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间翰墨·足慰风尘】他是这样的可爱的艺术家

 秦缘情 2019-05-23

开荒南野,守拙归园

晨兴理秽,荷锄而归

蛙声作弦,歌诗添兴

花间翰墨,足慰风尘

                                        ——记青年画家宋建

宋建兄给人的感觉是平和的、洒脱的。

都说文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丝毫不假,我心里有,宋兄则实实在在的有!

那是一个算不得十分大的园子,但里面的一切都属于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可以说,他触到了生活的脉搏。

生活,就是慢慢成长的过程

他的生活是自由的。到了播种的时令,便去自己的菜畦种上自己喜欢的菜蔬,锄草,施肥,在斑驳的岁月里渐渐看着它们成长。

种下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生活总会在不经意间馈赠以惊喜,当青翠映入眼帘,豆粒破肚而张,鸡立绿墙而鸣,竹和清风摇曳,便使他喜出望外。

我想艺术家都是生活家。生活的源泉浇灌了艺术的根,生活的一切铸造了艺术家的人格。我们主张一切的艺术必须具有品格,而所谓品格不就是艺术家的人格,或灵魂,或衷心,或中国人所谓“胸怀”在艺术作品上所暗示或表现出来的东西吗?

成长的味道

宋兄是艺术家,更是一位生活家。他深爱着他的园子,那个他呼之为“花间草堂”的地方。他也醉心于翰墨,艺术也是他的生活的寄托。他爱竹,园中便是修竹茂林,和风朗月,笔下便是月影和竹图、清风舞竹图,好不惬意.....

竹帘弄清风

我尤爱他的山水画。于我而言,山水画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回归。宋兄也喜纵情山水,我想他笔下勾勒的山水图景必定是他内心情志的一种宣泄,更是他人格的集中体现。

黄山飞来石

自由是艺术的灵魂。在未来的道路上,我想宋兄定是位不忘初心之人。众人知他从哪里来,但他又将到哪里去?不由多说,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在他的作品里寻找到答案......

宋建和他花间草堂自述

花间草堂位於北京东北后沙峪一生態園內,兩年前搬到此處,種菜养花,春耘秋獲,未過而立岁,却过着知天命以后的田园生活,自得其樂。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草堂虽不在山林,却也是一片安静清幽之地。屋子周围环绕着葱葱郁郁的修竹,屋后便是一片开阔的鱼塘。我喜奇石,草堂内可以看到摆放在不同地方的石头,这石头就是心中的丘壑山林。 每一塊石頭對於我來說都有紀念意義,因為它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大學時期在長城 、房山、平谷寫生所撿的石頭,想來已經伴隨着我近十年了,也有在雲南寫生撿的石頭、安陽太行山的石頭、海南島的珊瑚石。這些年每到一處寫生都會去尋奇石,希望將來有自己的園子,把這些石頭都安放其中,這石頭凝固着我的記憶。

自得其乐

愛這個地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房子的周圍被竹林包圍着。每到秋冬和初春的季節,西邊的玻璃牆上總是竹影悠悠,一陣風過,搖曳多姿,如同水墨畫。有風時是風竹圖,有雨時是雨竹圖,有雪時是雪竹圖,萬千變化,但不變其一身傲骨和堅貞氣節,不变其君子風骨也。我愛畫竹,竹子也是我的國畫啟蒙,高中時期看過一部電視劇—《鄭板橋》,這部電視劇讓我有了人生目標和追求。因一劇一人一物改變了我的人生,使我走向了藝術的道路。來到這裡,我想這也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

清风舞竹帘

喜歡陶淵明的田園生活,詩酒相伴,山水為樂,然後再有自己的一片菜地花園,想像著自己老的時候應該也是過這樣的生活,不由得心生喜悅。但是,現在的我正在體驗着這樣的生活,看來已經提前活成了想像的樣子,然而這只是臨時的安身之所。此刻想到蘇東坡的一句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只要經歷過了,走過了,又何必計較那麼多。

黄山西海大峡谷一景

對於種菜,我還是比較在行的。因為我來自農村,從小看着父母在田間勞作,自己也曾幹過一些農活。這一點我覺得我比陶淵明要好一些,不像他的田地那樣,草盛豆苗稀。曾經有人問我,你一個人能吃多少呀?幹嘛費那麼大的力氣挖地播種施肥灌溉除草,多辛苦呀?但是我不覺得,因為這是真正具有田園情懷的人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一種方式,看著自己播的種子慢慢發芽、長大、結果,心中有一種成就感。如果再親手烹飪成美食,那更是一種生活的享受。

听琴

如果说西方艺术是为艺术而艺术,中国艺术则是为人生而艺术。中国艺术是紧紧和人生境界相扣的,很多大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在人生境界最为成熟的时候达到的。藝術之難,難在不粉飾,不賣弄,所以在藝術這條道路上,不能急於求成 急功近利,要盡天性而順其自然,自然天成。

一個人的草堂生活,時常寂寞,除了寫字畫畫外,家务琐事都亲力亲为,挖地種菜,養花,養雞,養熊貓、兔,研究美食、酿酒,醃製泡菜等等。這些小愛好充實着我的平實的生活,我也常邀同道師友做客花间草堂,時常大醉。

            戊戌八月十三日夜於花間草堂

烹出相逢的喜悦、真挚的情谊

与友雅聚,弦歌相伴,花间小酌

生活,总不能少了朋友

宋建和他的排着队的诗

杂诗五首

(一)

半月離家獨自歸,

庭園落葉亂紛飛。

籬邊尚有芳菲菊,

靜對幽竹望落暉。

——戊戌九月十八陝北寫生歸來,記與花間草堂

(二)

草堂有碩鼠,

常竊我口糧。

半夜聞其响,

全當寵物養。

——戊戌五月紀與花間草堂

(三)

独步山间行,春山何处空?

处处闻歌鸟,漫山杏花红。

途过一圪梁,山鼠惊离丛。

青眼视远道,暮归放羊农。

梯田数不尽,都乃祖辈功。

如今多荒芜,吾辈谁播种?

城畿千万厦,如入蚁穴笼。

怎比田园好,静观岁枯荣。

注:丁酉三月初八清明时节,上午小雨,午后小憩,一人进山,赏雨后的春山。所见之景,触动心灵。花间草堂主人宋建记于陕北绥德赵家洼。

(四)

刨土播种忙,

牡丹三月赏,葡萄八月尝 。

有花有草谓草堂,莫负好春光。

美酒自己酿,

果蔬田园长,佳肴裹肌肠。

自比陶潜又何妨,一生当坦荡。

 ——丁酉二月十三宋建记于花间草堂

(五)

草堂已养鸡,鸡于竹林戏。

白天相呼食,夜幕梁上栖。

注: 十天前,买来五只母鸡,用铁丝网圈草堂竹林一处,于林中散养,网高一米有余。本想竹密而枝叶繁茂,鸡难一跃而出。至夜幕,一一跃于网上而栖。清晨,被鸡的惨叫而惊,起身前去一探究竟,网内三只,网外两只,正被野狗追赶,遂将野狗驱走,打开网口将两只鸡赶至网中。为防止此事再生,遂以树枝覆于网顶,网中出搭建一横杆,鸡再难跃出,乖立于横杆而栖。

 ——丁酉五月十八宋建于花间草堂

黄山胜景

/

文:白芷

排版:白芷

图:宋建

/

DREA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