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去博物馆之前 你的设想是这样的 到了之后 发现它是这样的 有人要说 都9012年了 数字化时代 谁还要去博物馆 “徒步锻炼”? 的确,线上虚拟博物馆层出不穷 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 很多世界顶级博物馆 都开始提供在线数字展览服务 3D、VR、AR、AI互动....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科技做不到 ▲独自欣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于是,你准备告别了 拥挤、嘈杂、排队等待 在家打开屏幕、欢乐肥宅水、薯片甜甜圈 你的环球博物馆之旅 就可以这样打开...... ▲游览中世纪卢浮宫 ▲探索故宫丝路展 有了这些虚拟数字博物馆 足不出户 你就能身临其境 可是,这还算逛博物馆吗? ▲你猜这是博物馆还是博物馆模型? 其实 对于这个问题 大家已经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 ↓↓↓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巴黎卢浮宫1020万人次,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736万人次...... 为何大家还是如此热衷于参观博物馆? 也许是因为 数字馆藏可以增强博物馆所提供的东西 但却永远无法取代真实物品 带给人们的震撼 毕竟 顶级的艺术是无法被复制的 如果不去博物馆看原作 那你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请一起跟我们看下去 ↓↓↓ ![]() ![]() ![]() ▲蒙娜丽莎本尊:你猜哪个才是真的我? 色彩诡异、大小不一、真假难辨......绘画作品在书本、网页上展示时通常会出现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你无法判断到底哪个更接近于真实作品。像油画、版画、雕刻等艺术作品往往是通过独特的色彩、笔触与技法来传达作者的情绪,不亲眼所见难窥一斑。 ▲你能看出来这些细节都是出自哪些作品吗? 在图录上或屏幕上欣赏一幅画时,画表面自带的触觉线索往往被抹去了或弱化了、甚至可能被纸或者屏幕的纹理所替代,从而弱化了你的审美感受。 ![]() ![]() ![]() ![]() 空间带给参观者的无限遐想,无法在穿越时空的电子显示屏上实现。你无法感知、想象到作品被创造时所处的情景,只觉得那是一件无关痛痒的物品。 ▲《宫娥》是需要身临其境去体验的 博物馆科学的打光、独特的布景也让展品的质感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示,这些都是你无法从屏幕和书本上获得的独特体验。 ▲爱彼迎在卢浮宫的“奇屋一夜” 对!你没有看错! 大作《蒙娜丽莎》真的只有这么小! 去博物馆看展,不仅仅是观赏作品本身,在观展的过程中,布展的物理空间将会激活大脑海马体中的位置细胞,多年之后回想起曾经观看过的优质展览时,首先想起的是整个展厅的空间关系,由此清晰定位出艺术品摆放的位置,进而聚焦于某一幅具体作品的细节。这些是一本图录和数字展览不可能做到的。 ![]() ![]() ![]() ![]() ▲《法华经变》数字敦煌 ▲莫高窟 第23窟主室 北壁 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作品本身的年代感在二次传播中被削弱。壁画色彩的剥落、泛黄的裱纸、磕碰后的缺陷......虽然这些都是作品保存不得不面对的遗憾,但也正是这些不完美赋予了这些艺术品更加深邃的内涵。就算现代科技能够利用增强现实(AR)将作品原貌呈现给你,没有一双“显微眼”,徒有技术也枉然。 ![]() ![]() ![]() ![]() 感情是氛围带动的。我们喜欢逛博物馆,不仅仅是因为博物馆里一件件或有价值、或有乐趣、或有哲思的作品让我们心生愉悦,亲眼感知作品本身的色彩、质地、大小再加上布展者用心良苦的陈列,都更容易拉进参观者和作者的距离。 穿越时空的对话在电子显示屏上是很难实现的。 ▲匆匆一瞥 擦肩而过 也是真实体验 就像梵高说过的那样:
不去亲眼看看梵高的画笔留下的棱角、颜料的堆叠、甚至是一两处漏画的空隙,又怎能感受到他的温柔?他的狂放?亦或是他的痛苦呢? 好了,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 去实体博物馆看原作的重要性 那么 数字博物馆 就一点用处也没有吗? 其实 博物馆看原作和体验新科技 可以同时拥有 博物馆最有效打开方式 数字设备+实地探索 ▲手机识别展品获取更多信息 现在许多博物馆都提供实时定位语音导览、沉浸式体验厅、数字展览等服务给传统博物馆注入数字化、智能化的新鲜血液,帮助你更加深入地探索游览。对于参观者来说,移动设备也成了逛馆不可或缺的好伙伴。 当然,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逛馆,线上的精美数字博物馆还是非常值得拥有的。虽然有一屏之隔,但你也可以体验到与原作“零距离”接触的奇妙观感。 毕竟,逛比不逛好、有比没有好、看比不看好。打开电脑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打开一两家博物馆网站,一定可以发现一片新天地! ▲关注镇馆之宝之余 也要注意一下角落里的小精灵呀 在这里附上 “去博物馆看原作注意事项” 1.了解开闭馆时间,不要错过夜间游览 2.注册并订阅博物馆官网或社交媒体账号,了解最新展览信息 3.一天只逛一个馆,欣赏尽可能多的展品 4.确认展品是否在展 5.勿盲目漫游博物馆 6.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说 来源:新华思客微信公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