌前往大汉,告诉汉明帝这里发生的一切,希望能够寻求支援。

当范羌来到大汉边境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汉明帝驾崩了。

公元75年8月,一代明君汉明帝驾崩。据说,汉明帝驾崩前不久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小时候,躺在父亲刘秀和母亲阴丽华的怀里玩耍,不禁笑了起来,最终还笑醒了。当他发现这只是一个梦的时候,悲伤不已。没过多久,汉明帝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来到天上与父亲和母亲团聚了。汉明帝的治国成就我们不再赘述,在他的统治期间,东汉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人口急剧增长,黄河水患得以治理。他的一生,对得起自己“明帝”这个谥号。汉明帝驾崩后,太子刘炟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汉章帝。

至于刘炟是如何从一个庶子一步步成为汉章帝的,咱们下一节再谈。因为现在没工夫,西域还有两个将军等着大汉的救兵呢。新任皇帝汉章帝当然收到了来自西域雪花般的求援信,在安排好必要的工作之后,如何解决西域问题自然要提到汉章帝的议事日程。主张救援的司徒鲍昱和反对救援的司空第五伦(第五是姓)在汉章帝面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汉章帝拍板:必须救,立刻救,对于坚守西域的大汉将士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于是,汉章帝任命耿恭的表哥耿秉代理酒泉太守,原酒泉太守段彭和谒者王蒙等人与耿恭的部将范羌一道,率领七千人驰援西域。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四十七)西域持久战

救援大军的第一站是车师前国的柳中城。当他们一路高歌猛进,杀入柳中城的时候,苦苦支撑到今天的西域己校尉关宠喜极而泣,但随即轰然倒下,壮烈牺牲。因为他自己知道,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没有愧对自己的国家。

随着关宠军团被营救成功,救援军队对下一步计划产生了分歧。谒者王蒙认为,如果劳师远征去解救如今不知死活的耿恭,代价太大,不应该前往。可是范羌却坚持一定要救,他相信耿恭等人还在坚守疏勒,在等着大汉军队的救援。最终,王蒙拨给范羌两千军队,去救援耿恭。

当耿恭看到一支大军出现在疏勒城下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匈奴的队伍。可是当他看到城下走在最前面的是自己日夜期待的范羌时,他终于确信,大汉没有抛弃他们。此时,还在坚守疏勒的只剩下二十六人。大伙在大汉援军的保护之下向祖国方向撤退,一路上多次击退匈奴人的阻击。当他们回到祖国边境玉门关的时候,这群衣衫褴褛的英雄只剩下了十三人。他们虽然已经憔悴不堪,甚至不成人样,但耿恭与他的部下一道,用铮铮铁骨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

之前多次出使北匈奴的大汉使者,此时已成为的中郎将郑众为耿恭等人接风洗尘,并上书汉章帝说:“耿恭以微弱的兵力固守孤城,抵抗匈奴数万大军,经年累月,费尽心力,杀伤敌人数千计,忠勇双全,没有使汉朝蒙羞,应该让他们封爵受赏,以激励将帅。”鲍昱也向汉章帝表示,耿恭的节操甚至超过苏武,必须要奖励。汉章帝任命耿恭为骑都尉,其他奋战到最后的十二位英雄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封赏。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四十七)西域持久战

耿恭等人回来了,另一个问题却摆在了汉章帝面前。西域还空设着一个西域都护府呢,而且还有班超等“汉侨”生活在西域地区,是要把那帮人召回来,还是继续加强军事力量,从而彻底拿下西域?鲍昱和第五伦又展开了一番唇枪舌战,这一次的胜者是第五伦。第五伦通过论证战争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建议汉章帝以黎民百姓为重,放弃鸡肋一般的西域。汉章帝觉得西域都护府名存实亡,加上最近天灾不断,他本人也不是个战争爱好者。于是,他这一次同意了第五伦的意见,发诏书招班超等人回国,并撤销西域都护府。

当坚守西域的班超收到了汉章帝的“撤侨令”时,他虽然舍不得自己在这里创立的一切,但也无可奈何,毕竟君命难违。于是,班超和随行人员收拾行李,打算从疏勒回到汉朝。疏勒人民听说班超要走,感觉天要塌了似的。一方面,班超帮助疏勒人从龟兹手里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另一方面,班超在疏勒,等同于大汉罩着他们,如果班超一走,疏勒就失去了这个强大的依靠。于是,疏勒人民全力挽留班超,并派出他们的代表,疏勒校尉黎弇去说服班超。肩负着疏勒人民的重托,黎弇见了班超是又哭又闹,最后担心班超认为自己诚意不够,干脆来了个自我了断,当着班超的面抹脖子自杀了。

为了挽留班超,竟然还闹出了人命。可是班超还是要走啊,否则就是抗旨不遵。等班超一行来到于阗的时候,更大规模的挽留仪式出现了。于阗王带着自己的王公大臣们,一起跪在班超的马前痛哭流涕,抱着班超的马腿死活不让走。班超一看这架势,知道自己是回不去了,如果执意要走,还不知道下一个自杀的是哪个。而且,前面还有个鄯善呢,肯定更不让他走啊。没办法,班超只好告诉大家,“你们别哭了,我留下还不行吗。”于阗上下一听班超不走了,立刻高兴的像过年一样,举国欢腾。

不过,当班超回到疏勒的时候,还是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原来疏勒人一看班超回去了,有些人就已经开始找新的大腿,开始背叛汉朝,与其他国家结盟了。只是他们没有想到,前两天还励志要回国的班超,竟然扭头回来了。正当那些打算叛乱的人尴尬的时候,班超已经迅雷不及掩耳的拿下了他们,恢复了疏勒的秩序。

虽然自己想留下来,但班超明白,这跟汉章帝的意思是背道而驰的,必须要跟皇帝解释一下。于是班超上书汉章帝,阐述西域对汉朝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以夷制夷的方针,打算在西域成立联合国,共同维护西域的安定团结。班超还表示,自己这三十几个人是不够了,皇上您看着给点援军吧,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把西域各国拉拢过来,共同对抗匈奴。

汉章帝被班超的诚意所打动,同意了让他继续留守西域。至于出兵西域的事情嘛,只好让鲍昱和第五伦再吵一架了。这老哥俩在西域问题上从来都是意见不和,这一次自然也没有达成一致。不过,朝廷的中立派提出了一个很有创造性的意见,既然国内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对抗西域,何不效仿秦末章邯的骊山军团,派出监狱里的罪犯们去出征西域呢。汉章帝觉得这个建议不错,就任命徐干为代理司马,率领一千多由犯人组成的队伍出征西域,帮助班超一起经营西域事务。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四十七)西域持久战

虽然只有千把来人,与之前窦固手下上万骑兵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对于班超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支持了。徐干刚刚到西域,就赶上疏勒都尉叛乱。班超和徐干两路夹击,平息叛乱。随后,两个人一起分析西域的局势,打算对不肯归顺大汉的车师,龟兹以及其他小国,进行新一轮的行动。

漫漫的西域持久战还在继续。与局势紧张的西域相比,此时的中原大地正在进一步恢复自己的力量,国力昌盛,国泰民安。新任皇帝汉章帝也是一代明君,他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新的盛世:明章之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