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老年大学摄影研修班 “三景互动”课程

 二闲居 2019-05-23
2019-05-13


李世雄

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

厦门老年大学摄影研修班主讲


图片:许锦联

录音:纪华山,黄莲治,文字整理:黄莲治

审核校正:李世雄老师

时间:20190508

“三景互动”课程

  这学期我们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分离七法,另一个就是三景互动。

本节课讲的就是三景互动:景观资源的三个层面。这学期这两个内容,如果贯彻到我们公园主题创作里面,就会有一些很具体的成效。分离七法用到所有摄影画面,能摆脱摄影的局限。摄影最大的画面特点就是“死板”,这个死板的背后有它传播的优势,这是摄影方法在这个时代很受欢迎的原因,很有“多快好省”的成效。但它的后果又是时间纠结成瞬间,多维压扁成平面,这就是它死板的根源。而“分离七法”的目的,就是要在死板的形式上,把生动活泼的现实再还原出来,如果你掌握了这个方法就是掌握摄影传达的语言优势。而我们很多时候没有进入这种思维,一直纠结在“技术”这个厂家早就帮你解决好的事情里。

国外先进的摄影教材,一开始都不讲这些技术原理。我们拍照的人没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背诵那些相机原理,最好的教材都尽量简化这些,我的教程也把技术原理塞到后来讲应用的时候才带出来,不专门去讲,避免枯燥,也不好记。思维一定要转换,不要停留在器材的原理和技术层面上,要赶快超越。分离七法其实最基本的技术原理都塞在里面,相机的各部件功能都是为了分离,相机有这么多可调整的东西,都是为了“制造分裂”,为了“挑拨离间”,这是我给大家形容的很重要的概念,而所谓学摄影就是学这个。国外好的教材,一开始都是分析照片,这张照片人家怎样做到这样,拍成这样有什么特色。上节课我在分析名家作品,那些公园景观题材,我们在分析作品的时候会把技术原理展开,所以有些原理不需要专门抽象的去讲,那会觉得很单调,也会记不住,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生产相机,而是把照片拍好。

所以一个是分离七法,再一个就是这两节课要讲的三景互动,景观资源的三个层面如何让照片深化,如何使画面的系统产生各种牵连。三景互动就是摆脱单一层面的思考,我的概念是景观有三个主要的层面:“风景”是天然成趣的景象,通常也叫风光,大自然给予的景物关系;“场景”是人工构建的人文景观,包括建筑、雕塑、街道、村落、植物等,就是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体现。公园有风景元素,也有场景元素。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层面,叫做“情景”,景观的情景资源就是情感和生命互动的人际与社会关系。为什么说情景资源重要?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公园是大家活动的场所,若没有情景的升华,还有多少意义呢?所以“公园”这个主题就是要把景观的三个层面综合思考进去,让它们互动形成多维系统,让照片形成一个纵横各向多种层面都能展开的时空,而这个时空恰恰就是人类生活跟生存的立体系统,摄影创作就是要克服那种平面、单调、表面的记录,简单记录很容易,但要有深刻的社会与生活揭示能力,那就不容易了,因为它是内在的,是要挖掘的,要使之深化和升华的。讲到三景互动或者七法分离,都是要让画面活跃起来,让它复杂起来,让它的信息含量能够增加,避免简单的平面感,这就是我们在题材上手法上需要思考的,这就是摄影家到一定程度要突破的瓶颈。一张照片拍得好看有技巧,但照片没有深度没有高度,什么原因呢?实际上是长期受到极简艺术思维的影响,以为简单就是好,恰恰简单就不是摄影的特长。今天要借助一个案例,来把三景互动展开,下节课要结合国际上名家作品很有趣的拍法,让大家对公园的题材进行立体的多层次的思考。

大家要知道,我们所拍的景观,实际上是对一个地方细心考察的结果。一方水土有两方面的特色,一个是自然,一个是人文,这两方面的特色如果挖掘出来就是对那个地方的文化贡献。摄影景观的开发是摄影家对特定地方的文化贡献。这个高度以前从来没有人说过,以前只说采风,即那个地方的景观好,给我们提供题材资源,大家去拍些需要的东西。但实际上如果你拍得好,就是对那个地方的文化资源的贡献。

可以说,我们在坐的很多人都为厦门做了贡献,我们的图片把厦门拍得非常有感觉,去感染了其他人,全世界因为看到这些照片对厦门有了新的认识,有的马上行动来到厦门,吸引大家来投资或移到厦门来居住。所以你到了一个地方,你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你就是要对那个地方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景观价值进行挖掘,你不只要感受自然景观的美,还要考虑人家的人文如何跟自然结合,很多单纯风景美的地方不一定吸引人,很多人对厦门的评价,也不单单是因为气候风景好,厦门的风景跟很多地方也不能比,但厦门有许多人文情怀、文艺情调与各种景观价值结合起来,是很有魅力的。摄影对一方水土的文化特色要有贡献,主要来源于对景观价值各个层面的细腻分解,要让它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细细的品味,所以说要对摄影景观的层面有分解整合,对摄影对象的属性有分解整合,要建立起摄影的系统思维。

摄影的系统思维,关键是如何对眼前的景观进行分解和整合,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整合互动,所以你得先把层面分解出来。

三景是指风景、场景和情景,风景是大自然给予的巧妙的景物关系,这些景物实际上也是由物质形态构成的,体现为我们传统概念里的山山水水,花花木木…所谓的风景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出现的这些东西的互动关系,到处都有。但为什么有的地方会成为所谓风景区呢,比如黄山,为何大家都要花时间花精力花财力专门去玩呢,就因为黄山的山、水、松、石等关系很特别,自然造型很独特很巧妙,它是大自然馈赠的宝贝。为何鼓浪屿日光岩那几块石头并不怎样,却很多人要爬上去,我们还要限制人数,不让太多人上岛,怕把鼓浪屿踩坏。为什么?鼓浪屿就是三景互动得最典型的地方,全世界找不出几个,特别是它的场景和情景很有能量,风景倒是一般,但三景融合起来,象独特的万国建筑场景资源,半殖民地文化积累的景观资源,爱与浪漫的情景故事等是很有说法的地方。什么是场景,场景就是人造构筑的一种空间状态,还有历史与时代留下的人文痕迹,比如各国风格的别墅建筑、雕塑、街道等人工构筑,人类把自己的智慧和审美能力与物质运作的手段转换成坚固而有感觉的形象。挖掘场景资源时要把人类在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审美特点或风格脉络寻导进去。情景又是什么呢?情景是生命互动的人际关系,还有社会生活的民俗风情,这些情景都是民间长期积累的活动仪式,所谓文化都是用各种约定俗成的仪式来传承的,如果没有这些活的仪式,很多文化就只是传说中的神话,没有一定的仪式留传就等于失传,所以许多民俗风情就是文化传承中看得见可体验的东西。

  我在之前针对安溪茶乡西坪的一个小村庄,铁观音的发源地南岩村,一个范围很小的地方拍摄创作了一个专题影展,利用展览提出了摄影景观创作的系统思维。

摄影景观资源的开发,实际上是在某一个时空里把很多因素聚合起来,产生一种独特的效果,这种效果原本一眼是看不到的,因为这些元素是偶然分散的,要在这个时空状态里把景观的各种资源整合在画面里,形成典型与特色,才能说是对当地景观的文化贡献,就是之前没有拍到以后也不容易拍到的才叫做贡献。

  像这张照片,既有自然的风景元素(夕阳和古树)也有人造的场景元素(特色老建筑),很重要的是正好一只鸟叼着茶叶飞进取景框格,一下子就把风景和场景升华为情景,画面既有阳光的突入更有飞鸟的动态也有建筑的形影又有植物的造型,所以在这一刻景观三个资源互动交织,画面一下子升华了,连当地人都非常感动,说他们住了几十年从来没有看到如此动人的景观,所以说这张照片就做出了贡献,当地的媒体也觉得很有价值,许多人看了这张照片,就动了心思说要去茶乡看看。

摄影的系统思维,关键是如何对眼前的景观进行分解和整合,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整合互动,所以你得先把层面分解出来。


  三景是指风景、场景和情景,风景是大自然给予的巧妙的景物关系,这些景物实际上也是由物质形态构成的,体现为我们传统概念里的山山水水,花花木木…所谓的风景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出现的这些东西的互动关系,到处都有。但为什么有的地方会成为所谓风景区呢,比如黄山,为何大家都要花时间花精力花财力专门去玩呢,就因为黄山的山、水、松、石等关系很特别,自然造型很独特很巧妙,它是大自然馈赠的宝贝。为何鼓浪屿日光岩那几块石头并不怎样,却很多人要爬上去,我们还要限制人数,不让太多人上岛,怕把鼓浪屿踩坏。为什么?鼓浪屿就是三景互动得最典型的地方,全世界找不出几个,特别是它的场景和情景很有能量,风景倒是一般,但三景融合起来,象独特的万国建筑场景资源,半殖民地文化积累的景观资源,爱与浪漫的情景故事等是很有说法的地方。什么是场景,场景就是人造构筑的一种空间状态,还有历史与时代留下的人文痕迹,比如各国风格的别墅建筑、雕塑、街道等人工构筑,人类把自己的智慧和审美能力与物质运作的手段转换成坚固而有感觉的形象。挖掘场景资源时要把人类在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审美特点或风格脉络寻导进去。情景又是什么呢?情景是生命互动的人际关系,还有社会生活的民俗风情,这些情景都是民间长期积累的活动仪式,所谓文化都是用各种约定俗成的仪式来传承的,如果没有这些活的仪式,很多文化就只是传说中的神话,没有一定的仪式留传就等于失传,所以许多民俗风情就是文化传承中看得见可体验的东西。

框架切割,它是为了抽取景观。框架设定要带着一种前詹的思维,知道想要做什么。比如我到了茶山,想拍的茶山重点在哪,画面要包含什么。安溪铁观音茶园跟其它地方是不一样的,它就在生活空间的房前屋后,大片平整的茶园是很难看到的。所以要把它的特色拍出来,就要带着摄影创作系统思维,比如要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变化,甚至远处层层的山峦,都要有渐变的层次出来,不是阳光灿烂拍清晰就够了,还要强调它的本质特色。所以你的框架要完成的是系统,镜头要完成的是关系。


  这张照片,就是使劲靠近眼前的茶叶,象拍静物特写那样提取主体,用广角展开远山,透视一层一层的山体,有明暗,有远近,还要选择日出时刻,逆光的背景,这样茶叶的轮廓、质感、立体感才能明显有效,然后镜头在调度时通过透视的方式和焦点选择的方式,来提炼主题。这个景物不是现成的,跟你在桌子上摆拍也不一样,案头摄影可以安排静物来布光拍摄,但这个现场需要镜头的精确调度慢慢来提炼。去茶山拍照要带着创作的思维,不能只满足简单的记录。这种照片要用分离的思维,结合具体镜头的调度、光影的造型,其实是要把多元的关系整理出来。


  铁观音发源地这个地区产茶历史较长,工艺复杂,茶韵独特,还有村落古老,有许多闽南传统特色建筑,你到其它茶山就拍不到那么多闽南建筑风格的红砖燕尾,而且它的结构与图案也有个性,包括废弃的旧屋室内留下有人住过的痕迹,虽然破旧脏乱,但这些生活印迹有可能焕发出年代的青春光芒,这种视觉景观可称为人文留痕。

  摄影最大的特色叫细节取证,现场光效如何把细节逼出来,叫弱光强视。它比眼睛视觉还强,眼睛在弱光下无能为力,你不打光太暗的地方就看不见。摄影有弱光强视的本领,长时间曝光可以把眼睛看不见的暗影部位的所有细节拍出来。在现场看可能黑乎乎的,但运用高感度、大光圈、慢速光门或者故意曝光不足后期再强行提亮等技巧,都可以把细节硬调出来。在这个非常暗的空间里找到镜面反射接引亮部,使老屋里的贺匾上显露出这家茶行曾经辉煌的痕迹,只有摄影才具备这种取证的优势。

故事与情节

这棵古树是空心的,里面包着一块清代的石碑,从树还小的时候就被包在里面拿不出来,这种情节,通过人的动作,用镜头跟眼光的关注来刻画树的质感和树林的场景,照片用了很多分离的方法,靠近主体,展开空间,再把手机微弱的灯光开起来,让暗部透出一点戏剧性的光芒,或者通过摄影家镜头的取景,暗示那个地方有值得提取的细节,这张照片处处都透出情报,不管是树洞里面的情报还是外面树皮的质感或远处地上的细节,还是树林的远景,到处都有情报,所以这个画面能引人联想。

照片要想变得有表现力,除了寻找表面的结构、表面的色彩、表面的形状、表面的点线面关系,从形式感入手以外,增强内涵还是要通过一些人文情节来产生情景交融的吸引力,情景是生动生活的反映。


  闽南农村有一个很重要的风情,就是浓郁的民间信仰,他们千百年来靠什么在偏僻的山沟里一代代的繁衍下来。现在我们提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为什么?自古以来这么穷苦地方的人民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通过民间的崇拜来树立信仰的,虽然大家对这种信仰不是很明晰,只懂得缺什么去求、有困难让它解决和保佑。土地公叫福德正神,福德就是日常生活里的福气和道德规范,通过土地神来保护。而各种土地公生存空间有土地庙,土地栏、土地架、土地阁等等,在农村那种便携式的“土地庙”可以随地装置随时移动。这个村口树上就挂着铁板座的一个小土地神瓮,土地公就放在这个小瓮里。很多人可能都没注意,但我觉得这个非常有特色。这个小路进去只有几户人家,但村口大树上却挂着这个土地公。我这张照片是一半拍了近景,另一半透视了这条小路,它通往里面的房屋,种茶人的生活必需品及茶青、化肥等都是装在摩托车从小路上进出,一般汽车是无法通行的。所以这个空间缩影的意境,具有生活物质的必需还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用多景合一的构成来丰富层次,画面能够包融更多的内涵,表现更多的生活层面。

这张照片实际上可以分解成好几张,在有限的框架里展开多元的画面,看起来不伦不类,但它分别表述了三个不同的故事。一个是猪槛,里面的猪和游客产生了互动,这个瞬间也是一刹那,但在这一刹那间也关注到左边这一半的关系,左边是一条路,路后面是当地的特色建筑,正好有一个茶农挑着刚收来的茶青走过来,所以这时要关照的系统有好几个,这几个系统要同时保存在有限的框架里,视觉上的色彩、形状、人物属性,不管是游客、茶农还是家养的猪,简单垒起来的猪槛或精心雕刻的闽南建筑,茶农红色的衣服、黄色的口袋、紫色的背包、黑色的猪…这个画面确实很复杂,框架把多元系统整合在格里,这通常是电影的语言,电影的语言是通过镜头的推拉移摇把不同的时空装到长镜头里,但是摄影就是这一刻的短暂瞬间,框架是定格的片断,框格思维加上瞬间思维,这在摄影里是最高的价值,不要看这张照片很“难看”,没什么唯美感觉,画面乱乱的,但在摄影语言里是最难控的最有价值的,就是在时空这一短暂的切片里把很多偶然聚合的因素固定下来,你可以分头表述也可以联合起来形成这个时空的完整内容,而且有丰富的层次,所以这种景观价值是难以重复的,值得推荐。

多元互动深化主题。

这张照片如果没有晚霞或者只有晚霞没有建筑剪影,就无法产生自然与人文的交汇,这个“飞奔而来”的晚霞色彩关系是短暂的,难得出现,而这时地面的地标(当地建筑)、大树,还有光影结构,这些元素把这个地方的主题升华了。这张照片只能拍到一次,以前或以后也不会再拍到一样的效果,它是偶然的,但是在偶然里有必然的关系。所以说摄影是把偶然变为必然,但在确认必然时要有很多系数,系数越复杂价值越高。所以说多元互动使得主题提升,三景元素的交织和互动,实际上就是主题与视觉、内容与形式能够产生精彩效应的机制,这种机制会超越视觉美感,会比唯美更有价值。

三景元素的交织与互动,更是主题与视觉、内容与形式产生精彩效应直至超越审美的内在机制。

这张照片看起来很乱,因为你要把迎请观音像的队伍,找到既有当地特色的地标又有迎接观音的围观人群去结合成画面。这张照片上有一个皇帝题的“茗圣”牌匾,这个碑坊代表着这个地方的地标,观众也比较密集,只有几个缝隙可以露出迎观音的队伍。因为这个铁观音发源地是第一次建了观音庙迎了观音像进来,只有这个“茗圣”的碑亭跟观音神像配在一起最切题,这是拍摄前几小时就定好的框架,要把这些元素装在一起,以前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这些关系己经超越了美感,“铁观音”跟观音神像接触了,两个不同的频道重合了、通电了,所以这时的“茶”真的名正言顺,这张照片通灵了,就是天灵和地灵接通了。所以你得带着这种思维来拍照,才会考虑到照片如何讲求内涵、延伸主题,景观层面才会出现这种多层次的互动。

  由于本节课李老师讲课的内容较多,图片较少,我整理时花的时间也较多,担搁大家回顾温习了,若文章还有记录不完整或错处,敬请老师同学们指正,谢谢!

这里,我特别要感谢李老师的辛苦付出,由于我整理时有些关键部分没有完整,有的漏了,李老师为了改我这篇文章,竟然通宵改正,感恩老师,再次感谢李老师!

201905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